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主義 自由來自選擇跟責任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存在先於本質」,法國哲學家沙特所提出的觀點,是他基於存在主義與自由中的核心命題,強調了人的個體,否決了聖經裡創世紀中第一章,「起初,由神創造了天地」沙特認為人的定義是由自身的存在而來,世界上所有的物質都有其定義,石頭就是石頭,唯獨人是獨立且具有經驗及選擇,人的存在就是自由的存在,但自由的不是人的本質,人的選擇造就了他自己,人的任何存在狀態都是人的自由選擇,存在就是自由選擇的過程。《無聲告白》其中一句話,「我們終其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轉載PEXELS
自中世紀以來,上帝的存在一直都是不可逾越的預設,是上帝創造了人以內的一切事物,這意味著一切都是預定的,世界是一種必然的體系,沙特首先拋棄了這個預設,假如上帝不存在,那麼人就可以成為他所想成為的人,將完全的自由回到個人的身上,沒有任何人能夠為他設定命運,因此,沒有人為他負責,只有他自己為他自己負責,他是一個絕對的主體,也正是因為這樣,他必須為自由承擔責任和義務。在沙特之前尼采曾說「上帝已死」,更多的指向人朝向宗教、儀式中去逃避自己,尼采明白疼痛、痛苦和死亡不僅是身體的問題,這是人存在的核心特徵,人們躲在他們能找到最舒服的角落,用工作、酒精、娛樂和其他止痛劑麻痺自己。宗教的信徒們拒絕接受現在就是要到達的地方,他們認為這世界還有一個超自然的去處,等待他們到來。還有人想通過科學、政治創建一個痛苦不斷減少的世界。對於存在主義及現象學的人來說,唯有接受痛苦擁抱生活,必須在沒有任何合理解釋下為自已負責,這就是人的自由。
我們在存在主義咖啡館一書,更對存在先於本質作出了說明,「我會持續創造自己的定義(本性或本質),你可能認為你可以用一些標籤定義我,但你錯了,因為我始終會是一個正在加工的作品,我不斷通過行動創造自身,這一點根深蒂固存在我人類際遇之中,直到死亡將其抹去為止,我是我自己的自由:不多,也不少」沙特來看人的存在是流動的,選擇是根據著自身隨時在更動,最著名的就是他與波伏娃長達五十年的契約式愛情,為了保有個人最大的自由的開放式關係,沙特更坦言他想要跟更多女人睡覺,保持親近永不結婚的愛情關係,同時給予對方完全性的自由,不吃醋、不爭吵、不隱瞞的條約,而沙特與波特娃更為了見證自由的生活,拒絕任何獎項的頒發,堅持做體制外的知識份子,而沙特拒絕諾貝爾文學獎時理由便是,「作家有必要獨立於利益和影響力之外。」。
轉載PEXELS
1945年沙特在一場演講舉出了一個例子,「1940年納粹佔領期間,我有個學生來找我,這個年輕人的哥哥在戰鬥中遇難了,之後他的父親叛國投敵拋棄了妻子,他想要去支援前線加入戰爭,可他是母親唯一的依靠,他應該做讓多數人有益的事還是應該保持倫理?」多數哲學家會為了各自的論點爭論不休,沙特則以更個人的角度思考了這個問題,沙特說「你是自由的,儘管去選擇吧,你可以小心翼翼考慮各種道德及實際,但你總得做什麼,由你決定。」也就是你選擇、承擔,別人無法來定義及決定。「沒有任何劃定的道路來引導人來救贖自己,他必須不斷創造自己的道路,但創造道路他便有了自由與責任,失去所有推託的理由。」
存在主義關心的是個人是具體的存在,人類存在不同於其他事物的存在,其他實體是什麼就是什麼,但做為人我可以選擇自已想要的樣子,我是自由的,因此我對於我所的每件事都有責任,這會產生一種焦慮,但我只有在境遇終才是自由的,存在著各種限制,因而,人類存在是模糊的,被拘限在邊界之內,同時又超越了物質世界。從現象學角度來看待,而會專注描述生活經驗本身的樣子,通過理解這種存在,去過更真實的生活。 摘錄我們存在主義咖啡館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當城市逐漸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心中的悸動化消散在日常的生活中,日復一日同樣的步調,準時起床準時下班、一個人的晚餐、我打開手機訊息,有這麼一點的懶散,有一點想要一個人,我關掉手機選擇不去回應,後來才知道每一個身處在城市的人們,都帶著孤獨與自己相處著或多或少而已,城市裡的孤獨,總是在不經意出現。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城市的孤獨是一種文明下的產物,我們擁有的越多,越覺得失落,有人迷失、有人空洞、有人隱藏,最大的共通點是我們感覺與人們隔離。一路賽跑的我們,在忙碌的一天裏,回到家中無聲的對白席捲而來,有人說每一盞的燈光下都有一個故事,不是身在其中的人永遠不懂別人的難,成年人的世界沒有容易兩個字
作者卡穆在1940年3月的一條筆記中就反覆提及自己在人群中感到陌生,感到自己距離生活何其遙遠,而在卡穆筆下以道德標準及社會觀感建置的理性世界,提出道德和倫理的挑戰
病毒從來不會因為所謂的職業、生活情況而有所區分,就算是長照未出門的老年人都會染疫了,就拿人性來說,不管任何人,對烙印的恐懼害怕也不比其阿公店的人少
「我做了這麼多,我拋下一切,我的人生都給了你,你要回饋我。」這種以價值交換的愛是真的愛嗎?這種依戀的愛是真的愛嗎?這種愛的交換也存在現代許多親情、愛情、友情的現象。
盧卡奇對物化社會理論解釋:社會為物體所創造的特質,變成商品;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被化約為物品價值;人與自身的關係變成物品價值的關係;個人與作為整體的社會之間亦以物品價值來連繫。
這首非比尋常的歌曲,被媒體及評論家驚歎為”史詩級散文詩”伴隨鋼琴和小提琴的聲音,鮑勃.迪倫以他低沉沙啞的嗓音悠悠的吟唱,這首如無意識流般的散文詩,以諾大的篇幅,將美國1960年代的文化片段,一句句巨細靡遺帶我們回到塵封的美國往事,由於歌詞存在大量歷史故事的文獻式引用,引發了歐美媒體和粉絲的歷史考據。
城市的孤獨是一種文明下的產物,我們擁有的越多,越覺得失落,有人迷失、有人空洞、有人隱藏,最大的共通點是我們感覺與人們隔離。一路賽跑的我們,在忙碌的一天裏,回到家中無聲的對白席捲而來,有人說每一盞的燈光下都有一個故事,不是身在其中的人永遠不懂別人的難,成年人的世界沒有容易兩個字
作者卡穆在1940年3月的一條筆記中就反覆提及自己在人群中感到陌生,感到自己距離生活何其遙遠,而在卡穆筆下以道德標準及社會觀感建置的理性世界,提出道德和倫理的挑戰
病毒從來不會因為所謂的職業、生活情況而有所區分,就算是長照未出門的老年人都會染疫了,就拿人性來說,不管任何人,對烙印的恐懼害怕也不比其阿公店的人少
「我做了這麼多,我拋下一切,我的人生都給了你,你要回饋我。」這種以價值交換的愛是真的愛嗎?這種依戀的愛是真的愛嗎?這種愛的交換也存在現代許多親情、愛情、友情的現象。
盧卡奇對物化社會理論解釋:社會為物體所創造的特質,變成商品;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被化約為物品價值;人與自身的關係變成物品價值的關係;個人與作為整體的社會之間亦以物品價值來連繫。
這首非比尋常的歌曲,被媒體及評論家驚歎為”史詩級散文詩”伴隨鋼琴和小提琴的聲音,鮑勃.迪倫以他低沉沙啞的嗓音悠悠的吟唱,這首如無意識流般的散文詩,以諾大的篇幅,將美國1960年代的文化片段,一句句巨細靡遺帶我們回到塵封的美國往事,由於歌詞存在大量歷史故事的文獻式引用,引發了歐美媒體和粉絲的歷史考據。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正如柏林和韓炳哲所指出的,自由不應被道德化、功利化或規訓化,而應是個體對自我存在的真實追尋。我們需要重新審視那些被視為理所當然的觀念。在這個充滿喧囂與紛爭的時代,靈魂的高貴,正在於它的獨立性和對自由的堅守。讓我們不再用他者的正義去評判他人的選擇,而是以開放的心態,去理解和尊重每一個獨特的生命。
  自由要能夠成立的前提在於,這一自由者是一個具有其獨特性與獨立性的個體。這樣的個體並不是某種漂浮在真空中或邏輯世界的理想實體,而必須要是一個在歷史與物理世界中,被孕育與生長出來的世界中的存有。於是,我們會明白到,自由是「對我的獨特處境與唯一觀看視角的表達」。
Thumbnail
也許所謂的「自由意志」,我們以為是照自己的意願選擇而造成的結果,可能只是讓我們「以為」是。 你是否相信命定論?認為的一切選擇都是由上天安排好的,而我們只是在走一條早已設定的路?還是覺得個人有自由意志,可以隨心所欲地決定自己的人生?或認為自由意志是一種幻覺? 命定論和自由意志是兩個看似對立
Thumbnail
人的生命極其美麗珍貴,看到不自由的人們隨之都被貪婪的原罪侵佔生命時,立刻就知道現實中偶爾呈現出的混亂,是因為原罪在使用我們的生命,活出它自己。 因此當我們說「打造現實」時,我們擁有著自由,而我們天生擁有的創造能力,也來自於此,但自由的來源是什麼? 讓我們透過舉例認識一二。
Thumbnail
沙特的「他人即地獄」和傅柯的「規訓社會」用不同的視角揭示了個體在現代社會中的困境。沙特強調個體在他人眼中的自我意識和自由選擇;而傅柯關注於社會權力的運作和內化過程。以下試著讓這兩個思想互相對話!
Thumbnail
沒有命定,只有選擇。 我們的現在,是過去的選擇。 我們的選擇,也決定我們的現在、過去與未來。 用什麼濾鏡看生命,生命就顯化成什麼樣子。 業力,就是我們每一個當下的選擇。 我們每個人,都應該了悟生命的原理,學習如何創造生命的體驗。 學會如何把力量拿回自己手中,這才是我們來到地球首要
Thumbnail
你購買保險以保障你的財富而非身體的健康,就像螃蟹挖洞堆砌牠的巢穴。你更深明大義地了解健康無法購買,所以你用病癥證明健康的不在,用房地產建設王國,你銀行裏的數字總是少個零,你施捨慈善賺回更多的名聲,甚至你將孩子灌輸符合你期待的願望。
Thumbnail
  本書副標題為「存在主義研究經典」,英文原作於1958年出版,作者為曾任紐約大學哲學系教授的威廉‧白瑞德(William Barrett, 1913-1992)。轉眼間,本書已出版64年,持續影響至今。對比沙特在〈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中將存在主義分為兩種,即1.有神論的存在主義、與2.
Thumbnail
在還未意識到自由意志之前,就我們的直覺而言,我們相信人有選擇的自由,相信人們應該為自己的所作所為負責。但是當科學不斷發現人類在行動之前、在意識之前,似乎早已決定了意識的走向,我們如何再相信我們的直覺呢?這是否表示人們並沒有選擇的自由呢?(包括我打的這篇文章都是決定好的?)本書試圖搶救與科學衝
Thumbnail
存在主義和虛無主義是兩個哲學派別,通常被視為對人類生活和宇宙本質的不同觀點。由於存在主義和虛無主義在20世紀的西方哲學中佔有重要地位,並深刻影響了文學、藝術、政治和心理學等領域,因此瞭解這兩者的差異和相似之處尤為重要。
Thumbnail
正如柏林和韓炳哲所指出的,自由不應被道德化、功利化或規訓化,而應是個體對自我存在的真實追尋。我們需要重新審視那些被視為理所當然的觀念。在這個充滿喧囂與紛爭的時代,靈魂的高貴,正在於它的獨立性和對自由的堅守。讓我們不再用他者的正義去評判他人的選擇,而是以開放的心態,去理解和尊重每一個獨特的生命。
  自由要能夠成立的前提在於,這一自由者是一個具有其獨特性與獨立性的個體。這樣的個體並不是某種漂浮在真空中或邏輯世界的理想實體,而必須要是一個在歷史與物理世界中,被孕育與生長出來的世界中的存有。於是,我們會明白到,自由是「對我的獨特處境與唯一觀看視角的表達」。
Thumbnail
也許所謂的「自由意志」,我們以為是照自己的意願選擇而造成的結果,可能只是讓我們「以為」是。 你是否相信命定論?認為的一切選擇都是由上天安排好的,而我們只是在走一條早已設定的路?還是覺得個人有自由意志,可以隨心所欲地決定自己的人生?或認為自由意志是一種幻覺? 命定論和自由意志是兩個看似對立
Thumbnail
人的生命極其美麗珍貴,看到不自由的人們隨之都被貪婪的原罪侵佔生命時,立刻就知道現實中偶爾呈現出的混亂,是因為原罪在使用我們的生命,活出它自己。 因此當我們說「打造現實」時,我們擁有著自由,而我們天生擁有的創造能力,也來自於此,但自由的來源是什麼? 讓我們透過舉例認識一二。
Thumbnail
沙特的「他人即地獄」和傅柯的「規訓社會」用不同的視角揭示了個體在現代社會中的困境。沙特強調個體在他人眼中的自我意識和自由選擇;而傅柯關注於社會權力的運作和內化過程。以下試著讓這兩個思想互相對話!
Thumbnail
沒有命定,只有選擇。 我們的現在,是過去的選擇。 我們的選擇,也決定我們的現在、過去與未來。 用什麼濾鏡看生命,生命就顯化成什麼樣子。 業力,就是我們每一個當下的選擇。 我們每個人,都應該了悟生命的原理,學習如何創造生命的體驗。 學會如何把力量拿回自己手中,這才是我們來到地球首要
Thumbnail
你購買保險以保障你的財富而非身體的健康,就像螃蟹挖洞堆砌牠的巢穴。你更深明大義地了解健康無法購買,所以你用病癥證明健康的不在,用房地產建設王國,你銀行裏的數字總是少個零,你施捨慈善賺回更多的名聲,甚至你將孩子灌輸符合你期待的願望。
Thumbnail
  本書副標題為「存在主義研究經典」,英文原作於1958年出版,作者為曾任紐約大學哲學系教授的威廉‧白瑞德(William Barrett, 1913-1992)。轉眼間,本書已出版64年,持續影響至今。對比沙特在〈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中將存在主義分為兩種,即1.有神論的存在主義、與2.
Thumbnail
在還未意識到自由意志之前,就我們的直覺而言,我們相信人有選擇的自由,相信人們應該為自己的所作所為負責。但是當科學不斷發現人類在行動之前、在意識之前,似乎早已決定了意識的走向,我們如何再相信我們的直覺呢?這是否表示人們並沒有選擇的自由呢?(包括我打的這篇文章都是決定好的?)本書試圖搶救與科學衝
Thumbnail
存在主義和虛無主義是兩個哲學派別,通常被視為對人類生活和宇宙本質的不同觀點。由於存在主義和虛無主義在20世紀的西方哲學中佔有重要地位,並深刻影響了文學、藝術、政治和心理學等領域,因此瞭解這兩者的差異和相似之處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