愈是看不見疫情的期限,愈要看得清自己的底線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你要先相信有光,你才看得見它
撰文:吳政勳 諮商心理師
粉專:吳・聊
「你知道嗎?我已經居家辦公第三週,生活範圍從家裡、早餐店、公司、酒吧,到現在只剩臥室、客廳、飯廳還有書房,我的一舉一動好像都被監視著,一點自由都沒有。還有啊,原本以為居家辦公可以很自在很悠閒,結果跟我想的完全不一樣!以前都提倡『工事公辦』,工作的事情就在辦公室完成,但現在反而家裡堆滿了我的工作資料……」
前幾天在跟朋友視訊時,聽到了這番抱怨。當然這也不是這陣子的偶發事件,而是幾乎成為了大家聊天的起手式。從疫情前大家滿心好奇「分流上班」這種特別的工作模式,到現在甚至有朋友主動請求主管,讓他回到辦公室上班。對於居家辦公的想像,不到三週,就從風和日麗,變成了斷垣殘壁。是家裡沒有公司舒服嗎?是工作量因為疫情而變多嗎?我想這些都不是主要原因,而是因為那道隱形的「心理界限」,在不知不覺中逐漸消失……

什麼是「心理界限」

「心理界限」指個體在心理上,能夠接受的極限;白話一點的說,就是哪些事情你能接受、而哪些不能。例如中午十二點鐘你會停下手邊工作,到餐廳吃個飯,這是你對於「午休」的心理界限;也例如下班後,你會把公務手機關閉提醒,好好享受下班生活,這是你對於「工作」的心理界限;又例如你跟伴侶約定週末可以擁有各自的私人時間,享受生活,這是你對於「伴侶關係」間的心理界限。
這些心理界限可能來自於我們學習的楷模,也可能來自於過去的教育。在心理界限建立的同時,我們也正在形成對對這個世界獨特的運行規則。這些心理界限保護著我們,遠離危險的關係或處境,讓我們有更多的依循,找到跟自己契合的人事物。

「家」與心理界限

「家」自古以來,都象徵著「休息與保護」的心理界限,當我們在辦公室忙碌了一天,我們知道回家就可以好好休息;當我們跟朋友發生爭執,我們知道回家就可以平復心情;當我們承擔挫折或壓力,我們知道回家就可以自癒療傷。然而當居家辦公後,「家」同時擔任了辦公室、聊天室、商店街、咖啡廳、圖書館、甚至運動場,每當「家」的角色或功能多增加一種,它所象徵的「休息與保護」的心理界限,就又會少了一些。

找回我的心理界限

雖然看不見疫情的期限,但我們可以看清楚自己的底線。三級警戒將延長到六月底,代表居家防疫的生活型態,也勢必會持續進行。如果你也希望自己能堅守那道心理界限,不再讓疫情侵門踏戶,你可以練習這樣做:
  1. 在固定的時間,做固定的事
    除了表定的上班時間外,對於「加班」的定義及時間要更清楚,不要因為居家辦公後,就讓拖延病打亂了生活。特別是休閒時間及入睡時間,更容易因為心理界限的模糊,而變得混亂。用手札或軟體,白紙黑字地紀錄日程,能幫忙你更快找回「時間」的心理界限。
  2. 在固定的地點,做固定的事
    讓地點與任務事件產生連結,例如「書桌」負責開會、發想、寫專案;「沙發」負責電玩、追劇、逛網拍;「床鋪」負責聊天、睡覺、純發呆。當這些連結愈緊密,你會愈容易在對的地方,做對的事情,找回「地點」的心理界限。
  3. 堅守淨土,絕不妥協
    選擇家裡的一塊角落,讓這塊角落只負責「休息」的功能,它可以是長長的沙發、可以是軟軟的床、也可以是暖暖的浴缸。只要進入這塊角落,就只做會讓你感到放鬆的活動。每當你感到焦慮或煩燥,踏上這片淨土,你會更容易找回平靜,也找回「自癒」的心理界限。
  4. 培養自己專屬的儀式
    就像打擊手在揮棒前會高舉球棒、音樂家在演奏前會對頻調音,你也可以培養自己專屬的儀式行為,例如在睡前喝杯啤酒搭配美劇、起床喝杯咖啡搭配饒舌,這些儀式行為就像電源開關,能幫忙你更有效地切換情境、進入工作或休閒狀態,找回「生活」的心理界限。

我們無法要疫情安然無恙,但我們可以讓生活儘量如常。找回你的心理界限,你也可以在防疫期間,撥雲見天。
今日點播《手牽手》
avatar-img
8會員
15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吳.聊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浩劫餘生後,我們都希望日常,能夠一如往常。但如果事與願違,請讀者朋友記得,你不孤單。那些災後心理反應的痛苦,以及心理重建的辛苦,可能重複出現、也可能時好時壞,但我們一定能找到自己的步調,慢慢站好,慢慢微笑。
近期討論度爆表的臺劇「#火神的眼淚」,你燒到了嗎?小編趁著居家防疫期間,一口氣追了八集,發現劇中不但呈現出打火英雄的義勇及兩難。今天想來跟大家討論的,是關於「張志遠」的故事。
前陣子在跟案主談話時,案主用了一段話,來形容自己長期處在壓力下的身心狀態,他說:「淋雨不會感冒,但如果一直淋雨,就會感冒。」我們都知道,當身體長時間暴露在危險中,很容易受傷;但我們卻都忘記,當心理長時間被困在壓力中,也會千瘡百孔
每次過年連假後,同為社畜的各位,都會攜手走入一段「大債時代」,這些債務的積欠大概可以追溯到除夕守歲開始,接連幾天的作息紊亂,讓你不知不覺地欠下了一屁股的「睡眠債」,而討債集團大概會在開工日這天找上門。大年初六的你,是否也感受到睡眠債的壓力了呢?
近期,從新聞上得知許多令人難過的消息,其中大學生的自殺事件讓大家再次回想起心理健康的重要。根據108年的統計,自殺通報達3.5萬人,平均每1小時就有4人出現自殺企圖。如果你身邊,也出現了這樣的朋友,甚至親人,告訴你:「我想死。」你會怎麼想?又會怎麼做呢?
在精神醫學的領域中,有一種狀態稱作「季節性情感障礙症」,症狀是隨著日照時間的減少,患者出現憂鬱、疲倦、失眠、食慾改變等狀況。近期陰雨綿綿的天氣,是否也讓你感到低落呢?
浩劫餘生後,我們都希望日常,能夠一如往常。但如果事與願違,請讀者朋友記得,你不孤單。那些災後心理反應的痛苦,以及心理重建的辛苦,可能重複出現、也可能時好時壞,但我們一定能找到自己的步調,慢慢站好,慢慢微笑。
近期討論度爆表的臺劇「#火神的眼淚」,你燒到了嗎?小編趁著居家防疫期間,一口氣追了八集,發現劇中不但呈現出打火英雄的義勇及兩難。今天想來跟大家討論的,是關於「張志遠」的故事。
前陣子在跟案主談話時,案主用了一段話,來形容自己長期處在壓力下的身心狀態,他說:「淋雨不會感冒,但如果一直淋雨,就會感冒。」我們都知道,當身體長時間暴露在危險中,很容易受傷;但我們卻都忘記,當心理長時間被困在壓力中,也會千瘡百孔
每次過年連假後,同為社畜的各位,都會攜手走入一段「大債時代」,這些債務的積欠大概可以追溯到除夕守歲開始,接連幾天的作息紊亂,讓你不知不覺地欠下了一屁股的「睡眠債」,而討債集團大概會在開工日這天找上門。大年初六的你,是否也感受到睡眠債的壓力了呢?
近期,從新聞上得知許多令人難過的消息,其中大學生的自殺事件讓大家再次回想起心理健康的重要。根據108年的統計,自殺通報達3.5萬人,平均每1小時就有4人出現自殺企圖。如果你身邊,也出現了這樣的朋友,甚至親人,告訴你:「我想死。」你會怎麼想?又會怎麼做呢?
在精神醫學的領域中,有一種狀態稱作「季節性情感障礙症」,症狀是隨著日照時間的減少,患者出現憂鬱、疲倦、失眠、食慾改變等狀況。近期陰雨綿綿的天氣,是否也讓你感到低落呢?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內在權威很奇妙地幫你和一些不對等的能量區隔。 那一年,我從北京的工作辭職回來,當時回台灣還需要 14 天隔離。回想那段時間,真的是受到了疫情炸裂和工作壓力的摧殘。可以 14 天完全隔離,不用社交、不用工作、不必出門,暫住在一間有廚房的空間,每天睡飽、起來看書、打電動、自己煮飯、做瑜伽,簡直置身
Thumbnail
🔴這本書在說什麼 作者是生涯諮詢師,他輔導個案時,發現個案心裡常常有一堵看不見的牆,把自我局限在很小的地方,而這本書的目的就是要把思維裡的牆全部拆掉,讓我們可以有更多的發展空間。 有的時候,所謂的限制就是限制本身而已,如果你願意的話,總是可以掌控些什麼東西。誰沒有痛苦,誰沒有糾結呢?你可以在被
從疫情開始,就開啟了12年的覺知年,每三年是一個階段,第一個階段2020-2022年,人們會開始思考我是誰,我為何存在,這三年剛好是疫情封城,全球都是鎖國的狀態,線上課程與居家辦公變成主要模式。 在這三年,因為只能居家辦公,我變成很有彈性的運用時間,可以很有效率的完成工作,也不用跟同事交際聊天,剩
Thumbnail
從工作模式、飲食模式再到看清一些人事物。 我想疫情的到來是必然要發生的。沒有這件事,不會有後面接二連三的事發生。
生活裡,我們常常給自己設限,好像被無形的牆圍起來似的。這些牆,其實不是別人給我們建的,而是我們根據自己的過去、害怕的東西和各種擔心,慢慢在心裡堆砌起來的。可是,真正的障礙,其實不是外頭那些挑戰,而是我們沒那麼相信自己。一旦我們開始衝破這些自我設的限制,大膽地往那些未知的地方邁進,就會發現自己比想象中
Thumbnail
但當存款持續減少,我意識到不能再這樣下去,自由必須伴隨著責任。於是,我開始在網上尋找待業期間的生活規劃。那麼待業的儀式感是什麼,就讓我用我的安排方式來分享吧!
Thumbnail
《心理界限》分享了設立心理界限、保護自己的能力,包括溝通、核對、接納自己的需求和感受、設立條件、重新框架等方法。這些概念貼近臺灣人的文化,值得閱讀。
Thumbnail
疫情之下許多公司都改為遠距辦公,甚至在現今趨緩的背景中,仍有些工作是以遠距的形式合作,我自己目前也是遠距工作的形式,一開始對於充滿自由以及節省通勤時間的工作型態興奮不已,但隨著全面遠距工作將進入一年,卻也發現自己的心理狀態有些需要調適。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內在權威很奇妙地幫你和一些不對等的能量區隔。 那一年,我從北京的工作辭職回來,當時回台灣還需要 14 天隔離。回想那段時間,真的是受到了疫情炸裂和工作壓力的摧殘。可以 14 天完全隔離,不用社交、不用工作、不必出門,暫住在一間有廚房的空間,每天睡飽、起來看書、打電動、自己煮飯、做瑜伽,簡直置身
Thumbnail
🔴這本書在說什麼 作者是生涯諮詢師,他輔導個案時,發現個案心裡常常有一堵看不見的牆,把自我局限在很小的地方,而這本書的目的就是要把思維裡的牆全部拆掉,讓我們可以有更多的發展空間。 有的時候,所謂的限制就是限制本身而已,如果你願意的話,總是可以掌控些什麼東西。誰沒有痛苦,誰沒有糾結呢?你可以在被
從疫情開始,就開啟了12年的覺知年,每三年是一個階段,第一個階段2020-2022年,人們會開始思考我是誰,我為何存在,這三年剛好是疫情封城,全球都是鎖國的狀態,線上課程與居家辦公變成主要模式。 在這三年,因為只能居家辦公,我變成很有彈性的運用時間,可以很有效率的完成工作,也不用跟同事交際聊天,剩
Thumbnail
從工作模式、飲食模式再到看清一些人事物。 我想疫情的到來是必然要發生的。沒有這件事,不會有後面接二連三的事發生。
生活裡,我們常常給自己設限,好像被無形的牆圍起來似的。這些牆,其實不是別人給我們建的,而是我們根據自己的過去、害怕的東西和各種擔心,慢慢在心裡堆砌起來的。可是,真正的障礙,其實不是外頭那些挑戰,而是我們沒那麼相信自己。一旦我們開始衝破這些自我設的限制,大膽地往那些未知的地方邁進,就會發現自己比想象中
Thumbnail
但當存款持續減少,我意識到不能再這樣下去,自由必須伴隨著責任。於是,我開始在網上尋找待業期間的生活規劃。那麼待業的儀式感是什麼,就讓我用我的安排方式來分享吧!
Thumbnail
《心理界限》分享了設立心理界限、保護自己的能力,包括溝通、核對、接納自己的需求和感受、設立條件、重新框架等方法。這些概念貼近臺灣人的文化,值得閱讀。
Thumbnail
疫情之下許多公司都改為遠距辦公,甚至在現今趨緩的背景中,仍有些工作是以遠距的形式合作,我自己目前也是遠距工作的形式,一開始對於充滿自由以及節省通勤時間的工作型態興奮不已,但隨著全面遠距工作將進入一年,卻也發現自己的心理狀態有些需要調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