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24|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中學以下的素養教育與經驗談:國一上生物篇(五)

每篇都要再次說明,所有的教學方法與手段,完全要看:
  1. 個人因素
  2. 社經背景
  3. 對應教材與年齡
沒有百分百適用,也不會有一招行天下的密技,最大差異在於針對個人或是多人數上課。而且不管多好的教材,只要學生本身完全沒有學習的意願,都是沒有用的,這時候就得要換其他方式,不能只看教材與方式。

生物在第四、第五章後,已經不再強調背超級多的資訊,像是我們以前學的周遭神經有幾對,複雜情境下的植物向性,現在會考都不會出了;但是情境、素養等重視融會貫通的題目變多。
通過四、五章荼毒的同學,到第六章後會瞬間感到清爽,一方面是習慣了生物科,另一方面則是第六章的內容比較破碎。破碎不連貫不見得是壞事,因為這代表只要下點功夫,分數就會回報你,題目也很難在七上剛開始就出到複合型,有助提高自信心。

先了解各種作用本質,再記憶器官負責功能
第六章生物恆定性,大致上可分為氣體、液體、體溫、血糖四種恆定,而且非常基礎,範圍相對小,題型變化度也低。筆者的建議是,請先了解「XX作用」的本質(參考前面的章節),然後才去記憶哪些器官負責做什麼事情,先從呼吸作用開始。
生物需要能量,透過呼吸作用產生,生物的呼吸作用在「粒線體」中完成。
生物要獲取能量,就有「輸入、輸出」的管道。從上式可以看到,左邊的原料有「葡萄糖」與「氧」,葡萄糖,右邊的產物則有二氧化碳與水。
在此我們會發現,為了取得生物所需的能量,就得輸入輸出各種物質,而人類當然沒有無限儲存物質的能力,就只能透過各種方式去取得與排出。

生物間的呼吸差異先有概念,不急著整合後續課程
讓我們先從氣體恆定性開始,指的是生物取得氧後,轉化成二氧化碳並排出的過程。對生物來說,就是在哪個地方進行呼吸作用,再次強調此作用發生在「粒線體」中,請參考下圖。
單細胞等簡單生物,可以僅靠擴散作用交換氣體,而對複雜生物來說,則需要作用的「器官」,植物在葉片中的葉綠體,動物則是在肺(陸地)、鰓(水生)等器官。
在此,有時間的話,請解釋「主要呼吸器官」的差異,讓學生建立一個概念,並不是說動物用肺呼吸,就「只會用肺」,像是哺乳類動物,皮膚呼吸大概也有1%左右的量。
需要跟師長解釋一點,在學生第一次接觸時,請勿把七下的「生物界分類」,例如真核生物的呼吸,動物界、植物界的差異先提到這邊講,因為整合需要等下學期,學完分類後才能這樣做,不然一定會昏。但若時間充裕,此章的內容可以用七下的部分作補充。
而這節呼吸作用,有配合肺部運作的解釋,表達吸氣吐氣的差異,這個要請學校做簡單的寶特瓶實驗,或是父母找影片解說,沒有配圖的情況下,硬背吸氣是橫膈膜下降,效率很差。

付費訂閱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