Andy老師的學習歷程(上)

2021/05/28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2020年下半年,我開始以AndyHsuTrainer的名稱建立起自己的專頁。
Andy是我的英文名字,我姓許(Hsu)。
我的職業是運動防護員(Athletic Trainer)。
已經在聯新運動醫學中心從事一對一運動訓練已持續數年。
對大眾來講,運動醫學已是正在蓬勃發展的學問,開發空間仍然非常大。
而運動防護員在做什麼?有什麼專業背景?了解的更是少之又少。
為什麼我有足夠的專業能力,可以幫助運動傷害族群提升生活品質呢?
這次藉由長篇的型式,帶大家介紹我的專業養成歷程。
也可以說是我的自我介紹 XD

中國醫藥大學運動醫學系

那時候運動醫學的概念,在臺灣是個非常冷門的學科,網路也查不太到太多資訊,選科系前也有進運動醫學系詢問過。即便那時候也不太清楚未來的發展如何,但就衝著我對運動、對醫學方面有極大的興趣,就去讀吧。
(至於現在朋友們覺得我沒讀物理治療太可惜,又是另一個故事了......)

很多人以為運動醫學系是體育系的一種,這是不對的。
但是對運動沒興趣的話,應該也不會選這門科系。
運動醫學系的課程三大領域:
健康體適能與運動休閒運動科學運動傷害防護
回想起來,在大學時期好險沒有三選一,只要是我有興趣的課,通通選起來就對了,印象中最後超修了不少學分,大四就可以無後顧之憂地實習。但以我現在的工作需求來說,每個領域的知識和技能都派得上用場,而在學習之餘,還參加了網球校隊。
真的要認真投入一種運動,用身體去體會運動的感覺、學習專項技術的過程、提升運動表現的動力、爭奪名次的經驗,我認為這是另一項運動醫學的必修課。
因為有這些經驗,面對選手才聽得懂他們在講什麼?他們有什麼需求?並且設身處地為對方著想,透過跨專業間的討論,協調出恰當的照護計畫。

受傷後「休息」這件事,對一般人來說是理所當然的。但對運動選手來說,往往不是最好的選擇。休息的背後,要花多少努力才能回到原本的水平?要花多少努力才跟得上原本的訓練計畫、備賽計畫?機會成本相當大。

這時候如果有專業人士跟他說:「你休息就會好了。」換作是你,你會有什麼感受?
運動防護員雖然不是醫療人員,但醫療、防護、訓練相關知識是必備的,要有能力幫助顧客找到適合的資源、建構適合個人的照護計畫。
不只是選手,這樣的能力也能幫助大眾。我現在在醫院工作,有能力將不同的族群,分給不同專長的專業去治療,一定要了解或是親身體驗醫師或物理治療師的治療方式,才明白每個專業的長處,知道怎麼樣的傷害,要交給誰處理最有效率!治療完了之後,就回到我的專業領域接手了。

這些能力的基礎,就是大學時期什麼都修什麼都學開始養成的。雖然那時候對未來的工作是迷茫的、不確定的,但現在回想起來,這些基礎對我接下來就讀研究所、證照考試,都有很大的助力。
醫學盃網球比賽,專門打雙打,以前真的沒什麼肉
修習科目包含(非全部):
解剖學(大體老師)、肌動學、運動生理學、運動生物力學、急救學、運動傷害基礎評估學、運動傷害防護學、運動心理學、健康管理、運動訓練法、運動處方、運動貼紮、運動按摩學、運動傷害機轉與評估等等。

臺北市立大學運動健康科學系碩士班(原:臺北市立體育學院)

研究所有幸進入「運動能力分析實驗室」,師資陣容非常非常強之外,學習強度也是非常非常地扎實!
研究所可以學到:
獨立思考能力、分析整合能力、邏輯能力、團隊工作與溝通。
雖然運動生理、運動防護、健康促進、研究方法等等,可以學習到更深的知識。最難能可貴的,非屬獨立思考能力、分析整合能力、邏輯能力、團隊工作與溝通,這也讓我在未來工作上,奠定了「創新」、「研發」的基礎,更體會了團隊合作的重要性。

那時候因為運動能力檢測的人次非常龐大,全隊運動檢測報告書也需要在短時間提供給專項教練,而被賦予了一項重責大任就是要自學Excel,依照不同需求去調整報告內容,從資料輸入、資料分析、資料視覺化,都要慢慢摸索。

萬萬沒想到,現在產品端最新的研發,就是靠Excel和測力板去結合的,有興趣的話可以到我的FB和IG了解一下哦。

但不得不說,研究所指導老師們的專業能力真是強到望塵莫及啊!如果我在事業上太廢、能力太廢,絕對不敢說我是從哪裏畢業的......

非常感謝老師們、同儕們舉辦了運動防護模擬考、讀書會,讓我只重考一次就順利考上運動防護員,而且指導老師也提供我國家隊隨隊防護員的機會!讓我能在碩二時,擔任隨隊防護員跟著U19國家橄欖球隊去斯里蘭卡比賽。
與研究室同儕們參加ACSM美國運動醫學會年會
修習科目包含(非全部):
進階研究法、專題研討、健康促進、運動傷害防護、運動機能重建與評估、進階運動生理學、進階運動心理學、健康老化學等等。

國家選手訓練中心(專長替代役)

說來慚愧,我一拿到碩士畢業證書之後,短時間內就收一收研究室的個人物品就去當兵了。因為區公所人員非常熱心,三不五時一直打電話問我什麼時候拿到畢業證書,要趕快申辦,不然我沒辦法進入今年度的專長替代役梯次!

因此我畢業後不到一個禮拜,就在成功嶺剃個平頭報到了。由於研究所時期順利取得運動防護員證照,成功嶺新訓結束後,直接分發到高雄左營的國家運動訓練中心。
國家選手訓練中心,是我運動防護工作的最高里程碑。
前前後後待了一年多,替代役結束後,也以運動防護員的職位短時間待在國訓中心,完成最後一場隨隊任務。這一年多的期間,主要擔任隨隊運動防護員,長時間服務過國家桌球奧運培訓隊國家女子排球世大運培訓隊,去過波蘭、葡萄牙、卡達、科威特、泰國、越南、日本這些國家參賽或移地訓練。

要同時照顧十幾二十個選手不是一件輕鬆的事,尤其是比賽期。防護員往往當日比賽前就要做好所有防護的準備,當日比賽後也要協助選手恢復。重要的是,一定要準備一本小筆記本!紀錄、追蹤每位選手的狀況,然後睡覺前,要再回顧一下當天發生了什麼狀況,隔天才不會搞不清楚,馬上進入狀態。

更棒的是,我服務的選手們自主性非常地高,要親眼見過、認識他們才知道,要成為頂尖的選手非常非常不容易,覺得頭腦簡單四肢發達嗎?不,他們非常聰明,而且非常自律!看著他們爭奪獎牌令人興奮,但幫助他們維持良好的運動表現,把運動風險降至最低,是我們主要的工作。
與桌球隊參加卡達公開賽,也是體重的全盛時期

聯新運動醫學中心

國家訓練中心離職後,輾轉來到聯新國際醫院(壢新醫院更名)運動醫學中心工作。第一次開始服務一般民眾,第一次從運動防護,轉變成運動訓練的工作型態。
對於運動防護員這份職業,大學、研究所各有一位老師的話值得省思:
「運動防護員這份工作,不建議做一輩子。」
「運動防護的最後,還是要回歸訓練。」
這些話我非常認同,如果是當隨隊或場邊的防護員,以現在的環境,不適合當作永久的職業,因為你的生活會跟球隊、球團綁在一起。未來當你成家了,要怎麼兼顧兩者呢?而場邊防護是不定時的,比較像是一種打工的任務。

任何一個傷害,急性期處理結束後,未來並不是貼紮貼一貼就可以安全回場了。能讓受傷組織的功能回歸正常,不靠外在器材輔助才是最健康的,要達成這理想的狀態,只能靠「運動訓練」,大家都知道用進廢退的道理。

運動醫學中心對於運動防護員來講,是很好的工作之一,上班時間固定、運動訓練的自由度高。從顧客身上不斷學習、不斷調整自己的思路,學習適合自己發展的證照,然後不斷地內化、自我訓練。經過了四年,我終於建立起適合自己的觀察眼、建立起合適族群的訓練系統了,接下來要提升我的影響力,透過運動醫學、運動訓練、運動科學幫助更多人解決各式各樣運動傷害的困擾。

運動醫學中心的成員包含醫師、物理治療師、運動防護員,為運動傷害提供一站式的服務。因為傷害可以分為結構性和功能性的問題要處理,結構性問題往往要進行侵入性或非侵入性治療(如增生治療、物理治療),但功能性問題只能透過運動訓練來處理,這也是難以發展的部分。

要處理功能性問題,需要一對一的訓練模式,每個人的狀態都不同,要因材施教,更需要持續地努力。若要有比較穩定的明顯改善,至少需要8~12週以上,但有些人的問題比較嚴重或持續了非常久,可能會把時間單位拉至以月、季來規劃。

透過正確、精準的運動測試,有些問題來上課幾十分鐘後就看見訓練帶來的效果了。但要穩定地保持好狀態,復發率低的話,真的要透過長時間的訓練跟努力,畢竟要讓大腦控制肌肉的模式改變、要讓無力的肌肉增加肌肉量、讓筋膜長回恰當的狀態,並不是短期就能達成的。
但親眼看見顧客,透過「運動訓練」提升生活品質,成就自己差點要放棄的目標,是多麼的美好。
脫離運動防護領域,投入運動訓練的服務
接下來我除了繼續從事運動訓練的工作外,同時也會學習相關及非相關領域的知識、技能,參與演講或線上講座,保持Facebook、Instagram、方格子上的創作,包含免費文章及付費文章,謝謝大家多多支持!

這篇文章還有續集,來分享一下我學了哪些東西、取得過哪些重要證照!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ndy | 運動防護員 | 訓練師
Andy | 運動防護員 | 訓練師
長期與醫師、治療師合作的訓練師,超過6年運動醫學工作經歷。想了解更多,點擊連結進入我的個人網站!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