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都跟大家談職場,但今天想跟大家聊聊,如果你有時心累了,需要和這世界保持距離;或找療癒但不想麻煩他人;或者,就只是單純累了,想讓自己放空休息時,有沒有什麼寄託或興趣,可以讓你遁入其中,暫時忘了世界的喧囂?
我的話,就是跟音樂相關的事:聽歌、唱歌、看音綜類節目。
最近,發現在音樂綜藝節目中考古、挖礦是件有趣的事。看著那些原本印象中的歌手,在常駐型競賽節目中,不管是和其他歌手互動的小花絮、面對比賽的心態、挑歌的模式、彩排的樣子, 甚至和人合作是唱主調還是和聲、拍照時自己站什麼位置,我都喜歡去體會和觀察。
原因無他,就是有興趣從很多細節了解一個歌手,知道他真實性格的展現。
然後我就會思考,這個人今天紅不紅,公眾形象和他實際表現有沒有落差?他是用什麼態度和人生哲學去面對音樂這件事情,他火不火,火了多久?和他的才華有沒有關係、和他的形象有沒有關係、和他的顏值有沒有關係,和他如何因應演藝圈這個職場,有沒有關係?(果然骨子裡刻了心理學的DNA啊)
我對胡夏的印象,一直停留在是《那些年》原唱的抒情歌手。一個斯文的,戴眼鏡的男生。除此以外,恩,句號。
直到看了這檔音綜節目,才發現胡夏在節目中十分詼諧活潑又貼心,儼然是被抒情耽誤的段子手,天啊原來你是這樣的胡夏。
這集特別有感的,是胡夏和林子祥先生在節目中合唱《那些年》。
其實,早在之前他倆上集的合作,我就驚訝於今年已74高齡的林子祥先生,狀態竟維持得這樣好,無論台風、外型、唱歌的力道和音高,仍是爆發力十足、中氣渾厚,絲毫沒有老態。
胡夏表示:我的音高到A,子祥到high D,我太難了,唱子祥把拔的歌,小的唱到要破音哪!(圖取自網路)
在歌還沒播,只是看到林子祥表示喜歡《那些年》,在早該退休的年齡復出,卻是無懸念的大步踏出舒適圈,表示要學唱後輩的歌,一點架子也沒有,認真彩排,並與胡夏分享用什麼心情和速度詮釋這首歌可能情感會更豐滿...等,看的過程中,心裡不知怎地有某種感覺一直升上來提到喉嚨口,眼眶開始霧了起來,等到兩人站在舞台,燈光一亮,他們一開口,彷彿是31歲的自己,和74歲的自己在回顧那些年:我錯過了什麼、珍惜了什麼、放棄了什麼、遺憾了什麼?
錯過的或許不只是愛情,你的夢想、你的堅持,到了自己老了再回首,那些年理想中的你,多年後,做到了嗎?
全場參與的歌手嘉賓,幾乎每位表情都是五味雜陳,眼眶含淚,這一幕真的很令人動容。每個人被觸動的點或許不盡相同,但是世代歌手的合作,對一首歌重新詮釋,就是會挑起人各種埋在心底或記憶深處,平時不太會去關照的心情。特別適合在夜深人靜,獨自一人的時刻,感受自己內心波濤洶湧的翻騰情緒,和音樂產生最直接的共鳴。這也是音樂最迷人之處,聽到有感的歌,總是能直擊靈魂,叫人猝不及防。
其實,我不聽音樂已經一段時間了,更別說是寫與音樂有關的文章,總覺和自己的調性不符合(套句我的行銷朋友跟我說的:你這樣文章定位不清!)。
要不是因緣際會,看到了同樣愛好音樂的
琳聽的文章,內心受到久違的觸動,加上推薦給對方自己喜歡的歌曲,有了共同話題,自己久違的音樂魂才一點一滴的被找回來。所以我很高興認識了琳聽,聽到某些歌曲的悸動,本來以為只能獨嘗,現在有人分享。
後來才發現,其實我以前寫過和音樂有關的文章耶!唯一一篇,是
艾怡良的《Forever Young》這首歌。
如果一個人74歲,仍在自己熱愛的領域發光著、享受著,並不斷傳播影響力給別人、甚至下一代,那我們為什麼總要設限自己幾歲了就得幹什麼、就不能幹什麼,人生被一堆數字綁架,蹉跎了曾經的理想人生、錯過了那些年的大雨和愛情,再來廢廢的聳肩:「啊,人參嘛!大家不都這樣?!夢想都是做夢在想的啦!」
(鬼才跟你一樣)
你好,我是艾莎解結。每一次的按讚或拍手,都是給艾莎最大的鼓勵。如果喜歡我的文章,歡迎按拍手5下👏+愛心❤️,或留言你的感想及建議,期待和你在文字的世界有更多交流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