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承擔如來家業

閱讀時間約 19 分鐘
時間:民國九十一年三月二十八日(農曆二月十五日)
地點:淨律寺客堂
今天的因緣很殊勝,能夠和各位在這裡共同勉勵。說到承擔如來家業,大家要確實發心,從戒律經論上確實精進,這就是如來的家業;我們是佛弟子,就應該要承擔起如來家業,要承擔如來的家業,就必須確實遵守戒律,否則一旦起惑造業,與貪瞋癡相應犯戒了,那要怎麼承擔如來家業呢?這一點你們要知道。
經中曾說,凡能發大心,護持正法的人,功德第一。如《大寶積經》・勝鬘夫人會第四十八,勝鬘夫人言(大正二.673c):「菩薩所有恆沙諸願,一切皆入一大願中,一大願者,所謂攝受如來正法,如是攝受正法,真實廣大。」菩薩一切願,皆攝受在一大願中,這個大願就是攝受如來的正法。由此可見正法非常地重要。
佛說「般若波羅蜜多」,這個就是正法,正法即是佛法,只有佛法才能真正的發揮中道義。我們身為佛弟子,有福報享受一切信施的供養,那我們有能力承擔這個如來家業嗎?現在談到承擔如來家業,我和大家共同來研究一個基本的辦法。比如說魔王波旬,破壞佛法,祂用了三種方法來破壞佛的正法,那是用哪三種方法呢?

學員答:
第一、用美女引誘;
第二、用天兵天將恐嚇;
第三、就是在末法時代,祂穿著如來衣,破壞佛法。
院長開示:
對嘛!貪瞋癡啦!我們若不生起這貪瞋癡三毒,那魔王波旬也拿我們沒有辦法。因為不起貪瞋癡三毒,我們的心中就無所得、無所求、無所怕,如《般若經》所說「以無所得故」,那這樣還有什麼好害怕的呢?我們的靈覺本來就與生俱來,是不增也不減,你之所以會害怕,是因為著了這個相,才會冀望有所得,進而有所求,而煩惱就從這裡生起的。
既然本俱的靈覺是不增不減,那你還想要得到什麼?又要怎麼樣增加呢?難道像竹子生竹筍那樣嗎?明知道那是不可能的,所以就更要自在啊!我們學習佛法,學的就是要自在要怎樣才能自在?就是要正念分明啊!
譬如一支稍微傾斜的柱子,本來是不會倒的,但有人看見了,覺得它快要倒下來了,怕被壓到的就趕快逃跑;或者有人趕快拿圓木等東西去頂住它不讓它倒下;其實它只是稍微傾斜並不會真的倒塌下來,是因為你對它不了解,所以心裡就覺得不自在,有所罣礙。只要內心沒有貪瞋癡,就是守戒律。守了戒律,心就自在,心地就能隨時保持如如不動,那這樣又有什麼能損害到你呢?
你說魔王波旬將在末法時代,現出家相,破壞佛法,那是祂的事情,跟你又有什麼關係?祂造祂的業,你修你的法,彼此之間又有什麼關聯?我們可以肯定的說:「真布施不怕假和尚」若是實實在在地布施,至於對方是真是假,跟我們又有什麼關係,對吧!
佛陀初成道時在菩提樹下,魔王再怎樣擾亂,佛陀都如如不動。若魔說要鑽進去,那也是你自己先起了一個惶恐的心,魔才會有辦法伺機鑽入、伺機而動,這就是所謂的「無門自敲」,否則祂怎鑽得進去?你若不起惶恐的心,祂就鑽不進去了啊!
所以,我們要承擔如來家業,說起來很簡單,就是要戒除貪瞋癡。這三種煩惱,不只是不要讓它浮現,還要把它轉化成戒定慧三學。一般人都不會戒除貪瞋癡三毒,所以就容易被它影響造作惡業,以致常淪長夜,輪迴不已。
教務主任:
這要有般若正觀的中道實相智慧,了達一切法緣起性空,才能究竟戒除那三毒的。
院長開示:
孟子說:「見其生不忍見其死」,這種惻隱悲愍之心,我們一定要具足,一定要培養的,所以才說「守口攝意心莫犯」。若是想要度化有情,那就一定要守護好身口意三業,平時一定要守口如瓶,莫惱害一切有情。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心性柔軟,慈心待人。所以說:「時時要知福,處處要惜福,常常要種福,永遠要培福,人人有福,為你祝福。」《華嚴經》說:「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人之苦樂,一切皆唯心所造,你若有苦惱,它的起因都是由於你的心在動,心若不動,就不會苦了,對吧!
譬如說同樣是洗腎的人,有一位居士,看起來憨憨傻傻的,前幾天他與他的同修來拜佛,告訴我說:「師父!我現在比較健壯。」意思是說他現在比以前健康,每天都在照顧茶園引水噴茶,他的身體也沒有特別保養,或食用什麼營養品調養,還是照樣活得那麼好。
但是有的人開始洗腎之後,就專心養病,再也沒有餘力做其他的事情了。同樣的事情發生在不同的人身上,產生不同的結果,這都是因為「心」的關係,所以才說「一切唯心所造」。你的心怎麼動?那你就會有怎麼樣的感受。你的心若是自在不動,那就不會覺得苦,一旦你覺得苦,那你的心一定不自在,心若是躁動不安,人怎麼可能會安穩,對吧!
現在兒童讀經班來參加八關齋戒的人越來越多,且義工老師和工作人員也在增加中。關於佛教的戒律,若是沒有安排課程教授這些老師及工作人員,這樣是不行的。看看是否半個月或一個月,來山上聽課,並安排一些居士應知的戒律課程,否則有些人知見不正確,這樣會引來很大的問題。
現在大多數的人學佛,並不是真信切願,都只是名義上的信佛,但是內心並沒有真正相信。因為現在的人都不太肯定是否真的「人身難得」。即使得了人身又長壽百年,但百年之後,還是要捨身再去輪迴,在輪迴的過程中,你將會看出一代不及一代。
就我們本身來說,五年、五年算一個階段,這樣一個階段一個階段延續下來,你看看自己的身體狀況就差多少了?就算自己有那個福德因緣,來世再投生為人,再有因緣來學佛,這樣算算看,那又相差多遠了?所以「人身難得」的道理,需要大家好好地用心去體會。
教務主任:
院長!就佛法來說,最主要是要活潑莊嚴。我看某道場在傳授八關齋戒很徹底,每一位信眾都實際地依戒律在實行,主要就是說他們帶領的方式顯得比較活潑。
院長開示:
若依活潑性來說,譬如現在的佛教,一切活動的要求都比以前方便許多,例如現在大家在請經典,有多少人是以非常恭敬的心去請經呢?現在求的就是方便中的方便。又譬如傳授八關齋戒,為了方便信徒,早上傳授八關齋戒,一天活動下來,晚上就讓他們各自回家,沒有經過一日一夜道場熏修的梵行生活,這樣就是方便中的方便了。像竹山的某位牙科醫師,有一天來禮佛,他說:「師父!您怎麼不發心傳八關齋戒?」他說:「我向您建議!」你看!現在的信徒,跟師父說話是用建議的。如果有恭敬心,就會說:「請示師父或請教師父」,而不是用建議的方式
關於讀經班,若有人要皈依,首先就要有這種認知,皈依三寶必須要自己發心來求啊!「福智協會」我也不鼓勵他們去拉會員,也沒有硬性規定要大家參加會員,更沒有勉強大眾要來淨律寺皈依,若是有人要皈依,我都說你們就近辦理就好。皈依三寶,凡是道場都屬於三寶地,都可以去皈依的。我們要知道,三寶是平等的,每一個道場都是三寶的地方,而且僧寶就是僧寶,為什麼還會有分別呢?若是有分別心,那就變成貪名了,那就不是你度眾生,而是你被眾生度走了。這樣你就會「有所怕、有所得、有所求了。」
演培老法師的《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講記》,曾引《四十二章經》裏面的一段話說:「覩人施道,助之歡喜,得福甚大!」即說世人只知道要求大福報,而一切所行所為都與得福相違背,那又怎麼能夠得到大福報呢?若說隨喜可得甚大的福報;同樣地嫉妒也會折損大福報,這個道理在經中說得非常清楚,我們雖然沒看到,但卻是一定要知道的。
如《大智度論》卷六,曾說勝意喜根兩位菩薩比丘,其中勝意菩薩比丘,因不明了般若波羅蜜多甚深法義,未學音聲陀羅尼「聞佛所說便歡喜,聞外道語便瞋恚,聞三不善,便不歡悅;聞三善,則大歡喜,聞說生死則憂,聞說涅槃則喜。」勝意菩薩比丘因此之故,造大瞋惡業,毀謗喜根菩薩比丘,並語諸比丘:「當知喜根菩薩,是人虛誑,多令人入惡邪中。何以故?其言婬、恚、癡相,及一切諸法,皆無礙相。」勝意菩薩比丘因毀謗喜根菩薩比丘的惡業,而招感墮地獄果報。主要是因毀謗三寶,讓他人聽了對佛法起疑惑,而失去信佛與學佛的因緣。斷人佛種,絕人善根,罪大惡極。
又如演培老法師的《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講記》,曾引佛經說這樣一個故事:「現為西方教主的阿彌陀佛,與娑婆教主的釋迦牟尼佛,過去生曾經做過同參道友,以現代的術語來說,就是同學,而且他們感情很好。當時釋迦佛的名字叫首達,而阿彌陀佛的名字叫維先首達法師比較年長,大約已有四、五十歲,維先法師比較年輕,大約只有三十歲左右。
有一天,首達法師在一個地方教化眾生,剛好維先法師亦受人邀請,來到同一地方講經,這本是佛法興隆的好現象!不只一般信眾來聽維先法師講道,就連首達法師的弟子也都跑去恭聞法要。事後首達法師發覺了,就對弟子說:『他年紀輕輕的,根本不懂佛法,你們去聽他說法做什麼?』只因當時說了一句毀謗三寶的話,就墮地獄六十劫,等到他從地獄出來再轉生為人時,變成一個有口無舌的人(詳文看第5篇)!你若是沒有多看經,就會不認同這種說法而心生懷疑,對佛法甚深意涵無法信解。」
又在賢劫千佛中第一尊佛住世時,有一位工人正在參與建塔的時候,因為見到工程浩大,順口只說了一句話說:「工程這麼浩大,要建到什麼時候才會完工?」直到塔完成的那一天,他想到之前所說的那句話不對,就即時趕快懺悔,並將他所做的工資,全部捐鑄成一個金的風鈴懸掛在那塔上。之後他往生再來投生人道,雖然他的長相又矮又醜,但是他的聲音又響亮又柔軟,大家都稱他「善和」。
以上所舉這兩個例子,你看因地只是一念之差,而果地所招感的惡果相差有多少?
我們就戒律中的偷盜罪來說,即使只是把有主物的東西,提舉離原地,這樣就犯了偷盜戒,也就是說這個東西你明知是別人的,未經對方同意就私自取用,或故意舉離該地,這都是犯了偷盜罪。現在的社會,在法律條文中有這一條規定:東西是他人的,你沒有經過他人的同意,就將他人的東西拿回來占為己有,這毫無疑問是竊盜!如果是他蓄意偷了你的東西,這也要被判偷盜罪;但是他被判罪之後,在法院判決歸還之前,你是不能把原本屬於你的東西再私自取回,一旦你私自取回,就會變成你也犯了偷盜罪。(原本屬於你的東西,因為被盜取了,對自己本身而言,即是失去,若再私自取回,亦成偷盜。佛法中的偷盜與一般的世間法有一點不同。)
我們說心地,就是因地。心地法門,就是因地修習這一念心的方法門徑。我們說因地這個「因」,指的就是這個心。現在的國家社會法令與我們佛法所說的因地判罪不一樣,國家法令是治標,判罪後東西的歸屬,與佛法論因地的當下這一念心的分判完全不同。因地,有因賅果海,果徹因源,所以菩薩畏因。當你起這個因,想去拿回你自己的東西,而沒經過對方的同意,在這一念心的當下,你就已經造了偷盜戒的果,那就要去承受偷盜罪的果報。
世間一般人的觀念,認為把自己的東西取回來就好,不必要告訴他,沒經對方同意而取回也不會被判罪。但依因果律來說,就已經構成犯偷盜罪了(除非失去的東西,是經由公權力歸還本人)。世間是講有相的,而佛法是論因,你要了解這個道理,所以說不能隨便起心動念。
你們都已經出家了,稍微吃一點苦就受不了,也沒有反省自己已經出家是佛法三寶裡的一寶,叫做僧寶。大家都沒有這樣的認知,要怎麼發菩提心?菩提心又怎麼提得起來呢?當我們了解對方確確實實需要被幫助,所以才說要趕快發菩提心,就因為有這樣的因緣,我們才能真正地發起菩提心,不然你要怎麼發心呢?
譬如古代用石板印刷,大家要請一本經都懷著一種既期待又恭敬的心,但現在印刷業發達,印刷莊嚴,字體又分明,大家取得容易,反而對法寶、經典不再生起那麼殷切、恭敬又尊重的心了。古代沒有電燈,看書都是點油燈,而且印刷的字體有時候模糊印不清楚,在那個時代的人,他們到底是如何用心?而現在的人又是如何用心?
因現代科技發達,不只印刷方便,需要資料時,大多都從電腦網路搜尋,所需的資料一下子就完整無缺,現在的人取得資料如此容易方便,是否還存有古人那種珍惜、尊貴、珍重、期待、感恩的心呢?
古人讀經都是文言文,又沒有標點符號,要自己按照經文脈絡去拆解經文,這樣尋文敬閱地了解這個義理後,才加以演繹解釋。現在的人,若需要資料都從電腦裡找出來,講解都藉由電腦螢幕播放,或採用講義,整個心思都被身處的外在環境所牽引,電腦要怎麼用?資料要怎麼搜尋?一天到晚都在這些外在的枝節上琢磨,對於真正該用心的地方反而都沒有仔細思索,對吧!
尤其現在的社會,五花八門,各式各樣,每天的民生問題,為住的、穿的、吃的這些事情忙碌,時間精力都耗費在這些事情上,說穿了,就是為了生活做奴才,每天像個奴才瞎忙,這樣還能有什麼心思修行呢?現在又風行樂透彩券,大家瘋狂二十四小時排班簽樂透,現在說考慮不要在星期二和星期五開獎,乾脆改在星期六,因為開獎日都沒有人上班,大家要等開獎完才有心思上班,現在若逢星期二,大家在工作中都還在看樂透號碼,研究要簽哪一支?有的人說:「我這一輩子中一次樂透就好了,就不用工作了。」這就是業、就是貪啊!殊不知「財布施得錢財」
你看,社會上大家都在那裡貪來貪去。以食品來說,每樣都做得精緻又好吃,光是進入一家超市,就讓你看得眼花撩亂,食慾大增,非買不可,大家吃得那麼開心,吃了那麼多的調味料,卻沒有意識到那些過於精緻的食品,對人體不一定有益,且食物中添加了太多的食品添加物,就像包著糖衣的毒藥,其實是很可怕的。
現在淨律寺常住,一位淨某師種的地瓜,從地挖出來每條都白晰無比,你只要用水把它洗乾淨後就可以生吃,而且是純有機食物,你不用煮,也不用放什麼佐料的,這樣多好。對吧!這種地瓜吃起來安全又能解毒,就是最好、最天然的食物。古時候的池塘,時間久了池塘底下有肥,到了夏天經太陽一曬,水溫升高它就「發酵」,導致池塘裏的魚每一條都翻肚(台語),池塘主人見狀趕緊把地瓜切成薯條狀,丟入池塘餵魚,問題才解決了。
一般人中暑,沒有精露丸可服用,就用那個茄仔根(俗名紅皮菜茄仔根)和地瓜煮湯,同樣的喝一喝就好了,對吧!有的人說茄仔有毒,你若自己種的,煮粥時順便放入鍋裡,撈起來切一切,醬油滴一些,這樣吃起來就很清淡、很好吃了。古時候鄉下人吃的東西都清清淡淡的,身體沒什麼負擔,大家都很健康,對吧!你看這樣簡單吃,一來節省時間,再來紅皮菜(茄仔)吃了又可以治血斑。可見地瓜、茄仔這類天然食物,吃了既安全又可以治病,而且煮食時還可以節省時間,但一般人都不知道珍惜。
學員問:
院長!請教一下,譬如肝臓功能不好的人,一整天下來,到晚上精神狀況都比較不好,要怎麼辦?
院長開示:
肝臓比較不好的人,你若用心來調,調到比較不起心動念,心不躁動,身體負擔自然也會比較少,對吧!如果是靠吃藥來醫治,這樣就是執相。因為心病心藥醫嘛!心把它放空,讓它靜下來,讓心休息就像進入冬眠一樣。
就好像做饅頭也是一樣的,我們先把麵粉加水和發粉攪一攪,就要醒麵糰,將麵糰靜置,就好像麵糰進入一兩個小時的冬眠,等它膨脹了、鬆軟了再來做饅頭,這樣的饅頭品質就很不錯;若沒有讓它冬眠,還沒膨脹就馬上處理,那做起來的饅頭就會很硬、不好吃。譬如龍眼籽和荔枝籽,你也要洗乾淨放進冰箱讓它冬眠,讓它睡覺,再拿出來種在盆栽裡,它就會長出嫩芽來,而且會長得很美、很翠綠的。我們人也是要冬眠,能善於調整四大身心,讓心靜下來就是冬眠,若不懂情理,光說止渴、止渴,永遠也止不了渴,對吧!
如有人說口很渴,要止渴就拼命喝涼的飲料或吃霜淇淋,就越吃越渴。反之,若是喝熱的,水的溫度與身體的體溫融合,體溫升高,血液循環好,口渴的現象自然減緩,這主要是你的血液流通,假若你的血液不流通,你再怎麼對治都沒有效,俗語所謂「火攻心」,一把火在心裡燒,你怎麼吃都無法見效的,對吧!那就是執著,若放不下執著,是很難對治的。
學員問:
院長!關於我們修行用功的方法,如拜佛,有人說拜佛擔心身體不好,以後會怎麼樣的,像這樣要怎麼辦?
院長開示:
對啊!你拜佛!要問自己是不是真正虔誠的在拜佛?所謂「拜佛容易見佛難」,你在拜佛的當下,要問自己是不是真正觀照到:「我現在就是在拜佛,我是不是用至誠懇切的心在拜佛?」你若能用這種懇切的心來拜佛,怎麼還會打妄想呢?怎麼會擔心拜佛,反而把身體拜壞了呢?我們凡事要向內求,當法喜充滿時,你會更感恩,感恩自己能有這麼大的福報可以拜佛,這樣子怎麼還會不歡喜、不恭敬呢?你若是起了一個念頭說:「拜佛很累」,那身心就真的會感覺到很疲累。
同樣的一念,若念頭是好的,就能夠作為修道的增上緣;若念頭是壞的,就變成修道的大魔障啊!大家的心難免都會有壞念頭,你說沒有顛倒,哪裡會沒有顛倒?想想那些非洲的人民,他們的生活品質、生活環境,跟你現在生活在台灣的環境相比,你不知道要有多歡喜!對吧!
如果現在將你送去非洲磨練個兩、三年,我看你回來後都不會起煩惱的。現在可以生活在台灣,物質豐富,卻還不能知足,人都是因為「心」的不知足而起煩惱的,這就是愚癡,這個你們自己要去明白,否則就會變成「所知障」,自己障礙自己,並不是別人去障礙你。比如我們越發心,大家看到我們的付出就會越歡喜,別人也會越關心我們。你若不發心,每天都在打妄想,都是憂愁滿面,這樣業就會越重,進而行為影響到大眾,變成給大眾帶來負擔,對吧!
你不要說自己不會影響到大眾,只要你有一個怪行為,就會影響到大眾的。打個比方你進齋堂或上大殿時,遲到了,就要馬上站出來,向大眾師懺悔,這是應當的。你不能說:「我因為公事,去做了什麼事才遲到。」沒有這個道理的,找理由來替自己開脫的行為就是我慢
又比如你為了關掉常住的電燈,上殿時間慢了兩分鐘,你不能說:「我去關電燈才遲到的」,那這樣你為常住省電的那個福報,哪裡還有?世間法和佛法是不同的,世間法是講理由,而佛法是說事情的因。譬如這件事是你做的,這個福報就是你的,這與你上大殿遲到是兩回事;糾察幫你登記遲到,你就得向大眾師懺悔,你還是要承受遲到這個過失,向大眾懺悔的。
學員問:
院長!是不是說你做的事情,福報是你得的,而你遲到被糾察登記,還是要被登記,不能據理解說?
院長開示:
是啊!我們若真實發心的話,我們在上殿之前可以提早五分鐘,關心一下常住的門戶環境,這樣就是我們處處靈覺觀照,對吧!假若你不發心,說管他的,這樣就沒有覺性了。
譬如有兩個小學生,一個叫阿華,另一個叫阿福,阿華走在前面,看到有個老人在推車子,剛好是上坡,因為推不動,這個老人看到阿華走來很高興地說:「小朋友!你幫我一下好嗎?」阿華說:「我上學來不及了,不能幫你的忙。」就趕著去上學了。後面這個阿福來了,他看到老人的車子推不動,主動的向前說:「阿公!我幫你推車」,結果上學遲到了。老師一向知道他的個性,沒有處罰他,並問說:「阿福!你今天是不是又去幫助他人了呢?」若是依相來說,阿華是好學生,遵守學校規矩,上學沒有遲到,是嗎?若以譬喻來說,阿華,華是花,花盛開的時候是很鮮豔、很好看,但只是幻化一時而已。所以可比喻惡如花。阿福行善,他這個善心雖然不為人知,但善法是歷久彌新,古今中外不為人們否定泯滅的。
所以這個善有如青松,青松是萬年長青,越遇寒霜越青翠,不像花經不起寒霜,馬上會凋枯。一般人都會有這樣的觀念,惡人,就像花朵盛開很鮮艷,但經不起寒霜的考驗,馬上就會凋謝。松樹遇到寒霜,越寒冷就越青翠且越有精神,那表示清淨自在。
話雖如此,但是你們聽了,有啟發三業的轉輪嗎?每個人的習氣要改是很難的,假若自己沒有像孔子的學生--曾參「一日三省吾身」的功夫,好好地檢討自己的習氣,那是不容易改的。凡事都說:「是他人在找我的麻煩。」你們千萬不要起這樣一個念頭,否則就會永遠沒辦法改掉自己的習性。
現在是末法時代,各位要承擔起如來家業,必須要好好地堅持正法,修改自己的習性,確實地發心,從經律論精進,認真禮佛、念佛不要怕辛苦,一切行事,皆依正法而行,這樣才能續佛慧命,使令正法久住人間。阿彌陀佛!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75會員
641內容數
內含照因老和尚略傳及甘露法語上、下兩冊 由四眾弟子們編輯整理,緬懷老人家往日行儀,俾令見聞者普潤法雨。祈願老和尚早日倒駕慈航,廣度群品。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鋼骨佛心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那時凈律寺剛好在開山,晚上若有人跟狗來捉山豬,狗在吠的時候,他就會叫我跟他去趕狗,那時侯沒有電燈,也不知道山坡地那裡有山溪,就一直衝出去。噢!遇到他,沒辦法,我只好也跟著他一起衝,不管有溪、沒有溪,就是摔下去也沒關係,兩人衝到溪裡去也沒受傷。你看,他的心就是這樣,沒有任何的分別、惶恐,所以摔到溪裏
你看!俊虛老法師在舉辦三壇大戒時,修無法師本來是要護戒,但是住十天就說要去西方極樂世界,他只念一句佛號而已,就得自在往生。這就是「認份」啊!所以做人要認份,有認份的人,他不會我慢,如印光祖師常自稱:「慚愧僧」。你如果高高在上的,你要走能走得了嗎?想這樣,想那樣,想來想去,想一大堆,四邊都是魔鬼。
現在許多年紀輕輕出家,沒有幾年就開始講經說法,出去弘法利生。越弘法利生,可能會越增長他的貢高我慢,那他會講到增長慧命的佛法嗎?也只是在文字上、口頭紙上談兵而已!現在拿一張紙寫幾百萬億兵,若敵人一來卻不知道兵在那裡?
懺公曾說:以前他們要回俗家,都怕被外面的人看到,要等到黃昏才敢入門,隔天大清早就又出門了,為什麽要這樣?因為我們不是佛教國家,你說要回去鼓勵老菩薩,別人看到也會講話。我們為了不要讓人家造業,毀謗三寶,所以儘量避免回俗家。 可是現在的出家人就不是了,只要說到要回俗家就很要緊,完全不顧背後的人毀謗譏嫌。
眾生就是心有依賴才會輪迴,眾生若知道你有神通,都會想來依賴皈依你的,那教界就會不得安寧。大家要知道,神通不是重要的,要有辦法了生死才是最重要的,然現在末法時期,眾生大多是顛倒妄為,認為哪一位有神通,修得好,就一昧的往那兒跑,想去依賴神通,而自己不用功實修。看到也是別人的有什麼用呢?實在是阿彌陀佛
「促進家庭幸福」。我們身為一個修行人,每天都要能幫助人,促進人與人之間的恭敬,這樣對我們修行來說是有輔助作用,使我們更精進、更努力,對道場呢?這也是一件非常殊勝的因緣。「鍛錬體魄」,依近代高僧印光大師的開示錄中,印祖常言:「吾是一個慚愧僧。」我們修行人的內心應該要常懷慚愧心,如印祖說的我們自己是一個
那時凈律寺剛好在開山,晚上若有人跟狗來捉山豬,狗在吠的時候,他就會叫我跟他去趕狗,那時侯沒有電燈,也不知道山坡地那裡有山溪,就一直衝出去。噢!遇到他,沒辦法,我只好也跟著他一起衝,不管有溪、沒有溪,就是摔下去也沒關係,兩人衝到溪裡去也沒受傷。你看,他的心就是這樣,沒有任何的分別、惶恐,所以摔到溪裏
你看!俊虛老法師在舉辦三壇大戒時,修無法師本來是要護戒,但是住十天就說要去西方極樂世界,他只念一句佛號而已,就得自在往生。這就是「認份」啊!所以做人要認份,有認份的人,他不會我慢,如印光祖師常自稱:「慚愧僧」。你如果高高在上的,你要走能走得了嗎?想這樣,想那樣,想來想去,想一大堆,四邊都是魔鬼。
現在許多年紀輕輕出家,沒有幾年就開始講經說法,出去弘法利生。越弘法利生,可能會越增長他的貢高我慢,那他會講到增長慧命的佛法嗎?也只是在文字上、口頭紙上談兵而已!現在拿一張紙寫幾百萬億兵,若敵人一來卻不知道兵在那裡?
懺公曾說:以前他們要回俗家,都怕被外面的人看到,要等到黃昏才敢入門,隔天大清早就又出門了,為什麽要這樣?因為我們不是佛教國家,你說要回去鼓勵老菩薩,別人看到也會講話。我們為了不要讓人家造業,毀謗三寶,所以儘量避免回俗家。 可是現在的出家人就不是了,只要說到要回俗家就很要緊,完全不顧背後的人毀謗譏嫌。
眾生就是心有依賴才會輪迴,眾生若知道你有神通,都會想來依賴皈依你的,那教界就會不得安寧。大家要知道,神通不是重要的,要有辦法了生死才是最重要的,然現在末法時期,眾生大多是顛倒妄為,認為哪一位有神通,修得好,就一昧的往那兒跑,想去依賴神通,而自己不用功實修。看到也是別人的有什麼用呢?實在是阿彌陀佛
「促進家庭幸福」。我們身為一個修行人,每天都要能幫助人,促進人與人之間的恭敬,這樣對我們修行來說是有輔助作用,使我們更精進、更努力,對道場呢?這也是一件非常殊勝的因緣。「鍛錬體魄」,依近代高僧印光大師的開示錄中,印祖常言:「吾是一個慚愧僧。」我們修行人的內心應該要常懷慚愧心,如印祖說的我們自己是一個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本篇文章深入探討《妙法蓮華經》中的勸持品第十三,透過藥王菩薩和其他菩薩的誓言,呈現其在佛教信仰中的重要性。文中提到,菩薩們誓願在佛陀滅後廣泛宣揚此經,以助眾生克服惡世中的困難與挑戰,並強調堅持忍辱的精神。此經典傳承了菩薩們的信念與力量,對於現代信徒在生活中尋找靈性指南具有重要意義。
Thumbnail
菩薩為調伏自己的煩惱習氣,求菩薩道時會要求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目標而發願,「自行願」的「自」表示自己,「行」表示行動、修行,「願」表示誓願或目標,因此可理解為「自己發願並實行的誓願」,以期達到心靈和行為上的進步與提升,圓滿自身的智慧。
Thumbnail
若人會得,不妨有箇入處;若也不會,莫道不疑好。
另外,這故事告訴我們:要知過能改,不要只是憂悔過去所造的惡業,更要積極地改過,而且不要再犯。就像龍樹菩薩在《十住毘婆沙論》裡面有一個很好的譬喻,「已生惡令速斷,猶如除毒蛇」,我們已經知道自己身口意的惡,要趕快斷除,就好像被毒蛇咬了要趕快處置一樣,再慢慢來就沒命了。
Thumbnail
「彼,云何,世尊!菩薩乘發行,住應?云何修行應?云何心降伏應?」
好樂修學正道,不放逸,時常守護自心,才能夠拔除身的苦(要拔除身的苦,其實是從心下手的),就如同大象能夠脫離陷阱、泥沼一樣。
世間的眾生因為都有生老病死,有的眾生是心也苦,身也苦,又加上他不知道修行,不瞭解無常,不知死賊時常在旁伺察。因此,菩薩或知道修行的人,就不要再加苦給眾生,所以不應該瞋彼,應當修忍辱。
Thumbnail
菩薩有一法能斷一切諸惡道苦。謂於晝夜常念思惟觀察善法,令諸善法念念增長,不容毫分不善間雜,是即能令諸惡永斷,善法圓滿,常得親近諸佛菩薩及餘聖眾。言善法者,謂人天身聲聞菩提獨覺菩提無上菩提,皆依此法以為根本而得成就,此法即是十善業道。謂能永離殺生、偷盜、邪行、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欲、瞋恚、邪見。
羅雲師兄 煩惱有很多種別名,其中一個就是「漏」,「漏」就是煩惱。阿羅漢漏盡,是貪、瞋、癡等永盡。當我們有煩惱,要隨時斷除,不然功德水漏失了,什麼時候才能功德圓滿呢? 我們人都不希望受苦,可是很奇怪,我們卻很喜歡去造作、積集苦的原因。而這苦的原因,其實就是煩惱與業。
Thumbnail
我們的一切感覺愛恨情仇都不是真的,我佛曾經入世示現也不是假的。
本篇文章深入探討《妙法蓮華經》中的勸持品第十三,透過藥王菩薩和其他菩薩的誓言,呈現其在佛教信仰中的重要性。文中提到,菩薩們誓願在佛陀滅後廣泛宣揚此經,以助眾生克服惡世中的困難與挑戰,並強調堅持忍辱的精神。此經典傳承了菩薩們的信念與力量,對於現代信徒在生活中尋找靈性指南具有重要意義。
Thumbnail
菩薩為調伏自己的煩惱習氣,求菩薩道時會要求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目標而發願,「自行願」的「自」表示自己,「行」表示行動、修行,「願」表示誓願或目標,因此可理解為「自己發願並實行的誓願」,以期達到心靈和行為上的進步與提升,圓滿自身的智慧。
Thumbnail
若人會得,不妨有箇入處;若也不會,莫道不疑好。
另外,這故事告訴我們:要知過能改,不要只是憂悔過去所造的惡業,更要積極地改過,而且不要再犯。就像龍樹菩薩在《十住毘婆沙論》裡面有一個很好的譬喻,「已生惡令速斷,猶如除毒蛇」,我們已經知道自己身口意的惡,要趕快斷除,就好像被毒蛇咬了要趕快處置一樣,再慢慢來就沒命了。
Thumbnail
「彼,云何,世尊!菩薩乘發行,住應?云何修行應?云何心降伏應?」
好樂修學正道,不放逸,時常守護自心,才能夠拔除身的苦(要拔除身的苦,其實是從心下手的),就如同大象能夠脫離陷阱、泥沼一樣。
世間的眾生因為都有生老病死,有的眾生是心也苦,身也苦,又加上他不知道修行,不瞭解無常,不知死賊時常在旁伺察。因此,菩薩或知道修行的人,就不要再加苦給眾生,所以不應該瞋彼,應當修忍辱。
Thumbnail
菩薩有一法能斷一切諸惡道苦。謂於晝夜常念思惟觀察善法,令諸善法念念增長,不容毫分不善間雜,是即能令諸惡永斷,善法圓滿,常得親近諸佛菩薩及餘聖眾。言善法者,謂人天身聲聞菩提獨覺菩提無上菩提,皆依此法以為根本而得成就,此法即是十善業道。謂能永離殺生、偷盜、邪行、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欲、瞋恚、邪見。
羅雲師兄 煩惱有很多種別名,其中一個就是「漏」,「漏」就是煩惱。阿羅漢漏盡,是貪、瞋、癡等永盡。當我們有煩惱,要隨時斷除,不然功德水漏失了,什麼時候才能功德圓滿呢? 我們人都不希望受苦,可是很奇怪,我們卻很喜歡去造作、積集苦的原因。而這苦的原因,其實就是煩惱與業。
Thumbnail
我們的一切感覺愛恨情仇都不是真的,我佛曾經入世示現也不是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