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哲學】別讓世界的單薄,奪去你生命的厚度:以印度哲學為師,找回內心的自由權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受困於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以及如何在生活中快樂的人,推薦閱讀這本書。
讓主控權不斷擺動,彼此從關係中獲得舞台,讓感情不處於波濤不興的狀態
人與人之間從不相識到相識,從無到有的關係是自然而然? 還是有一方主動開啟這段關係呢?

談到相處總離不開經營這兩個字。 人是有思考能力的,透過經驗生活中的事物不斷地更新想法及感觸,若缺少交流及互動,漸行漸遠不可避免。

過度放鬆或過度緊握的關係,在意對方的兩人如何拿捏好之間的距離,在關係中取得平衡點呢? 恰恰好的距離讓兩人越來越貼近,如同翹翹板一般,一上一下的節奏,雙方都能玩得開心。 而何時該上? 何時又該下呢?
了解對方的恐懼,才有辦法真正的對話
人往往都把注意的焦點放在自己身上,忘了換位思考,爭執隨之而來,無法在一個信任及關心的位置上互相交流。

在照顧好自己後才有餘力去關注他人的需求,不再是兩個需要安撫的內在小孩在互相傷害著。
尋找自己的招牌菜,不被弱點拉著走
在科技的進步下,原以為人們的生活會越來越好,但似乎並不是這樣的走向。 生活的忙碌、人與人之間複雜的關係、網路充斥著各種有用及無用的資訊、更多的比較感等等,人們逐漸迷失,被拉著辛苦地跑,搞不懂為何要追求這些? 僅因為這是大眾傳達的生活方式。

社會中存在著很多單一的說法,什麼樣的人格才是成功的、做什麼事才是符合潮流的,當這些說法與我們的想法相抵觸時,開始懷疑起自己,然後不快樂。

快樂來自內心的平靜,內心的富足感,建立自己真實的想法,過濾掉那些不必要的資訊,讓自己不再受控於社會價值觀那一層層不見天日的暗牢裡。


這讓我思考著為什麼人們會一再追求小確幸,藉由外在的物質讓身心得到短暫的快樂,感覺一過,很快地伴隨而來的失落感,讓人們再去尋找下一個小確幸,如此不斷的循環,最根本的問題仍在,但多少人會為了得到更充實的生活而去正視著這些問題?

書中不錯的句子整理:
  • 看似自私的行為,不過是在恐懼會失去什麼東西。
  • 運用一點心機與技巧才能達到真誠的關係。
  • 使用主控權拿捏雙方的距離,太近時你往後退,太遠時你拉住他。
  • 主控權讓對方對你的事情,你的感受,感到有興趣與責任。 關係中需要有情感的刺激維持。
  • 如果對方會因為這件事情就不喜歡你,那也代表他其實不適合跟你相處。
  • 出於刻意為之,必有終結,不進則退,必須持續經營它,並創造一個目的讓關係繼續。
  • 一個人只想維持原本的自己,那他再怎麼愛自己,也不會有別人喜歡他的。
  • 真正的快樂來自坦然自在的心態,不是接受外在事物的刺激。
  • 高原體驗,長久穩定的快樂感受。 真正的快樂來自於我們能自行體會,經驗到日常生活中的趣味事物。

「別讓世界的單薄,奪去你生命的厚度」 連結: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唯有當我們意識到反覆出現的情緒,療癒才會開始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過去的經驗拼湊出現在的我們,但人是有成長性的,下定決心不再任由創傷擺布,讓自己成為自己內在小孩的父母。 適合因害怕改變而幫自己找藉口的人閱讀,逐漸了解自己無法改變的原因,進而給自己勇氣。
金錢是能量,原來金錢不是只有物質這個樣貌,既然是能量,就會有屬於它的頻率,因此我們只要將自己心靈的頻率調整到與金錢一樣,就能與金錢進行溝通,了解金錢的想法,與金錢的距離更親近。
過去的經驗拼湊出現在的我們,但人是有成長性的,下定決心不再任由創傷擺布,讓自己成為自己內在小孩的父母。 適合因害怕改變而幫自己找藉口的人閱讀,逐漸了解自己無法改變的原因,進而給自己勇氣。
金錢是能量,原來金錢不是只有物質這個樣貌,既然是能量,就會有屬於它的頻率,因此我們只要將自己心靈的頻率調整到與金錢一樣,就能與金錢進行溝通,了解金錢的想法,與金錢的距離更親近。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我可能錯了》第三十六、三十七、三十八章 (摘錄)
Thumbnail
現代生活的快節奏常使人感到精神壓力,導致身心不健康。本文探討如何透過自我安頓及重新與身體聯繫,擺脫情緒的羈絆,找回內在的安定。南希京的研究指出,許多人因追求他人的認同而忽略自己的需求,最終造成身心分離。適當的放鬆與自我關懷,能幫助我們從焦慮中解脫,邁向真正的幸福與平靜。
Thumbnail
生命除了處理個人的課題,最與生活切切相關的即是人際關係的經營,阿德勒曾說「人類所有的煩惱都來自於人際關係。」《被討厭的勇氣》給予人們勇氣成為自己,接受自己被討厭的事實,對於與人相處也給予了課題分離的重要分界,這也是本影響我非常深的書,人際關係尤關著健康的心靈,而通過人際關係,可以建立強大的內心支柱。
Thumbnail
但現今的做自己,已被包裝成合理的肆意失禮,完全不顧對方的感受、情緒,自我為中心的只想著自己是否舒暢自由,做自己與自私之間的差別愈來愈模糊。人們也愈來愈疏離,人與人之間的摩擦與冷漠,讓人們感悟關係的分際難以掌握。你是否對於人生中的某些關係抱有遺憾?或者對於彼此該如何面對和相處存有遲疑?抑或控制不住的情
Thumbnail
親密關係是一種修行,無條件的愛讓人覺得自己是被接納、有價值的人,但在關係裡有許多困境需要突破,如財務、溝通、親子等,作者認為不再等人來愛自己、並能真正愛自己才是親密關係的修行。在日常生活中, 重要的是要活出真實的自己。
Thumbnail
人生有時要往前衝、有時要往後退;有進有退的平衡最好。
Thumbnail
在這個快節奏的世界裡,我們經常忽略了內心的聲音,忘記了真正的快樂和滿足來自於內在的平靜與和諧。在我們忙碌的生活中,我們經常將自我照顧放在最後一位,認為它是一種奢侈,甚至是自私的行為。但我在這裡要告訴大家,真正的自我照顧並非如此。它是一種負責任的行為,是我們能夠更好的照顧他人的基礎。
Thumbnail
得有兩個人,才能把彼此的關係搞得一團糟;但單憑一個人的力量,就可以扭轉關係的僵局。 如果你無法與對方達成協議,那麼,「談判協議最佳替代方案」就是最好的行動方案,這會是你最大的力量來源,無條件照顧自己最深的需求。 當我們愈仰賴別人來滿足自己的需求,對方對我們的掌控就會更強。 進入深層的恐懼,
被討厭的勇氣整體來說他在說如何把決定權交在自己手上,他否定過去創傷經驗對現在自己的影響、自卑感是在為自己找藉口以及課題分離,如何不讓別人的行為影響自己的心態。 課題分離 這本書對我影響最深的是課題分離,書裡最一開始先探討怎樣是自由的人生,如何讓人生變得簡單,於是他給了一個前提是「人類大部分的煩惱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我可能錯了》第三十六、三十七、三十八章 (摘錄)
Thumbnail
現代生活的快節奏常使人感到精神壓力,導致身心不健康。本文探討如何透過自我安頓及重新與身體聯繫,擺脫情緒的羈絆,找回內在的安定。南希京的研究指出,許多人因追求他人的認同而忽略自己的需求,最終造成身心分離。適當的放鬆與自我關懷,能幫助我們從焦慮中解脫,邁向真正的幸福與平靜。
Thumbnail
生命除了處理個人的課題,最與生活切切相關的即是人際關係的經營,阿德勒曾說「人類所有的煩惱都來自於人際關係。」《被討厭的勇氣》給予人們勇氣成為自己,接受自己被討厭的事實,對於與人相處也給予了課題分離的重要分界,這也是本影響我非常深的書,人際關係尤關著健康的心靈,而通過人際關係,可以建立強大的內心支柱。
Thumbnail
但現今的做自己,已被包裝成合理的肆意失禮,完全不顧對方的感受、情緒,自我為中心的只想著自己是否舒暢自由,做自己與自私之間的差別愈來愈模糊。人們也愈來愈疏離,人與人之間的摩擦與冷漠,讓人們感悟關係的分際難以掌握。你是否對於人生中的某些關係抱有遺憾?或者對於彼此該如何面對和相處存有遲疑?抑或控制不住的情
Thumbnail
親密關係是一種修行,無條件的愛讓人覺得自己是被接納、有價值的人,但在關係裡有許多困境需要突破,如財務、溝通、親子等,作者認為不再等人來愛自己、並能真正愛自己才是親密關係的修行。在日常生活中, 重要的是要活出真實的自己。
Thumbnail
人生有時要往前衝、有時要往後退;有進有退的平衡最好。
Thumbnail
在這個快節奏的世界裡,我們經常忽略了內心的聲音,忘記了真正的快樂和滿足來自於內在的平靜與和諧。在我們忙碌的生活中,我們經常將自我照顧放在最後一位,認為它是一種奢侈,甚至是自私的行為。但我在這裡要告訴大家,真正的自我照顧並非如此。它是一種負責任的行為,是我們能夠更好的照顧他人的基礎。
Thumbnail
得有兩個人,才能把彼此的關係搞得一團糟;但單憑一個人的力量,就可以扭轉關係的僵局。 如果你無法與對方達成協議,那麼,「談判協議最佳替代方案」就是最好的行動方案,這會是你最大的力量來源,無條件照顧自己最深的需求。 當我們愈仰賴別人來滿足自己的需求,對方對我們的掌控就會更強。 進入深層的恐懼,
被討厭的勇氣整體來說他在說如何把決定權交在自己手上,他否定過去創傷經驗對現在自己的影響、自卑感是在為自己找藉口以及課題分離,如何不讓別人的行為影響自己的心態。 課題分離 這本書對我影響最深的是課題分離,書裡最一開始先探討怎樣是自由的人生,如何讓人生變得簡單,於是他給了一個前提是「人類大部分的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