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1/10/05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繪日子|當有一天臉書消失了,你會怎麼度過夜晚?

插圖:peiwen.k
2021年10月4日晚上11時半,睡前滑Facebook與Instagram 皆無法顯示最新動態。
這個夜晚異常的安靜。
使用社交軟體已經成了慣性,一開手機不自覺先開啟臉書,疲憊的時候只是想淺淺的滑過,什麼深度的內容也無法輸入腦中。究竟我們為什麼需要臉書呢?

開始回想起沒有臉書的日子,是怎樣度過夜晚。
想起來大學念書的時候,臉書才剛起步,Dcard還沒有影子,當時的大學生仰賴著無名小站、PTT與BBS中正築夢園交流資訊。
與想不想當部落客無關,那時許多的高中生、大學生都擁有一個無名帳號。『無名相簿』裡放著與同學的校園生活點滴。『無名網誌』則當作日記書寫,排解心情。
那時候的無名小站,像是能穿過日常的表象,更深入了解一個人的內心世界。
當你想了解身旁那位酷酷的同學都想些什麼時,點進個人專屬無名頁面,沒有其他干擾的閒雜人等、沒有廣告贊助貼文,呈現在你面前的就只有那位你想關注的人,依時間軸排列完整他的心情日記,專屬的為你呈現,即使他只是在喃喃自語,但就像是窺探別人的日記般,刺激過癮。
那時候的部落格很純粹,沒有太多商業置入,沒有業配,沒有因流量考量的知識文乾貨文。單純只有從一個大學生的觀點,觀看各種事物與生活的分享。而觀看者只是單純的想了解一個人,沒有太多目的性。
我懷念那種毫無目的性的書寫。
坐時光機回到以前的無名頁面,從大學開始就愛上攝影寫文字與畫圖。
你還記得有個功能叫做『誰來我家』嗎?
這類似現在instagram誰看過你的限時動態。
下課後打開無名小站,觀察一下又有誰曾造訪。那位有點在意的曖昧對象是否曾造訪過?當看到朋友來造訪,禮尚往來的回訪朋友的網誌。這就是一開始的曖昧互動。
想想挺有趣,從過去至今我們仍需要依賴數位的方式,來告訴自己會有誰喜歡你,又有誰挺關注你,人類是對自己又是多沒自信,多沒有被愛的踏實感才需要這些輔助?

心情準備好才讓自己接收訊息
現在臉書收到按讚留言消息時,手機會馬上通知,深怕你錯過任何訊息。( 經營臉書粉絲頁甚至會希望你能在24小時內回覆留言訊息,演算法才能判定有真摯熱烈的互動頻率,依照互動率賞賜你出現在他人動態牆的觸及率。)
而留言通知在過去的部落格時代,則需要被動的點擊,才會發現留言。(類似現在方格子的小鈴鐺通知模式。)
當心裡空出能回覆的時間後,才接收通知,也更能不被打擾的做其他的事情。這是與一直不斷刷新看通知的差異。這樣的行為彷彿是回到書信往來般,讓自己可以有處理訊息的喘息空間。也不會產生因當下沒有收到反饋,產生回去點擊貼文觀看互動狀況的強迫症,降低被社群綁架的機會。
推薦深夜瑜伽 插畫peiwen
社群媒體停擺的夜晚,除了寫部落格畫圖創作,還能做什麼?
或許可以來夜間漫步、夜間閱讀、夜間瑜伽、夜間彈奏、夜間品茗、夜間談心。
在週末的時候,我甚至會進行類似數位排毒的儀式,降低自己使用社群的時間,好好休息沈澱,將關注的事物移轉到當下。了解自己在此時此刻是否感到愉快,是否能有保持對當下事物的好奇心?是否仍對生活的一切提出疑問?
試圖逃脫社群媒體的讚數制約,也許用讚數能推斷這個人的影響力,甚至是轉單能力。
但若用讚數評斷一個人的是否懂的生活過於膚淺,用讚數評斷是否好作品更是毫無利基點。
另外更糟糕的是當觀看別人在社群上發布成就,或是過度享樂的花絮(俗稱炫耀文)心理狀況不佳的人甚至會淪於比較心態而更感不適。看到別人的狀況好,更顯得自己的不得志,回頭看看自己其實也很不錯。
關注別人的生活很好,但能將重心回歸於自身,過好自己的人生更令人羨慕。
插 畫
當我們將FB從生活慢慢抹去,散落的部分,會形成另一個光景。
深夜11點臉書大當機,我絲毫沒有焦慮感,拿起書本蘇菲的世界 讀至入睡。這一晚,安靜好眠。

如果沒有了社群媒體,你的夜晚會是怎麼樣的呢?


Pei do Nothing 無所事事人生委員會
Peiwen.k 攝影,插畫,文字創作者。
最近發現一個很喜歡的音樂的頻道 安迪老師 Teacher Andy 一位中文說得很棒的德國鋼琴老師,彈奏一些曲並訴說作曲背後的故事,跟彈奏的技巧。其中一部影片談拉赫曼尼洛夫的夜曲,非常喜歡拉赫曼尼諾夫這種憂鬱感。 我仍相信憂鬱可以成就藝術。
IG : peidonothing 看到很愛書本的語句都會分享在限時動態
藝文創作生存實屬不易,如果喜歡我的內容,歡迎追蹤我的專題或是FB及IG,或是表達你的喜歡,也都是讓我能持續下去的動力。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