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26|閱讀時間 ‧ 約 8 分鐘

【療癒❺步驟】原來「沒人教,自己學」,是令人害怕的!

「我從來不知道⋯⋯沒有人教,要靠自己去摸索,是這麼令人害怕的事情。」我靠著太座,心裡的眼睛看向無盡的黑暗,而斗大的淚珠無聲地。
在成長過程中,我需要你的陪伴和支持
在成長過程中,我需要你的陪伴和支持
上週,小女兒報名了營隊中的設計課,雖然我自己本身就是設計背景,之前也曾為女兒們量身打造過〔設計思考〕的課程,但我還是非常樂見她去上外面老師的課。
小女兒報名的其中一門課是製作Logo
而我其實知道製作Logo沒有那麼簡單,所以也很好奇小女兒會在課堂中學到什麼⋯⋯只是,課程內容出乎意料地簡約,而過少的架構和直接切入的作業,讓小女兒崩潰了!
「我做好了!」小女兒在一陣努力之後,興奮地說。
「這麼厲害!我來看看!」我湊了過去。
「漂亮吧?」她指著做好的Logo說道。
「這個圖,是直接在軟體裡面找的吧?這樣應該不行吧⋯⋯」我一針見血地說。
「那我真的不知道該怎麼做了!」小女兒委屈地說。
「老師不是有說了幾個思考方向嗎?」我坐回自己的位子。
「老師是有說了幾個提問:覺得自己像什麼?喜歡什麼顏色、形狀?但這樣是要怎麼做?」小女兒帶著濃濃的鼻音,娓娓向我說出老師的引導。
「那⋯⋯妳就看自己喜歡什麼顏色、形狀,像什麼動物?然後這樣試著做出Logo啊!」我一邊回應她,一邊上網找資料給她看。
「我就試了很久嘛⋯⋯」小女兒大哭了起來。
「設計就是這樣啊!會需要經過很多的嘗試⋯⋯」我老神在在地說道。
「老師教的不清不楚的,又沒有範例⋯⋯我怎麼知道要怎麼做嘛⋯⋯」小女兒繼續邊哭邊說。
「沒人教,還是要繼續嘗試啊!」我脫口而出。
這時,敏銳的太座,察覺到我的反應不太對勁。因為平時的我們,都是可以接納孩子的情緒的,也知道在情緒釋放之後,才是可以談後續行動的時機。但這時的我,竟然赤裸裸地沒有和小女兒站在一起,沒有要接受她的情緒,甚至透露出「不要哭鬧!趕快做作業。」的非語言訊息
「很難過⋯⋯是嗎?」太座伸出手示意,要我不要再說了;然後起身到小女兒的身旁,摟了摟她的肩膀,說道。
「⋯⋯ ⋯⋯」我乖乖噤聲。
而小女兒在太座的陪伴下,叨叨絮絮地把心裡面的委屈都傾倒出來;但在我的耳朵裡,卻一直重複著「#沒人教_我怎麼會?」,然後心裡面一直有個反駁的聲音:就是繼續試啊!不然怎麼辦?
我的腦海裡有兩種聲音,兩個站在對立面的視角,而這代表著我的內在,還有一個尚未整合的部分。
👆 步驟❶當前事件與反射性情緒/🧠 大腦的情緒中心杏仁核被觸動

👇 步驟❷回溯原生家庭的初始事件/🧠 大腦裡的記憶中心:海馬迴
「什麼事情,我從來沒被人教過,卻很辛苦地要自己嘗試?」我重新包裝這個問題後,拿回來問自己。

第一個畫面,是我唸工業設計系時的情景。
大二時,必修課要以製作模型為最終成果。當時的我,製作模型的技巧還很生疏,經常需要連續熬夜好幾天,以確保模型可以在發表會之前完成。
某天,熬夜和課業的雙重壓力,讓我實在好想「家」;於是我跳上摩托車,在「時間其實已經不夠用」的狀態下,花半個小時騎車回家。
回到家,開門的是我的母親。
我沒脫鞋,因為我根本沒有要進去家裡,我只是想要尋求一點精神上的支持、安慰或鼓勵(大概吧!)⋯⋯但母親看到突然返家的我,只說了一句:「是缺錢嗎?」。我沒說什麼,搖了搖頭後就離開了。然後又花半個小時騎車回學校。
接下來的大學生涯,我竭盡所能地完成;即便因為出車禍而需要在暑假時獨自返校做模型,或是大三時又因為壓力過大而圓形禿⋯⋯我都自己扛下來了!

另一個,則是我和太座與女兒們相處的畫面。
擁有下一代,是身為同志的我,想都沒想過的事情;在和她們三人一起經營家庭的這些年,我也同時在經營親密關係和親子關係。
而這也從來沒有人教過我。
在許多教養書籍上都會寫到,和孩子的互動模式,直接來自於童年被對待的方式,而父親和母親之間的互動,則會勾勒出孩子對親密關係的想像。
對我來說,我的父母給我的經驗,其實不足以支撐我擁有良好的親密關係和親子關係;雖然在〔療癒〕過後,我總能跳脫他們給我的模組,但新的方式還是要自己開發。
想到這裡⋯⋯我不禁悲從中來。
我根本不可能向她們喊苦啊!因為,如果我說出「和妳們在一起,好辛苦!」這樣的話,那不就等於是在說「我想離開!不想和妳們在一起。」了嗎?
想到這兒,我感受到心裡面有好多的苦,是這麼久以來,我壓抑住、放在內心深處的感受;是因為小女兒的聲淚俱下,我才能跟著悄然靠近。
「原來,在『沒有人教,要自己摸索』之中,有這麼多的害怕、緊張和不知所措⋯⋯甚至是還有生氣和挫折的。」我的肩膀,像是一個緊閉已久、突然被打開的寶箱,鬆了下來。
👇 步驟❸釋放舊有情緒/🧠 整合右腦的情感和左腦的邏輯

「老婆,有空嗎?」我看小女兒已經重回電腦前做作業,而且自己的情緒也整理到一個段落,便開口問了太座。
太座向我點了點頭後,我們相偕回到主臥房、屬於我們兩人的小天地;我坐在床沿,張開雙手環抱住太座的腰。
「我從來不知道⋯⋯要靠自己去摸索,是這麼令人害怕的事情。」我心裡的眼睛看進無盡的黑暗,斗大的淚珠無聲地滑落。
「嗯⋯⋯」太座摸了摸我的背。
然後,我跟太座敘述,小女兒的哭聲讓我想到的那兩個畫面。
「辛苦了⋯⋯」太座拍拍我的頭。
「真的很辛苦!」我抬起泛紅的雙眼,看向太座。
「但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大的進步!不只是你,更是我們全家。」太座開心地說道。
「嗯?怎麼說?」我疑惑了。
原來,當我可以說出內心深處的恐懼時,那代表是我已經長出了可以面對這份恐懼的力量。
相將較於努力經營、苦苦撐著,那反映出來的是對關係的不確定感,但現在我能說出來,尋求理解和合作,這反而是對關係感到踏實、信任的狀態。
「對捏!說得真好!」我恍然大悟地附和著。
👆 步驟❹用新認知取代舊定義/🧠 用進廢退的神經可塑性

過了幾天,換大女兒有事情在煩惱了!
以往,我都會覺得自己一定要去傾聽,就算是手邊有要做的、想做的事情,也應該要立即放下,因為這樣才能表現出自己有在付出愛。
但這次,我竟然沒有這樣做。
我在表達出「我想要看書」的需求後,讓大女兒去找太座傾訴,甚至順勢戴上耳機,讓自己不被她們的對話給干擾。
過程中,我一邊覺察內心仍有的、微量的「應該要去照顧大女兒」急迫感,一邊安撫自己「她們可以互相照顧,不會覺得我這樣就是不愛她們」⋯⋯然後重回安在的狀態。
晚餐時,大女兒和我分享她與媽媽的對話。
「我去做自己的事情⋯⋯?」在大女兒講完之後,我問了個開放式提問,想知道她有沒有介意我的沒有參與。
「沒關係啊!你有想做的事情,是可以去做的啊⋯⋯」大女兒成熟地回應著。
而太座在一旁笑笑地點著頭,因為她和我都知道,這不只是一個簡單、平凡的提問和回應,而是我的信念在轉動後所創造出來的新體驗。
大腦正在接收這個新體驗所帶來的刺激,而我默默地放大這個體驗,讓自己可以從「沒有教,要自己摸索」的困境之中,切換到「有人會幫忙我」的寬闊感裡面。
真的幸福很多呀!!!
👆 步驟❺用新的自我認知創造新體驗/🧠 上層腦(前額葉皮質)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