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還在知識焦慮嗎?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一般人的困惑,會出現在對世界和自我的認知上,我們對自己不夠了解,對世界又一無所知,糊里糊塗年紀就大了,這時候比較有餘裕的人就會開始閱讀,開始思考自己從何而來、何去何從,這個世界是如何運作、別人是怎麼生活。
嗨,我是拜倫。
你也感受到知識焦慮了嗎?
你也覺得學習技能永遠不夠用、掌握的知識不夠多?

怕落後的焦慮

「知識焦慮」是我前段時間,才從羅輯思維的主講羅胖(羅振宇)口裡聽到的詞,說得很貼切,說現代的人普遍活在一種焦慮感之中,正如開頭說的,你覺得自己會的東西、掌握的知識永遠不夠,無法對自己的競爭力產生足夠的信心
大家都跑得好快,好像沒有人願意停下來散散步,只要一有空閒卻沒有進行「學習」或其他「有生產力的事」,就會焦慮、不安,不知道如何是好。拜倫我還會在看到親友無所事事時感到不滿,好像別人浪費時間就是浪費我的時間。但我也沒有把自己的時間用好,花很多時間在看漫畫、廢片,所以我的行為可能是某種形式的遷怒。
問題是我其實不知道別人實際在做什麼,也許他正在做某件事,也許他的內心世界正在忙,只是我「看到」了好像人家在浪費時間,就擅自把我的情緒跟要求放在別人身上,這是很不好的行為。
別人做什麼事,是別人的課題,我的情緒是我的課題,強加於人本身是種暴力的行為,因為我們的想法不見得對別人比較有益,是我們一相情願的認為「這樣比較好,你應該這樣做!」,
那麼為什麼會感到知識焦慮呢?原因是競爭壓力。
現在做什麼都快,尤其是資訊,我認為現在的訊息流動有又快又狹窄的特性:根據你的喜好,給你越來越多你會花時間閱讀的東西(你不一定喜歡,但你會消費資訊、點擊連結),而且AI的判斷速度很快,越來越精準,你在Google搜尋過什麼,在Youtube上你就能看到穿插進來的針對性廣告。所以你取得的資訊會很快的聚焦、縮小範圍在你喜歡的關鍵字裡。
所以如果你是會知識焦慮的人,你的喜好關鍵字就可能有「競爭」,競爭衍生出來的關鍵字也很可能會跟其他人重疊,比方自我成長、成功、創業、賺錢、職場、能力、升遷、……這些關鍵字很明顯透露出某種傾向,系統判斷你是這類訊息的「消費者」,就會一直用類似的訊息餵食你。
同時又會告訴你有很多人又成功又年輕,有點像是在告訴你「哈哈哈你看看你」,而很不巧的你為了追上不適合自己的目標,而消費越來越多這樣的訊息、越陷越深。加上現在越來越多的「導師」告訴你能帶你上天堂,要上他的課、買他的書、入他們的社團、學習他們的知識,你才有機會擠身「他們」之列。他們有老有少有男有女,每個都身懷絕技、年收千萬,每個人的被動收入都可以養你一家。
如果你不甘於此沒有足夠的知識,沒有學習這些導師的賺錢智慧,你就可能永遠當打工族。這個推論夠讓你焦慮吧?
這些教你學校沒教知識的人們也沒有說錯,我覺得他們是有開放的觀念進而取得更多可能性的成果,他們是成功的,他們的知識是有用的。
至少你看到他們不會認為他們是失敗者。他們的知識可能真是能夠運作的智慧,問題是就算把對的知識免費送給到我們眼前,我們也不見得能夠走到對的道路上,因為我們不見得有那個行動力,好好的、慢慢的累績少數幾件事,我們會陷在焦慮的情緒裡面,在每個可能有用的智慧之間亂撞然後一無所獲。

時間用在刀口上

既然要花時間學習,就該學對自己有用的東西。
《五維學習力》裡面提到,一般人的學習可以朝四個元素下手:
一、世界觀。
二、自我認知。
三、做事效能。
四、做人樂趣。
這四個元素組成一個基本不破的學習金字塔。
我認為簡單來說,這四個元素其實是三個方向:
一、對賺錢有用。
二、對生活有用。
三、對認知有用。
首先對賺錢有用的知識,比如你賴以為生的技能專業、你的溝通技術、你的邏輯能力、你的視角、你的組織能力、對經濟環境的理解、對政策影響的理解、能提高做事效率的技能都是這種類型,只要你的目的是為了提高收入、強化自己賺錢能力的,都歸在這個方向吧。
再來對生活有用的知識,就是一切提高生活品質的能力:生活的常識、照顧自己的能力、照顧別人的能力、控管收支的能力、你的興趣愛好、能讓你鑽研一輩子樂在其中的東西。
注意,是能鑽研精進投身其中的東西。
最後對認知有用的知識,就是能讓你更了解自己、他人和這個世界的智慧。
人生卡在焦慮這關,為了解決焦慮而學習,那麼我們可以從這三個方向投入時間。也許範圍很大,但方向不偏,相對很容易限縮的,只要你從自身出發就可以。比方說賺錢的技術相對來說,是比較容易能找到答案的題目,你可以考量自己現在能做到什麼事、與你的具體目標之間還缺乏什麼,雖然不太可能解決終極的命題,但短期內至少能讓你在經濟方面得到鞏固基礎的效果。
拜倫覺得特別有必要投入時間的地方,是在認知。
一般人的困惑,會出現在對世界和自我的認知上,我們對自己不夠了解,對世界又一無所知,糊里糊塗年紀就大了,這時候比較有餘裕的人就會開始閱讀,開始思考自己從何而來、何去何從,這個世界是如何運作、別人是怎麼生活。
至少在我的觀察是這樣,不少出社會一段時間的人,萍水相逢的也好、常駐我生活的也好,當他們迷惘的時候,都會想要尋求那飄渺在空中的答案,跟尋思自己存在的意義,可能我們年紀都比較大了,也可能同類真的比較容易聚在一起。
而對自己足夠了解,通常能解決生活的茫然。
隨便學習,你會吸收到很多無關緊要的知識,雖然看似博學,但如果你是為了解決常存心中的不安、為了解決焦慮而學習,那麼這可能會是你短期要避免的行為,因為你並不是因為享受閱讀而閱讀。
就像現代人普遍身體能力不好,越老越差,一般我們會透過運動來強化身體。同樣都是運動,你如果為了保持老後的生活品質運動,選擇肌力鍛鍊會比跑馬拉松好,因為其他馬拉松的跑者是享受這項運動,但你可能只是因為它是運動而痛苦的跑著。
你並不了解:影響你生活品質的,是能良好運作的肌肉與骨骼,而不是盲目的運動。你的目的是為了解決身體老化,而不是為了享受運動本身,那麼你的正確方向應該是重量訓練,而不是長跑。
你的目的是緩解焦慮,而不是為了享受閱讀學習本身,那麼你應該有目的的學習知識,而不是廣泛閱讀。
如果還是很困難,不知道從何下手緩解,好,我們再分享個方向。
去尋找,對你現在的工作和生活能直接產生影響的知識,去掌握這一小塊。
你是業務,你可以先詳細研究你的產品能帶來什麼價值、客戶是什麼類型、說話能不能更得體,甚至是業務的話術和心理技巧好好的鑽研,並且在工作裡用出來。
你服務於官僚體系,你去搞懂所有的公文用語、公文的寫法、業務職掌搞清楚、法規作筆記、辦公室人際關係、派系弄明白以幫助自己平安工作。
你是學生,你找到愛好了嗎?探索好自己的喜好了嗎?你認識自己了嗎?你能夠搞定你的學校生活跟課業嗎?
你的生活一團糟,你時間管理做好了嗎?房間能不能花點時間整理一下?人際關係能不能整理好?健康管理能不能嘗試了解一下?財務狀況能不能改善?至少先把不必要的債務處理好?你一直想做的事要不要現在動手?

沒有實踐的知識都是空談

我們每天實際能用在自己身上的時間真的很少,跟存款差不多少。去掉通勤、工作、吃飯、打電動、無效社交、洗澡和不應該被縮減的睡眠,我們剩下的時間都拿來看廢片、看抖音、看迷因了嗎,這也難怪跟去年比,我們只有體重增加的明顯。
拿出十年前立志要完成的計畫,上面有灰塵和當時立志要達成的目標。
找不到?沒關係,我們換個地方。
打開你的網路書籤,還有堆在角落的書,這些你以為你會用上的知識,相信你沒有再看過第二次,或是沒看完第一次,應該也不用問有沒有用在你的生活裡了。
不能用的知識都不是知識,不是那些知識太高傲,是你以為看過就有效。
在《學習的本質》裡面提到:學習就是改變自己的既有解釋系統,演變成更合理的解釋系統,從而解決眼前的問題。
我們先是碰到了不知道怎麼辦的狀況,也發現原來知道的可能方法都不管用,這是一個訊號,「現有知識不夠用」的訊號;為了彌補知識的不足,我們產生學習行為,最後用新的知識來解決問題。
好比你本來都是搭捷運上班的,後來發現辦公室搬家了,原來的捷運線不能到新的上班地點,你只好研究怎麼搭公車,最後你學會了看公車班次和路線,成功到新辦公室上班,解決了「要到未知路線的新地點工作」的問題。
所以學習的行動是由問題啟動的,目的是要解決問題。我們收藏的那些書籤、一時興起買的書為什麼沒有用,就是因為因為沒有用在生活、沒有輸出,也不是為了解決問題,那這些收藏知識的行為,說白了就是一個取得知識的假象而已。
有問題要解決,《五維學習力》裡面有提到很實際的邏輯,分享給你:
一、定位真正的問題:針對問題找解決方案。
二、找出有用的關鍵字:垂直找資訊並果斷過濾與問題不相關的雜訊(不管那個資訊看起來多有用)。
三、在72小時內消化資訊並應用出來。
很像在講屁話,但你有實際使用過嗎?
用了新的解決方案問題沒有解決,那就退回去、檢查方向是不是正確、修正並嘗試更新的方案,萬變不離其宗,這其實跟戴明的PDCA循環邏輯是一樣的,在我們心中要理解,不是做不到,只是還沒找到方法。

做好眼前的事

仍然不知何去何從,那就把眼前的事做好就好。
如果總是抬頭打高空,只會更加焦慮,因為時間是很確實的在流逝,而我們除了幻想外什麼都沒有累積,不如低頭把鞋子穿好。
想要做好某個領域的事,就一定會發現不足,你就有新知識必須要掌握了。這些新知都是近在眼前、構成生活的必須,所以學了可以馬上應用驗證、取得回饋,擁有回饋的學習是最有效率的學習方式之一。
就讓你的生活給你任務吧!

✩你/妳有在這篇文章得到什麼啟發嗎?
✩努力在下班後實踐耕讀、心得分享與鼓勵行動,拜倫期待你/妳的回應、建議與支持:)
✩如果拜倫的文章有幫助,請不吝給予拍手鼓勵,讓拜倫看到漣漪,更有動力堅持做下去
✩轉發請註明來自《拜倫思考筆記》
聯絡拜倫
✩《拜倫思維筆記》在《Matters》《Medium 》《Vocus 》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知識不是力量,只能轉化成力量。你拼命閱讀、聽Podcast、上研討會,但想不起來學到了什麼、對自己實際有什麼轉變,惟獨滿足了「我在成長」的幻想。
如果你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決定要做、一個重要的計畫要考慮,那麼最好在一天體力最好、精神最飽滿的時候來進行。
身而為人你有很多超能力,其中之一就是:能思考推演未來的能力。而這個能力需要一些時間才能發揮作用,而延遲的概念就是盡可能善用能用的時間。
有次在Youtube看到成功勵志類的片段,他的大意是成功的人都是不遺餘力在努力、每天只睡三個小時就起來鍛鍊、工作、打電話、做研究、創作,因此他們才得以成功、跟普通人拉開一圈又一圈的距離,我總覺得這是叫人自殺。
既然被痛揍了,就乾脆躺一躺;讓我補補血條,回頭再來搞定你。
處在人生的空巢、低潮、空窗期,還有那些必須獨自奮鬥、掙扎的時期……決定我們以什麼姿態經歷這些必須大量獨處、獨自飄渺的生活的,是我們是否有屬於自己、長期培養的生活重心。
知識不是力量,只能轉化成力量。你拼命閱讀、聽Podcast、上研討會,但想不起來學到了什麼、對自己實際有什麼轉變,惟獨滿足了「我在成長」的幻想。
如果你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決定要做、一個重要的計畫要考慮,那麼最好在一天體力最好、精神最飽滿的時候來進行。
身而為人你有很多超能力,其中之一就是:能思考推演未來的能力。而這個能力需要一些時間才能發揮作用,而延遲的概念就是盡可能善用能用的時間。
有次在Youtube看到成功勵志類的片段,他的大意是成功的人都是不遺餘力在努力、每天只睡三個小時就起來鍛鍊、工作、打電話、做研究、創作,因此他們才得以成功、跟普通人拉開一圈又一圈的距離,我總覺得這是叫人自殺。
既然被痛揍了,就乾脆躺一躺;讓我補補血條,回頭再來搞定你。
處在人生的空巢、低潮、空窗期,還有那些必須獨自奮鬥、掙扎的時期……決定我們以什麼姿態經歷這些必須大量獨處、獨自飄渺的生活的,是我們是否有屬於自己、長期培養的生活重心。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當「健康」與「學習」成為「麻煩」的代名詞 現代社會資訊爆炸,各種新事物層出不窮,我們是否常感到焦慮、抗拒?明明知道健康很重要,卻對五花八門的養生方法感到麻煩;想學習新技能,卻被琳瑯滿目的課程嚇退,心想:「太複雜、太貴、太專業了,我一定學不會!」 除了我之前提過,透過多方嘗試、多聽多看來尋找好奇心
Thumbnail
上一篇我們聊到,恐懼跟慾望都是一個人很重要的驅動力,但完全被恐懼或慾望驅動的人也很容易對人生失去希望 除了恐懼跟慾望之外,我們是否還記得自己剛剛對這個世界有所認知時,學習的主要驅動是「好奇」 因為「好奇」,我們東摸摸西摸摸,一無所知卻也無所畏懼,只要眼見所及,我們都想知道那是什麼
Thumbnail
當腦中充滿太多資訊,又無法具體想像未來的樣子時,焦慮與迷茫便不期而至。在尋找自我之前,先要學會思考,找到自己的方向。
常看到工作者對新資訊的焦慮,例如: #碳焦慮 #ChatGPT焦慮 #氣候焦慮 等等   各種焦慮驅動你不斷追著新東西跑, 每天總有看不完的報告、書、影集、新聞等   你花了這麼多時間學習,懂這麼多道理, 為什麼過不好這一生?   #因為要學的事更多了!   很多資訊指出許多產
Thumbnail
每個年代都有屬於每個年代的悲哀,我認為現代知識焦慮是一個象徵性的悲哀圖騰,也是許多人面臨的困境。 我最早聽到知識焦慮一詞,是在網路上曾經很火熱在討論羅振宇「販賣焦慮」的話題。當時提及販賣焦慮,並沒有特定指某一段內容,更像是在指責,把透過讓現代人焦慮,來宣傳知識付費的各種行銷手段,都稱為販賣焦慮。
Thumbnail
這裡有一個杯子裝著半杯水,你的第一個想法是:還有半杯?還是只剩半杯?這個故事我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以前都勸導所有人要看相光明面,看看我們手中還剩下的,人生多風光明媚,但這樣反而會坐吃山空,半杯水終究會喝光的,所以今天來分享三步驟邁向成功的另類思考法。
Thumbnail
你是否擔心自己讀得不夠? 擔心自己準備的書寫的不夠完整? 常常上網刷心得文,看有沒有還沒買的書? 這些都是資訊焦慮的典型症狀。 人擁有的專注力是有限的。 如果時間都花在資訊的收集上,不但使我們更加焦慮,還會讓自己的認知負擔加重,進而降低專注力。 「專注力」是考生最
Thumbnail
聊聊在新知識技能爆炸的時代,我們該如何選擇將自己的時間投資在何種事物上,才能提升整體幸福度。
Thumbnail
在這個什麼都追求「快」的時代,我們很容易陷入一種短線思維,今天努力、明天開花,後天我就要摘果實,進而陷入焦慮的惡性循環。 曾經我也是這樣的人,尤其疫情後的這幾年,大環境變化又更加快速,產業更替、AI興起、各國紛爭不斷,身為一般普通百姓不免感到焦慮,但其實這樣的短線思維,會讓我們過得越來越辛苦...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當「健康」與「學習」成為「麻煩」的代名詞 現代社會資訊爆炸,各種新事物層出不窮,我們是否常感到焦慮、抗拒?明明知道健康很重要,卻對五花八門的養生方法感到麻煩;想學習新技能,卻被琳瑯滿目的課程嚇退,心想:「太複雜、太貴、太專業了,我一定學不會!」 除了我之前提過,透過多方嘗試、多聽多看來尋找好奇心
Thumbnail
上一篇我們聊到,恐懼跟慾望都是一個人很重要的驅動力,但完全被恐懼或慾望驅動的人也很容易對人生失去希望 除了恐懼跟慾望之外,我們是否還記得自己剛剛對這個世界有所認知時,學習的主要驅動是「好奇」 因為「好奇」,我們東摸摸西摸摸,一無所知卻也無所畏懼,只要眼見所及,我們都想知道那是什麼
Thumbnail
當腦中充滿太多資訊,又無法具體想像未來的樣子時,焦慮與迷茫便不期而至。在尋找自我之前,先要學會思考,找到自己的方向。
常看到工作者對新資訊的焦慮,例如: #碳焦慮 #ChatGPT焦慮 #氣候焦慮 等等   各種焦慮驅動你不斷追著新東西跑, 每天總有看不完的報告、書、影集、新聞等   你花了這麼多時間學習,懂這麼多道理, 為什麼過不好這一生?   #因為要學的事更多了!   很多資訊指出許多產
Thumbnail
每個年代都有屬於每個年代的悲哀,我認為現代知識焦慮是一個象徵性的悲哀圖騰,也是許多人面臨的困境。 我最早聽到知識焦慮一詞,是在網路上曾經很火熱在討論羅振宇「販賣焦慮」的話題。當時提及販賣焦慮,並沒有特定指某一段內容,更像是在指責,把透過讓現代人焦慮,來宣傳知識付費的各種行銷手段,都稱為販賣焦慮。
Thumbnail
這裡有一個杯子裝著半杯水,你的第一個想法是:還有半杯?還是只剩半杯?這個故事我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以前都勸導所有人要看相光明面,看看我們手中還剩下的,人生多風光明媚,但這樣反而會坐吃山空,半杯水終究會喝光的,所以今天來分享三步驟邁向成功的另類思考法。
Thumbnail
你是否擔心自己讀得不夠? 擔心自己準備的書寫的不夠完整? 常常上網刷心得文,看有沒有還沒買的書? 這些都是資訊焦慮的典型症狀。 人擁有的專注力是有限的。 如果時間都花在資訊的收集上,不但使我們更加焦慮,還會讓自己的認知負擔加重,進而降低專注力。 「專注力」是考生最
Thumbnail
聊聊在新知識技能爆炸的時代,我們該如何選擇將自己的時間投資在何種事物上,才能提升整體幸福度。
Thumbnail
在這個什麼都追求「快」的時代,我們很容易陷入一種短線思維,今天努力、明天開花,後天我就要摘果實,進而陷入焦慮的惡性循環。 曾經我也是這樣的人,尤其疫情後的這幾年,大環境變化又更加快速,產業更替、AI興起、各國紛爭不斷,身為一般普通百姓不免感到焦慮,但其實這樣的短線思維,會讓我們過得越來越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