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為什麼要學習藝術|審美教育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作者/攝

/
-
最近看了YouTuber,小唯@weisapartment 的“佛系父母養成記 Part 2”覺得很喜歡、感觸良多,做了筆記也產生了一些想法。
-
影片的最開頭就先引用了藝術教育家吳冠中先生說的話「當今社會中『文盲』已經不多了,但『美盲』到處都是。」你可能會想,在這2021年台灣幾乎已經沒有文盲,每個人幾乎都受過國民教育,每個人幾乎都可以朗朗上口一首詩,並且是背的滾瓜爛熟,甚至每個人幾乎都懂一點英文,「美盲」聽起來就似乎不那麼嚴重,但請容我細細地說明。
-
我們所受的台灣教育並不是太注重「人文學科」,自己小時候與同儕遇到的情況是美術課、台語課、音樂課常常會被所謂的「重要的課」借走,但比較幸運的是三年級之後上的就是音樂班,所以關於美的教育,學的比一般同齡小朋友多的多。而我們都知道也可以理解,台灣實行的是填鴨式教育,在以前工業化時代,人們為了要發展更加快速,使每個人成為社會中的其中一顆螺絲釘,所以有了國民教育。
-
但在現代,科技發達,人人都有手機、平板、電腦,生長在都市的孩子每個幾乎都非常忙碌,很少有機會停下來感受大自然的美、能量和神奇,小孩所認知的世界和知識幾乎全都從一塊電子產品所取得,甚至覺得沒有必要身歷其境,且台灣依然重視考試,國中三年和高中三年甚至是國小六年都在學習「如何考試」,沒有時間學習「如何生活」,直到長大出社會,我們好像又重新出生了一次,在學校學習的一切似乎都得歸零。
-
我很同意影片裡的一句話「美,增加你生命的厚度。」小唯引用了叔本華的著作「人生的智慧」裏面所述說的大意是「人所看見的世界是取決於透過自己的腦所理解的。」舉個例子,當我們看見一幅抽象畫時,若是對於審美、想像力和自我探索有一定程度的理解與邏輯,那你在欣賞畫作時,即使是平平凡凡的一條直線,你都能有自己的欣賞角度,再透過畫家的創作理念,帶你一同乘上他的思想列車用他的畫作帶你看見另一個不同的世界。音樂亦是如此,從巴洛克時期、古典樂派、浪漫樂派一直到現代樂派都有每個時期的審美方式、價值觀,若在兒時給孩子一點接觸音樂的教育,打下一定的基礎,那會是一把豐富他/她生命的鑰匙,在這新興的時代也給予他們多一種看世界的方式。
-
「美,是一種向善的力量。」這是影片裡提到的第二個重點,我也是再同意不過了,對美的理解越是深入,越能對大自然產生敬畏之心,自身也會變得謙卑、內斂、有韌度、有智慧,而方法可以是通過廣泛的閱讀、學習一項樂器、也可以寫作、繪畫。
-
很推薦大家可以去看看這部影片,訊息量之大,可以細細地去思考、去品味,最後,想再次引用吳冠中先生的話來做這篇的結尾,「真正的幸福,不一定要去做驚天動地的事,而是守護自己的純真之心懂得發現生命中的小美好,把每天的日子過成詩。」


推薦閱讀
如果喜歡這篇文章,歡迎按愛心或點擊下方的拍手,那會是我持續創作的能量!
也歡迎追蹤我的instagram:)@clarinet_ruwei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63會員
144內容數
在這裡會記錄我在生活中的一些靈感與想法,若是喜歡,請毫不猶豫地追蹤!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Ru-Wei's Salon Space 的其他內容
身為一位地地道道的台灣人,「夏日」和「吃冰」絕對可以讓它們劃上等號,關於吃冰的記憶最初是在我還是個小學生時,每當全家在外吃晚飯,回家的路上都會給我買一支速食店的蛋捲冰淇淋,冰冰滑滑的,吃的時候還需要很有技巧的先舔一下快融化的地方,再去舔最冰的地方,來回循環,直到把甜筒上面的冰淇淋全吃掉為止
大約是在秋天這個季節吧,台灣乎冷乎熱的,很難把持住它的個性,安米恩本想把夏季的衣服收拾起來放進大塑膠箱裡封藏著,還一一道別了些圓領成了波浪狀的T恤和一些整季夏天都沒有穿過的、一時衝動買下的碎花洋裝,但現在只好拿幾件出來,以防秋天時突然來臨的艷陽。
應該是今年六月底的時候吧,那時我的眼睛常常覺得酸澀和模糊,是電子書看多了就有的副作用,所幸又轉回看看之前書櫃的舊書,就在快要頂到厭倦的尖端時,誠品寄給我了幾張優惠卷,是生日優惠卷,於是我開始了在網上歷時兩天的選書之旅。
最近這一兩年,極簡主義和蔬食文化逐漸流行,我也應此看了許多關於這兩個議題的資料,記在我的筆記裡,並一步步的用我能力所及,盡量為這我們居住的環境做點什麽,而也是因為知道了這兩個議題,我也才恍然大悟,原來大學四年到現在,我已經習慣了極簡生活和幾乎是蔬食的生活。
疫情日記來到第七篇,我開始體會到生活中的樂趣是需要用細心的觀察再加上一點點「魔法」才能體會的到,不像以前還能自由出門的時候,總是能在想像力這塊無中生有。
大概是國小的時候吧,閱讀課外書純粹是為了逃避課本,上課的時候就把課本立起來,裡面夾著自己的書本,假裝自己很認真的看課本的內容,但老師幾乎都看得出來我們津津有味的眼神,絕不是在看課本,之後的後果可想而知。
身為一位地地道道的台灣人,「夏日」和「吃冰」絕對可以讓它們劃上等號,關於吃冰的記憶最初是在我還是個小學生時,每當全家在外吃晚飯,回家的路上都會給我買一支速食店的蛋捲冰淇淋,冰冰滑滑的,吃的時候還需要很有技巧的先舔一下快融化的地方,再去舔最冰的地方,來回循環,直到把甜筒上面的冰淇淋全吃掉為止
大約是在秋天這個季節吧,台灣乎冷乎熱的,很難把持住它的個性,安米恩本想把夏季的衣服收拾起來放進大塑膠箱裡封藏著,還一一道別了些圓領成了波浪狀的T恤和一些整季夏天都沒有穿過的、一時衝動買下的碎花洋裝,但現在只好拿幾件出來,以防秋天時突然來臨的艷陽。
應該是今年六月底的時候吧,那時我的眼睛常常覺得酸澀和模糊,是電子書看多了就有的副作用,所幸又轉回看看之前書櫃的舊書,就在快要頂到厭倦的尖端時,誠品寄給我了幾張優惠卷,是生日優惠卷,於是我開始了在網上歷時兩天的選書之旅。
最近這一兩年,極簡主義和蔬食文化逐漸流行,我也應此看了許多關於這兩個議題的資料,記在我的筆記裡,並一步步的用我能力所及,盡量為這我們居住的環境做點什麽,而也是因為知道了這兩個議題,我也才恍然大悟,原來大學四年到現在,我已經習慣了極簡生活和幾乎是蔬食的生活。
疫情日記來到第七篇,我開始體會到生活中的樂趣是需要用細心的觀察再加上一點點「魔法」才能體會的到,不像以前還能自由出門的時候,總是能在想像力這塊無中生有。
大概是國小的時候吧,閱讀課外書純粹是為了逃避課本,上課的時候就把課本立起來,裡面夾著自己的書本,假裝自己很認真的看課本的內容,但老師幾乎都看得出來我們津津有味的眼神,絕不是在看課本,之後的後果可想而知。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講到國文課本的時候,有不少人覺得「文言文比較美」,但真的探討「美」卻又不知所以然。現在文學理論講到的美粗粗略略大概有三個方向
Thumbnail
1.兒少文學作品一定要有教育性嗎? 2.我們常在講的教育性真的是教育嗎? 3.還是那其實只是規訓的偽裝? 4.這是個長年困擾大家的問題,甚至是困境。 5.而想像力和美,在教育中又扮演何種作用? 6.這次想從伯寧罕的《和甘伯伯一起去遊河》來探索跳脫此困境和了解美、想像力在教育中的基進力量。
Thumbnail
學音樂要學一輩子,不要只學一陣子。從《小姐不熙娣》釋出的精華版標題:「被媽強迫學大提琴好無奈?不喜歡的表情超明顯小S笑翻!」,可知該集節目有明顯節目效果導向。學樂器僅三五年,但音樂性靈需要一輩子培養。 不要只求得獎,不然會失去自我。
Thumbnail
每個情緒的出現,都是我們理解與靠近自己的時候。藉由最近很紅的藝人讓孩子學才藝事件,來跟自己的情緒對話,透過理解而活出自己喜歡的樣子。
Thumbnail
根據金車文教基金會針對國高中生、大學生對於「美學」的認知進行調查,結果顯示台灣青少年美學教育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青少年接觸「美學」最多的地方大多來自「美食」;實際上,我身邊許多朋友的FB最常出現的也是美食,真不負台灣「美食王國」的稱號。
Thumbnail
  好的電影,在看完後會讓人有股衝動想寫些東西。因為好電影觸發了我們的某種情感或某種不知道的東西,而唯有透過書寫,才能夠釐清不知道。同樣的,今天是第2次聽吳明益老師的演講,同樣讓人有股衝動想寫下來。   記得第1次聽是去年7/15,在還沒搬到南崁兒童藝術村的南崁小書(詳下方連結〈屁股對
Thumbnail
美感,或說美,是一種如同痛感、涼感等單一的感受,亦或是一種綜合的感受?8大藝術中,文學、音樂、繪畫、彫塑、舞蹈、建築、戲劇、電影,有7大是跟視覺有關的藝術,僅有音樂是非視覺性的藝術。美感是僅屬於視覺與聽覺的嗎?亦或味覺也因美食而有了美感?近來社會上大推美感教育;從教科書、字體、以及鼓勵學生參
Thumbnail
『以教育管道來說,台灣算是蠻健全的。它可分為私人和學校的教學。像是所謂的音樂補習班,或是學童家長替學習者找個專屬老師之類的,都算是私人教學的範疇;學校的教育則包括基礎和專業,從國小、國中到高中、大學,甚至連學前教育都有。』家駒接著說。
Thumbnail
 在漫長人生裡,我們無數的選擇中,影響我們情緒起伏最大的,應該就是伴侶的選擇。但是我們花了很多時間陪孩子做功課學才藝,卻沒有花任何時間教導孩子學習愛情。假如「愛」是一種能力,就應該是可以學習,可以討論的。如果父母與師長不跟孩子談,他們只能自己去碰撞。
Thumbnail
美感非常重要,美感是天生的?還是後天培養出來的? 民國初年時,蔡元培提倡美育,甚至說“以美育代宗教“。 但是,這麼多年過去了,美育成功了嗎? 我是美感的白癡。 不知道是什麼原因,也可能是家庭教育、學校教育或周圍環境的影響,我實在沒什麼美感。
Thumbnail
講到國文課本的時候,有不少人覺得「文言文比較美」,但真的探討「美」卻又不知所以然。現在文學理論講到的美粗粗略略大概有三個方向
Thumbnail
1.兒少文學作品一定要有教育性嗎? 2.我們常在講的教育性真的是教育嗎? 3.還是那其實只是規訓的偽裝? 4.這是個長年困擾大家的問題,甚至是困境。 5.而想像力和美,在教育中又扮演何種作用? 6.這次想從伯寧罕的《和甘伯伯一起去遊河》來探索跳脫此困境和了解美、想像力在教育中的基進力量。
Thumbnail
學音樂要學一輩子,不要只學一陣子。從《小姐不熙娣》釋出的精華版標題:「被媽強迫學大提琴好無奈?不喜歡的表情超明顯小S笑翻!」,可知該集節目有明顯節目效果導向。學樂器僅三五年,但音樂性靈需要一輩子培養。 不要只求得獎,不然會失去自我。
Thumbnail
每個情緒的出現,都是我們理解與靠近自己的時候。藉由最近很紅的藝人讓孩子學才藝事件,來跟自己的情緒對話,透過理解而活出自己喜歡的樣子。
Thumbnail
根據金車文教基金會針對國高中生、大學生對於「美學」的認知進行調查,結果顯示台灣青少年美學教育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青少年接觸「美學」最多的地方大多來自「美食」;實際上,我身邊許多朋友的FB最常出現的也是美食,真不負台灣「美食王國」的稱號。
Thumbnail
  好的電影,在看完後會讓人有股衝動想寫些東西。因為好電影觸發了我們的某種情感或某種不知道的東西,而唯有透過書寫,才能夠釐清不知道。同樣的,今天是第2次聽吳明益老師的演講,同樣讓人有股衝動想寫下來。   記得第1次聽是去年7/15,在還沒搬到南崁兒童藝術村的南崁小書(詳下方連結〈屁股對
Thumbnail
美感,或說美,是一種如同痛感、涼感等單一的感受,亦或是一種綜合的感受?8大藝術中,文學、音樂、繪畫、彫塑、舞蹈、建築、戲劇、電影,有7大是跟視覺有關的藝術,僅有音樂是非視覺性的藝術。美感是僅屬於視覺與聽覺的嗎?亦或味覺也因美食而有了美感?近來社會上大推美感教育;從教科書、字體、以及鼓勵學生參
Thumbnail
『以教育管道來說,台灣算是蠻健全的。它可分為私人和學校的教學。像是所謂的音樂補習班,或是學童家長替學習者找個專屬老師之類的,都算是私人教學的範疇;學校的教育則包括基礎和專業,從國小、國中到高中、大學,甚至連學前教育都有。』家駒接著說。
Thumbnail
 在漫長人生裡,我們無數的選擇中,影響我們情緒起伏最大的,應該就是伴侶的選擇。但是我們花了很多時間陪孩子做功課學才藝,卻沒有花任何時間教導孩子學習愛情。假如「愛」是一種能力,就應該是可以學習,可以討論的。如果父母與師長不跟孩子談,他們只能自己去碰撞。
Thumbnail
美感非常重要,美感是天生的?還是後天培養出來的? 民國初年時,蔡元培提倡美育,甚至說“以美育代宗教“。 但是,這麼多年過去了,美育成功了嗎? 我是美感的白癡。 不知道是什麼原因,也可能是家庭教育、學校教育或周圍環境的影響,我實在沒什麼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