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我想來點,外送酒菜去藝旦家吃?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不能出門的時候,我們滑手機挑餐廳:台式、日式、西式......。​
日治時期的臺灣人,不想出門吃飯的話,同樣可以叫外送,而且有台式、日式、西式可以選擇。​
他們叫外送的原因跟我們不同,不是因為怕群聚的問題,而是享受更「私密」的空間。​

「內行人」才能外送酒菜去藝旦家吃

有的仕紳跟藝旦交情夠好,不一定要上酒樓吃宴席,可以在藝旦住處,叫酒樓送酒菜來。​
雖然能叫外送的菜色,應該不是太複雜的菜色,但能在藝旦住處吃飯,渡過美好的夜晚,相當於今天跟女明星私下吃飯,令其他人非常羨慕。​
酒樓供應的是「臺灣料理」,是以廚藝技術與藝旦表演而聞名的宴會場所。多數文人仕紳會直接上酒樓,一邊欣賞表演,一邊吃飯聊天,交流彼此的文化與知識。​
日治時期的酒樓也被形容堪比法國的文藝沙龍。吃「臺灣料理」的臺灣人,對這類菜色產生認同感,認為這才是屬於臺灣人的料理啊。​
不過,稱呼「臺灣料理」的人不是臺灣人,而是殖民者日本人。
1898 年在臺南辦新年宴會的日本官員,品嚐仕紳準備的「殖民地料理」,他們覺得味道非常新奇,報紙也首次稱呼這樣的料理為臺灣料理。​
1905 年寫下《臺灣慣習記事》的日本人,比對臺灣料理 vs 日本料理的差異:​
臺灣菜味濃厚;日本菜味道比較淡薄。​
臺灣人喜歡熱食;日本人用生肉供膳。​
臺灣的宴席吃食物重於喝酒,喜歡一邊吃東西一邊看表演、談話;日本的宴席喝酒比吃食物重要,不交談觀賞歌舞表演。​
如此不同的飲食文化,互相交織在同一時期的臺灣。臺灣人擁護臺灣料理,日本人則喜愛料亭,有時呈現互相較勁的意味。​
無論是酒樓、料亭,對市井小民來說,仍是太過昂貴,屬於上流階級的消費場所。他們會選擇叫外送,在家享用豪華壽司,也算是一種小資幸福。​
那麼,既不臺也不日的「西洋料理」呢?​

日治餐廳的外送服務居然有評比

日治時期的西洋料理店,有的是高級宴會型的西餐,例如臺北的鐵道旅館。多數還是屬於價格親民的咖啡館或西洋料理屋,有供應麵包、冰淇淋、咖啡等,還有兼賣日式、臺式料理。​
甚至有頭腦動比較快的老闆,賣起涼水、冰店,變成冰果店兼西洋料理店。​
西洋料理屋也有外送服務,報紙還對當時的西洋料理屋做「外送評價」,直說哪家店常以訂單太多為理由,拒絕外送。​
看來就算沒有網路,也無法阻擋大家對評分的需求。​
若想待在家,自己組裝「多國料理」也可以。​
黃旺成在 1919 年 9 月 20 日的日記就寫,從味珍樓叫來臺灣料理,再從西洋料理店叫一些菜配啤酒,與朋友在自家的元豐商行享用。​
如果日治時期的人穿越來到現在,或許馬上就能適應現在的外送服務?​

我是臺灣歷史主題的小說創作者,喜愛將零碎的歷史知識整理成小口包,分享給大家!
歡迎訂閱我的 Youtube 頻道「熬夜的便當」以及 IG pan.yutang 得到更多新的歷史小故事喔!

參考資料:​
陳玉箴,〈日本化的西洋味:日治時期臺灣的西洋料理及臺人的消費實踐〉​
陳玉箴,〈食物消費中的國家、階級與文化展演:日治與戰後初期的「臺灣菜」〉​
陳柏昌,〈日本料理在台灣〉​
陳玉箴,《「台灣菜」的文化史:食物消費中的國家體現》​
圖片來源:​
鶯料亭​
wikipedia​
臺灣舊照片資料庫​
《嘆烟花》印刷劇照(翻拍)。典藏者: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3.0台灣(CC BY-NC-ND 3.0 TW)。發佈於《開放博物館》[https://openmuseum.tw/....../7532ec8c7eb4d395bba05489d......](2021/09/11瀏覽)。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日本紙幣最大面額一萬 ¥,是表情嚴肅的福澤諭吉,看起來跟所有值得被紀念的古人,沒有太大差別。​ 不過他曾經認為臺灣是「天惠地福之富」,日本人得拿到手,而且還得努力開發這塊寶島,因為開發才是「文明之本意」。​​ 感覺他很適合跟李仙得當好朋友。​
向田邦子,引介到台灣的方式通常是「大和民族的張愛玲」、「日人永難忘懷的傳奇女作家」,尤其是她跟台灣的神秘連結:死於 1981 年的三義空難事件,享年 52 歲⋯⋯
說到〈何日君再來〉這首歌,你腦中響起的版本是鄧麗君的聲音?還是周璇 1937 年的原始版本?或者,是 1939 年李香蘭的版本。1930 年代是中國與日本進入戰爭狀態的轉捩點,但同一首歌〈何日君再來〉卻紅遍兩國,甚至跨越到戰後的臺灣。 先把時間往前推更早,看看戰前的日本吸納中國文化的野心。
給成人看的成長小說 這部上下冊的小說,乍看是一個平凡(窩囊)男人的成長史,如何從「可愛迷人男孩」到「迷途禿頭大叔」,最終在結尾找到人生價值。 唯獨不太一樣的是,故事主角在異國成長、身邊有少數族群的朋友,在這樣子的經驗身分,讓故事更能帶入議題:甚麼是少數?多數與少數非得要彼此競爭嗎?
講到鹽分地帶文學的始末,一定會提到核心人物 — — 吳新榮。 身為不在都市,遠在佳里的醫師,他的文學、政治活動卻異常活絡,日記、自傳不乏穿梭時代名人,不得不佩服這位醫師兼作家身影如此活躍。
許多有名的建築師在臺灣都有留下作品,像是野村一郎的臺灣總督賓館(今臺北賓館)、森山松之助的臺南州廳(今國立臺灣文學館)、井手薰的臺北公會堂(今中山堂)等等。臺灣簡直是日本土木技師的展示場。但是,剛開始臺灣並不是人人稱羨的工作環境。
日本紙幣最大面額一萬 ¥,是表情嚴肅的福澤諭吉,看起來跟所有值得被紀念的古人,沒有太大差別。​ 不過他曾經認為臺灣是「天惠地福之富」,日本人得拿到手,而且還得努力開發這塊寶島,因為開發才是「文明之本意」。​​ 感覺他很適合跟李仙得當好朋友。​
向田邦子,引介到台灣的方式通常是「大和民族的張愛玲」、「日人永難忘懷的傳奇女作家」,尤其是她跟台灣的神秘連結:死於 1981 年的三義空難事件,享年 52 歲⋯⋯
說到〈何日君再來〉這首歌,你腦中響起的版本是鄧麗君的聲音?還是周璇 1937 年的原始版本?或者,是 1939 年李香蘭的版本。1930 年代是中國與日本進入戰爭狀態的轉捩點,但同一首歌〈何日君再來〉卻紅遍兩國,甚至跨越到戰後的臺灣。 先把時間往前推更早,看看戰前的日本吸納中國文化的野心。
給成人看的成長小說 這部上下冊的小說,乍看是一個平凡(窩囊)男人的成長史,如何從「可愛迷人男孩」到「迷途禿頭大叔」,最終在結尾找到人生價值。 唯獨不太一樣的是,故事主角在異國成長、身邊有少數族群的朋友,在這樣子的經驗身分,讓故事更能帶入議題:甚麼是少數?多數與少數非得要彼此競爭嗎?
講到鹽分地帶文學的始末,一定會提到核心人物 — — 吳新榮。 身為不在都市,遠在佳里的醫師,他的文學、政治活動卻異常活絡,日記、自傳不乏穿梭時代名人,不得不佩服這位醫師兼作家身影如此活躍。
許多有名的建築師在臺灣都有留下作品,像是野村一郎的臺灣總督賓館(今臺北賓館)、森山松之助的臺南州廳(今國立臺灣文學館)、井手薰的臺北公會堂(今中山堂)等等。臺灣簡直是日本土木技師的展示場。但是,剛開始臺灣並不是人人稱羨的工作環境。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幾天爸媽和姐妹在新北玩,他們傳了菜單到家裡群組,問我姐跟我妹要吃什麼。看到菜單時,我的口水都快滴下來了。熟悉的臺灣小吃、熟悉的味道,還有便宜好多的價格。 倒也不是不能自己做那些小吃,而是台灣味就是台灣味。台灣味代表的是快速、輕鬆、方便和家,這是在德國無法比的。 我已經想好回台灣要吃什麼喝什麼了
Thumbnail
臺灣小吃代表了臺灣的風土人情,臺灣味道承載著濃厚的歷史與文化背景,一段時間熬成的好菜,亦如淬煉和堆疊的人際關係。
Thumbnail
線上翻閱日治時期酒樓霸主江山樓出版的導覽手冊(《江山樓案內》)。
Thumbnail
看到一段影片的標題作:「台灣不只有小吃 日治時代台灣料理等於『精緻料理』?」感覺這實在有點「標題黨」。
Thumbnail
今天介紹給大家的是,鮨⟪真⟫ 的到府日料服務。這個概念不僅讓享受美食變得更加便捷,更帶來了一場真正的奢華享受,完全超乎我的預期👇 不論我身處全台任何角落,鮨⟪真⟫ 的專業外燴團隊,都可以為我們送上最頂級的日本料理饗宴。就算只有兩人共享,也能擁有如此華麗的用餐體驗,實在驚喜😎 對於經常忙碌的現
Thumbnail
風味小吃是飲食文化的基石,它就地取材,最足以反映、體現庶民生活的真正風貌,甚至於形成當地的重要文化特色,而歷史越悠久的地區,其小吃經過歲月的洗禮和淬鍊,必然創造出獨特的味道,成為浮雲遊子日思夜夢的故鄉象徵。  臺灣的開拓,自明鄭以來,雖只三、四百年,小吃卻已在華人社會建立絕佳口碑,其中又以府城小吃
Thumbnail
現在11:30 大戶屋還有空位,說很久沒吃了,於是就選它了。大戶屋是一家深受歡迎的日式料理連鎖店,以健康、美味的定食聞名。位於台北的大戶屋不僅提供多樣化的選擇,更注重食材的新鮮和烹調方式的講究。點的是兩款人氣定食,朋友最近不吃炸的選的是野菜豬肉鍋定食,我則是老套炸豬里肌肉排定食。 野菜豬肉鍋定食
Thumbnail
お任せ(omakase),日文直譯是「交給你了」,聽香港朋友說他們叫這種用餐方式是「廚師發辦」,台灣的說法即為「無菜單料理」。 這是我的第二次日式無菜單料理用餐經驗,老實說,第二次的經驗比不上第一次,用餐環境我更喜歡第一次的U形板前座,餐點內容當然第一次對我來說更新奇,累積了兩次經驗後,大概明白了
Thumbnail
有時候,只是想輕鬆的吃一餐握壽司,氣氛也好,口袋也好。 餐期訂的稍晚,一組在地熟客、一組歐洲外國客已經進行了幾道前菜,沒想到最晚來的我們,還空著師傅正前方的特等席,先給鮨大一張外國人友善店標章。 位在離日本橋有一小段距離的茅場町,130年歷史家族經營的小店,非觀光熱區又歷史悠久,在地老客人
Thumbnail
「台灣人便當要加熱,簡直太任性了!」「炒麵冷冷地帶回家,再加熱不就好了?」我的日本師傅氣噗噗地對我說。吃熱便當是台灣人的獨有文化嗎?為什麼日本人都吃冷冷的便當呢?
Thumbnail
這幾天爸媽和姐妹在新北玩,他們傳了菜單到家裡群組,問我姐跟我妹要吃什麼。看到菜單時,我的口水都快滴下來了。熟悉的臺灣小吃、熟悉的味道,還有便宜好多的價格。 倒也不是不能自己做那些小吃,而是台灣味就是台灣味。台灣味代表的是快速、輕鬆、方便和家,這是在德國無法比的。 我已經想好回台灣要吃什麼喝什麼了
Thumbnail
臺灣小吃代表了臺灣的風土人情,臺灣味道承載著濃厚的歷史與文化背景,一段時間熬成的好菜,亦如淬煉和堆疊的人際關係。
Thumbnail
線上翻閱日治時期酒樓霸主江山樓出版的導覽手冊(《江山樓案內》)。
Thumbnail
看到一段影片的標題作:「台灣不只有小吃 日治時代台灣料理等於『精緻料理』?」感覺這實在有點「標題黨」。
Thumbnail
今天介紹給大家的是,鮨⟪真⟫ 的到府日料服務。這個概念不僅讓享受美食變得更加便捷,更帶來了一場真正的奢華享受,完全超乎我的預期👇 不論我身處全台任何角落,鮨⟪真⟫ 的專業外燴團隊,都可以為我們送上最頂級的日本料理饗宴。就算只有兩人共享,也能擁有如此華麗的用餐體驗,實在驚喜😎 對於經常忙碌的現
Thumbnail
風味小吃是飲食文化的基石,它就地取材,最足以反映、體現庶民生活的真正風貌,甚至於形成當地的重要文化特色,而歷史越悠久的地區,其小吃經過歲月的洗禮和淬鍊,必然創造出獨特的味道,成為浮雲遊子日思夜夢的故鄉象徵。  臺灣的開拓,自明鄭以來,雖只三、四百年,小吃卻已在華人社會建立絕佳口碑,其中又以府城小吃
Thumbnail
現在11:30 大戶屋還有空位,說很久沒吃了,於是就選它了。大戶屋是一家深受歡迎的日式料理連鎖店,以健康、美味的定食聞名。位於台北的大戶屋不僅提供多樣化的選擇,更注重食材的新鮮和烹調方式的講究。點的是兩款人氣定食,朋友最近不吃炸的選的是野菜豬肉鍋定食,我則是老套炸豬里肌肉排定食。 野菜豬肉鍋定食
Thumbnail
お任せ(omakase),日文直譯是「交給你了」,聽香港朋友說他們叫這種用餐方式是「廚師發辦」,台灣的說法即為「無菜單料理」。 這是我的第二次日式無菜單料理用餐經驗,老實說,第二次的經驗比不上第一次,用餐環境我更喜歡第一次的U形板前座,餐點內容當然第一次對我來說更新奇,累積了兩次經驗後,大概明白了
Thumbnail
有時候,只是想輕鬆的吃一餐握壽司,氣氛也好,口袋也好。 餐期訂的稍晚,一組在地熟客、一組歐洲外國客已經進行了幾道前菜,沒想到最晚來的我們,還空著師傅正前方的特等席,先給鮨大一張外國人友善店標章。 位在離日本橋有一小段距離的茅場町,130年歷史家族經營的小店,非觀光熱區又歷史悠久,在地老客人
Thumbnail
「台灣人便當要加熱,簡直太任性了!」「炒麵冷冷地帶回家,再加熱不就好了?」我的日本師傅氣噗噗地對我說。吃熱便當是台灣人的獨有文化嗎?為什麼日本人都吃冷冷的便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