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30|閱讀時間 ‧ 約 2 分鐘

疫情下的一堂課:記憶,如果有滋味,它是什麼味?

記憶,如果有滋味,它是什麼味?
「民以食為天」,食物不僅滋養了我們的身體,更是情感的表現。中國自古春節的團圓飯、平時問候語的「呷飽沒?」,親朋好友間的聚餐等,在在都呈現情誼的交流與連結。但你可曾想過,食物也存有我們每個人生命裡的獨特故事?或鼓勵、或支持、或安慰著我們。而不同時代背景與脈絡下的飲食文化,也或多或少地呈現或影響著我們,透過這一堂課,我們一起來一場身心靈的滿足與交流!
以上,是當時做為課程文宣的引文,這門課原本是設計在永和社區大學的「社區一堂課」裡,打算透過「飲食」與「生命故事」做連結,喚起那些遺忘的美好,同時也想透過故事的集合回看社會時代的轉變下對我們產生了哪些影響,不過,後來因為疫情因素取消,啊,雖然有些可惜,但是,成員都已經進行及籌劃到一半的行動,總不想浪費了,因此,後續我把這門課調整了操作方式,轉換成數堂的線上課進行,本篇文章想要把這段執行過程為文,分享給更多人。

暖身

當然,活動的開始總免不了要暖身,為了呼應主題, 首先設計了一次的電影分享(相關內容詳這一篇),邀請成員在觀影後也一同回味跳入腦海中的那道菜,並且利用了藝術媒材,讓大家一邊動手做一邊回想,這是當時大家做的食物(部分照片):
雖然電影加上手作占去不少時間,也讓分享的時間變得較少,不過,做為一個引子、一個開始,多少也達成目的了。

交互

有了引子,接著就邀請夥伴們以這個線頭開始回顧自己的飲食記憶,透過個人回想、書寫當然是一個方式,但是人總有視角的限度,所以,我也設計了互相訪問的方式,透過不同人彼此互動,可以增加視角,幫助回想更多自己的故事外,其實也意欲在加深夥伴們彼此的認識與羈絆(人總是由任務和多次的接觸才能更熟識彼此)。
不過,分組之後如果陌生的二個人要開始互動與討論,除非是自然high的人,否則通常會聊個幾句就容易句點,自然high的也可能會討論失焦,為了因應這樣的情況,
付費訂閱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