稱職
今天(2019.04.28)當我在新書分享會場當中聊到我的父親時,因為太多熟人在現場,因此我不敢分享我與父親最後幾年相處的細節,因為我知道我會忍不住回到當年,會忍不住回到最難忘的7-10歲。
於是我從另外一個角度來分享父親對我的影響,我的父親不是一個令人稱羨的父親,在別人的眼中父親不是一個成功人士,因為他(1942年出生)不識字,只認得自己的名字,甚至不會簽名。因為有色盲,所以無法取得駕照,雖然他一直都是開大貨車。很努力想要賺錢,也很會花錢,會抽菸、吃檳榔、賭博……等,但是運氣一直都很差,很難得做一次公車,公車就會在半路拋錨,每次賭博幾乎都是輸,極少贏錢。有一次還闖了大禍,逼得我爺爺必須賣掉家裡養的老母豬來賠償別人,開貨車常常碰到警察攔檢,因為無照駕駛經常被開罰單……。
但是在我眼中,父親是個很疼小孩的爸爸,經常會買一些零嘴回來給我們吃,只要他身上有錢就會常常幫我們買玩具,我印象中他沒有打過我們四個兄弟姊妹,但是只要他一板起臉,我們都會立刻聽話,不敢胡鬧了!
在博幼基金會服務弱勢兒童的過程中,我經常遇到很多評價跟我父親類似的父母,有著各式各樣的缺點,但是我在孩子的眼中看到的父母卻是如同我對父親的印象,於是我告訴社工員:「無論犯再多錯的父母,無論其他人對這些家長的評價如何低,但是對於他們的子女來說父母永遠是父母,這是無論如何都無法改變的事實。而且對孩子來說在意的並非別人對父母的評價,而是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係。」既然這是無法改變的事實,那為什麼我們不好好的運用這份血濃於水的親子關係呢?
我的想法是雖然我們的父母或家人會做錯事(當然我們也都會),但是我們生氣的應該是他們的「行為」,而不是他們這個「人」,不該因為「行為」而否定「人」,而親子之間的關係經常是「人」改變重要動力,不管事對大人還是小孩都同樣適用。而要達到改變的第一步就是必須促成親子之間彼此接納,因為既然關係是無法否認與改變的事實,那麼彼此成為互相的羈絆就必然成為事實,彼此接納之後才有可能形成良性的羈絆,互不接納彼此就會形成惡性的羈絆。因此父母經常都是促成孩子改變的最大因素與動力,孩子也經常是促使父母改變的最大原因與契機。
小山(化名)的媽媽有吸毒前科,入獄多次,因為缺乏學歷又無一技之長,因此出獄後只能以打零工維生,照顧自己都已經很吃力了,根本就無暇照顧小山,。因此小山小學五年級就已經是法院保護管束的個案了。當時小山家有五個社福機構介入服務,博幼基金會是最後加入服務的社福機構,一開始我們跟其他社福機構一樣都很難聯絡到媽媽,根據其他社福機構表示媽媽只有在領取補助的時候才未出現,也經常不回家,因此很難對媽媽工作,也很難要求與期待媽媽負起照顧小山的功能。
面對這樣的家庭我們似乎很難有著力點,而因為小山會到處亂跑,因此最後我們與學校老師商量的結果是學校放學前就到學校接小山到課輔班,第一天是身為督導的我親自去接小山,當時是放學前的掃地時間,老師看到我的時候就直接叫小山收書包跟我去課輔班,他說小山要去課輔班,所以有特權可以不用打掃,事後老師才跟我說是因為小山會趁打掃時間就偷溜離開學校,為了避免這種事情發生,所以就不讓他打掃了,老師也真是用心良苦啊!。
第二天我就請青蛙社工員
[1]到學校接他,結果過了30分鐘青蛙社工員很慌張的跑來找我說:「督導,督導,糟糕了,小山不見了!」原來小山在青蛙社工員從教室帶他要去坐摩托車這當中就消失了,我就問青蛙社工員是如何帶他的,原來社工員讓小山走在後面,結果小山就趁社工員沒注意溜掉了,我就跟社工員說我是走在小山後面帶他去坐車的,妳果然是太單純了。
因為小山每天都很早到課輔班,因此晚餐就需要幫他訂便當,但是小山身上幾乎都沒有錢買晚餐,因此我們就決定先幫忙代墊晚餐錢,而我跟小山說晚餐錢我們會先登記,之後會請你媽媽繳,同時我們也通知媽媽必須繳晚餐錢,一開始媽媽也是都不繳錢,常常都不接電話,後來聯絡到媽媽之後我請社工員跟媽媽說小山現在每天都會先來課輔班寫作業,六點之後開始課輔,行為開始慢慢變好,功課也慢慢在進步,小山很希望媽媽有空的時候課輔結束時可以載他回家。
另外等媽媽領薪水時可以過來看看小山,順便繳一繳小山的晚餐費,每一次社工員打電話給媽媽時,都會先跟媽媽報告一下小山表現好與進步的地方(表現不好就暫時不提了,因為以前每次媽媽都是聽到小山又闖了甚麼禍,做了甚麼壞事,所以都不敢接學校或其他社福機構的電話),同時把小山希望媽媽做的事情告訴媽媽,經過半年的努力,終於讓這對母子比較正向的互動了,甚至到最後媽媽只接博幼基金會青蛙社工員的電話,而且他也每次一領到工錢就會來課輔教室繳小山的晚餐費,而小山也因為媽媽叫他要好好讀書,加上根本跑不掉,所以也就慢慢習慣每天到課輔班上課了,而最令他覺得開心的就是晚餐費是媽媽付錢的,不是吃免費的,同時媽媽偶爾會有空會來載他回家。
社工員回憶有一次騎機車載小山時,小山知道媽媽有改變,於是他跟社工員說:「感覺媽媽有在進步,那我有進步嗎?」聽完這句話社工員的內心受到很大的衝擊,回家之後還偷偷哭了一陣,「原來他也會在意媽媽有沒有進步,他也在意自己有沒有進步。」
對於一般人來說,一個吸過毒、打零工、要等領工錢才能幫小孩付晚餐錢,並且只有偶而才會來載小孩回家的媽媽或許並不稱職,並不令人滿意,但是對於小山來說他已經是個稱職,令他滿意的媽媽了,不是嗎?
[1]青蛙是她自己取的綽號,沒有任何歧視的意味,因為她很喜歡青蛙,現在是青蛙督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