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讀書人選書】他們是最不會求助的一群 卻也是最容易被忽視的—《廢墟少年》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希望這本書的分享,能成為一個小小的契機,讓更多讀者看見廢墟少年的艱辛,進而理解少年的不幸來自背後更複雜的結構問題;更重要的,讓我們重新檢視社會更根本的價值以及現行的安全網政策,不要製造與複製更多的廢墟少年。

2020東京奧運,台灣選手創下歷年來最多獎牌的紀錄,而在所有得獎選手中,拳擊銅牌得主黃筱雯更因為成長於「父親曾三度入獄」、「由爺爺開計程車養大」等環境中,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然而,這一段逆境重生的佳話,似乎也凸顯了一個問題:「難道我們只會在這種時候,看見高風險家庭嗎?」

根據家扶基金會定義,高風險家庭指的是「因遭遇經濟、教養婚姻、醫療等問題,致兒童及少年未獲適當照顧之虞之家庭」,而儘管台灣出生率持續下降,高風險家庭與少年數,卻彷彿處於平行時空,這群所謂「未來主人翁」的生活環境,並未因為他們的數量減少,而獲得應有的改善。藉由實地走訪,與這群「廢墟少年實際互動」,報導者記者群完成了《廢墟少年:被遺忘的高風險家庭孩子們》,並且透過全面檢討現行政策,介紹國外案例,企圖讓主流社會看見這群形同被隱形的存在,甚至進一步帶來改變。

比起同情更需要陪伴 有法令卻頻頻被漏接

比起一本書籍,《廢墟少年:被遺忘的高風險家庭孩子們》更應該說是集結成冊的專題報導,其中可以看見記者們如何藉由層層剖析,從家庭面、心理面、社會面及政策面,帶領讀者了解廢墟少年們,是如何一次次被漏接。當中產階級子女正在探索人生,他們卻必須面臨生存與求學間的矛盾掙扎;理應帶來階級翻轉的教育,卻因為不穩定的生活環境,成為他們眾多挫折的其中之一。

我們的法令真的能夠幫助他們嗎?比起同情他們更需要的是什麼?高風險家庭的父母們,又是如何看待他們的子女?如同書中所說,這群孩子可以說是社會上最不懂得求助的一群,而透過記者的文字,上述的問題也終於得以獲得解答,但解決卻依舊仍需努力。

讓被忽視的「主人翁」們 回到公共視野

比起過去較常提到的公益與人道考量,事實上在《廢墟少年:被遺忘的高風險家庭孩子們》中,令筆者更加深刻的反而是以「人力資源」為考量,所以必須幫助少年的思考模式。雖然或許有些冷血,但對於講求高效率、CP值的現代社會而言,包含人力資院、社會成本,甚至是「奪牌希望」等操作,或許更具有說服力。

法國存在主義哲學家沙特說過,人是被拋擲於世上,無能決定自己出生的家庭與社會位階,但卻可以自由地創造自己。這是我們寫下此書的目的,想帶讀者走入這群被拋入廢墟般狀態少年們的生命處境,讓他們走進公共的視野裡。

奧運激情過後 高風險家庭問題仍待解決

儘管這本書早在2018年就出版,但報導者的相關追蹤報導,卻從未止息,尤其在疫情影響之下,數位落差導致教育開始出現階級化的現象,也讓這個專題的持續更加重要。根據行政院性別平等會統計,高風險家庭在《廢墟少年:被遺忘的高風險家庭孩子們》出版當年的開案數,出現明顯下滑,但這並不代表問題已經解決。隨著黃筱雯在奧運賽場上爭光,比起一昧地讚揚錦上添花,台灣社會或許更應該重新關注高風險家庭所面臨的困境,防止貧窮世襲、階級固化持續複製,造成未來更大的社會成本。

誠品線上:https://reurl.cc/eEYQkj

金石堂網路書城:https://reurl.cc/AkZXbQ

博客來:https://reurl.cc/MAEW24

讀冊生活:https://reurl.cc/2rq7an

讀冊二手書:https://reurl.cc/bXpeeX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你的見面禮 Premium 閱讀權限 只剩下0 小時 0
📅每週介紹一本書 (國定假日不定期加碼) 主成分:臺灣文化、社會科學、歷史、文學 ⚠️不含投資、雞湯書籍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對於台灣人在日本殖民統治下的艱辛與身份認同矛盾,當屬吳濁流的作品《亞細亞的孤兒》最具代表性;但當時的日本人又是如何看待台灣社會呢?相較於本島人遭受欺壓的感受,「內地人」又是如何看待大日本帝國對與其殖民地的作為?
「嘉明湖」是近幾年非常熱門的登山景點,就算不是登山愛好者,也多少聽過這座位於高山上的冰斗湖。但相對之下,或許就沒有那麼多人聽過在它附近發生的「三叉山事件」。
英雄片是電影常見的題材,尤其近幾年《復仇者聯盟》系列風靡全球,地球人對抗外星人、野獸、怪物的情節,更是深植人心。然而,人類最大的敵人到底是誰?最終文明又將因為什麼而毀滅?答案或許早在1954年出版的《蒼蠅王》就早已揭露。
「料理」是三級警戒期間,許多人或許會深有共鳴的話題。不只是親自下廚的過程,因為不需要通勤省下來的時間,似乎也讓更多人能更有餘裕地安排自己的飲食與步調,雖然失去了外出的自由,但整體的生活品質反而獲得相當的提升。與此同時,《老派少女的購物路線》這本與「料理」有關的書,也以文字撫慰了不少人的「胃口」。
作為冷戰時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1949年出版的反烏托邦小說《1984》,不只讓作者喬治・歐威爾(George Orwell,1903~1950)聲名大噪,小說中作為威權象徵的「老大哥」,甚至比小說可能本身更加名聲響亮。
不論教育或各種宗教,都告訴我們應該心存感激,但事實上我們對母親的情感,卻往往是愛恨交織。包含對於母親的不完美,或是自己無法達到對「孝順」的期待,夾雜著憤怒、矛盾、愧疚等情緒,讓大多數人難以正視自己對母親的情感,然而這樣無解的倫理難題,讓這樣的關係終將往下綿延。
對於台灣人在日本殖民統治下的艱辛與身份認同矛盾,當屬吳濁流的作品《亞細亞的孤兒》最具代表性;但當時的日本人又是如何看待台灣社會呢?相較於本島人遭受欺壓的感受,「內地人」又是如何看待大日本帝國對與其殖民地的作為?
「嘉明湖」是近幾年非常熱門的登山景點,就算不是登山愛好者,也多少聽過這座位於高山上的冰斗湖。但相對之下,或許就沒有那麼多人聽過在它附近發生的「三叉山事件」。
英雄片是電影常見的題材,尤其近幾年《復仇者聯盟》系列風靡全球,地球人對抗外星人、野獸、怪物的情節,更是深植人心。然而,人類最大的敵人到底是誰?最終文明又將因為什麼而毀滅?答案或許早在1954年出版的《蒼蠅王》就早已揭露。
「料理」是三級警戒期間,許多人或許會深有共鳴的話題。不只是親自下廚的過程,因為不需要通勤省下來的時間,似乎也讓更多人能更有餘裕地安排自己的飲食與步調,雖然失去了外出的自由,但整體的生活品質反而獲得相當的提升。與此同時,《老派少女的購物路線》這本與「料理」有關的書,也以文字撫慰了不少人的「胃口」。
作為冷戰時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1949年出版的反烏托邦小說《1984》,不只讓作者喬治・歐威爾(George Orwell,1903~1950)聲名大噪,小說中作為威權象徵的「老大哥」,甚至比小說可能本身更加名聲響亮。
不論教育或各種宗教,都告訴我們應該心存感激,但事實上我們對母親的情感,卻往往是愛恨交織。包含對於母親的不完美,或是自己無法達到對「孝順」的期待,夾雜著憤怒、矛盾、愧疚等情緒,讓大多數人難以正視自己對母親的情感,然而這樣無解的倫理難題,讓這樣的關係終將往下綿延。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像我家這類型的新住民,選擇居住地的考慮因素會稍微多一些。除了一般購屋必要考量的條件以外,對於融入僑居地有所影響的因素,也會一併列入考慮。 為了讓孩子能融入當地社會,也為了不被看成少數族裔的蓄意聚集,我們選擇購屋的郊區會稍微離開台灣人多的社區。由於移居之前,我們並沒有當地朋友的引導,因此所有資訊都來
Thumbnail
我可能只是想哀悼我內心那個受傷的孩子,她沒有獲得她內心想像幸福的家庭。 擁有情緒穩定的父母,是一個孩子能夠擁有最大的富足。
Thumbnail
這篇文章敘述了作者在國小時是資優生,但在國中卻遇到自信崩潰的經歷,以及如今作為父親不希望孩子重蹈覆轍的心路歷程。文章呈現了對教育方式的反思以及陪伴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
Thumbnail
打算來講講夢羽目前看到的社會狀態雖然夢羽我還只是個國中生,但其實正因為是小孩,所以才對家暴這件事深有感觸,據統計,台灣光是2022年發生的家庭暴力通報案件就高達19萬2千多件,平均算下來每天約有526件家暴案件發生,而這僅僅是通報的量,實際上發生的家暴事件恐怕是多數不勝數
Thumbnail
去年12月,我被同事安排到一家兒少家園採訪,園方院長大陣仗的請來三對被稱為「家父母」的夫妻來與我對談,他們都是兒少家園的專業輔導員。
Thumbnail
收出養意指18歲以下兒童或青少年因原生家庭重大變故失去經濟或教養能力,需要原生家庭放棄監護權與親權,尋覓新家庭的社會福利服務。最近保母虐死安置童新聞沸沸揚揚,我不是社工,但盼透過這篇文章,分享現行收出養制度中的一些故事和身為社福工作者看見的角度。
Thumbnail
在美國社會學扛鼎著作《不平等的童年》後。針對台灣進行在地調整的研究《拚教養》在2019年問世,兩書與兩地有許多可以對照玩味之處。而父母的教養會決定孩子的未來嗎?無疑是肯定的。
Thumbnail
若家長可以「柔軟」的等待、傾聽,或許就會發現正處青春期的孩子們內在的能量比家長們還要強大。家庭是學習信任及愛很重要的地方,家長就是最為重要的「土壤」,土壤不是限制種子會長成什麼樣子,而是給予養分讓孩子長成想要的樣子。
Thumbnail
出身高風險家庭或一再轉安置機構的孩子,很容易有一發不可收拾的情緒行為議題,想方設法將想要的東西佔為己有、拒絕分享,特別關注其他孩子犯錯是否得到懲罰,得不到想要的就瘋狂哭鬧讓大人受不了妥協……這樣的孩子,說實話是不討喜的。分享我在育幼院裡和阿彩的一個小片段,或許我們都能夠為孩子多做點什麼。
Thumbnail
如果是兩個不學好的叛逆孩子互毆造成其中一人往生,社會輿論多半不會在意,因為社會眼光會認為兩個家庭都有問題,無法判斷誰是誰非。甚至會有網友認為,家長不教只好讓社會來教。 如果是品學兼優的孩子被惡少打死,那又是另一種輿論,全台灣都跟著受害者家屬心痛。說穿了,打人跟被打的都只是孩子,是什麼樣的家庭環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像我家這類型的新住民,選擇居住地的考慮因素會稍微多一些。除了一般購屋必要考量的條件以外,對於融入僑居地有所影響的因素,也會一併列入考慮。 為了讓孩子能融入當地社會,也為了不被看成少數族裔的蓄意聚集,我們選擇購屋的郊區會稍微離開台灣人多的社區。由於移居之前,我們並沒有當地朋友的引導,因此所有資訊都來
Thumbnail
我可能只是想哀悼我內心那個受傷的孩子,她沒有獲得她內心想像幸福的家庭。 擁有情緒穩定的父母,是一個孩子能夠擁有最大的富足。
Thumbnail
這篇文章敘述了作者在國小時是資優生,但在國中卻遇到自信崩潰的經歷,以及如今作為父親不希望孩子重蹈覆轍的心路歷程。文章呈現了對教育方式的反思以及陪伴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
Thumbnail
打算來講講夢羽目前看到的社會狀態雖然夢羽我還只是個國中生,但其實正因為是小孩,所以才對家暴這件事深有感觸,據統計,台灣光是2022年發生的家庭暴力通報案件就高達19萬2千多件,平均算下來每天約有526件家暴案件發生,而這僅僅是通報的量,實際上發生的家暴事件恐怕是多數不勝數
Thumbnail
去年12月,我被同事安排到一家兒少家園採訪,園方院長大陣仗的請來三對被稱為「家父母」的夫妻來與我對談,他們都是兒少家園的專業輔導員。
Thumbnail
收出養意指18歲以下兒童或青少年因原生家庭重大變故失去經濟或教養能力,需要原生家庭放棄監護權與親權,尋覓新家庭的社會福利服務。最近保母虐死安置童新聞沸沸揚揚,我不是社工,但盼透過這篇文章,分享現行收出養制度中的一些故事和身為社福工作者看見的角度。
Thumbnail
在美國社會學扛鼎著作《不平等的童年》後。針對台灣進行在地調整的研究《拚教養》在2019年問世,兩書與兩地有許多可以對照玩味之處。而父母的教養會決定孩子的未來嗎?無疑是肯定的。
Thumbnail
若家長可以「柔軟」的等待、傾聽,或許就會發現正處青春期的孩子們內在的能量比家長們還要強大。家庭是學習信任及愛很重要的地方,家長就是最為重要的「土壤」,土壤不是限制種子會長成什麼樣子,而是給予養分讓孩子長成想要的樣子。
Thumbnail
出身高風險家庭或一再轉安置機構的孩子,很容易有一發不可收拾的情緒行為議題,想方設法將想要的東西佔為己有、拒絕分享,特別關注其他孩子犯錯是否得到懲罰,得不到想要的就瘋狂哭鬧讓大人受不了妥協……這樣的孩子,說實話是不討喜的。分享我在育幼院裡和阿彩的一個小片段,或許我們都能夠為孩子多做點什麼。
Thumbnail
如果是兩個不學好的叛逆孩子互毆造成其中一人往生,社會輿論多半不會在意,因為社會眼光會認為兩個家庭都有問題,無法判斷誰是誰非。甚至會有網友認為,家長不教只好讓社會來教。 如果是品學兼優的孩子被惡少打死,那又是另一種輿論,全台灣都跟著受害者家屬心痛。說穿了,打人跟被打的都只是孩子,是什麼樣的家庭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