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1/07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諮商信念】自我揭露要帶著真情感

心理師:「你或許不清楚,但你的行為想方設法在引起別人的注意與關心,尤其是對我。(看著案主),我是真的有注意與關心你。」 案主:「你是不是對每個案主都這麼說?那是你的工作。」 心理師:「是我的工作沒錯,但我關心你的情感是真的,你感受看看。」
自我揭露是工具,使用前提是諮商關係有真情感,才能讓案主隱藏的情感現身,讓案主混亂情緒得以爬梳。

(一)自我揭露的原則
心理師使用自己的故事、自己的感受,也就是「自我揭露」。請注意我用「使用」這個詞,因心理師的故事與感受是一種「工具」,也就有其目的性,案主的故事與感受是討論的焦點,心理師的並不是。
雖稱之為工具,但分享/使用時並不會冷冰冰,心理諮商的特殊性是:我/心理師是同一角色,我/心理師與你/案主是生命之間的交流,但我/心理師同時肩負著要引導你的責任。
  1. 使用自己的故事: 心理師分享過往經驗,不論是成功、失敗、頓悟,或只是某種心情。EX:「我也曾這樣經歷,那真是很孤單沒錯」。這是同理案主。
  2. 使用自己的感受: 心理師分享諮商室內此時此刻的感受。EX:「聽了你描述自己的經歷,我感覺辛酸及難過」。表達心理師的感覺,藉此繼續討論敘說背後的情緒、感受。
自我揭露並不是聊天,每一段揭露都有其作用,是服務案主的。以自己的感受作前導,讓案主比照情緒經驗,讓案主說出更多的自己,包括建立關係、引導、對照、同理,讓案主隱藏的情感現身,或讓案主混亂情緒得以爬梳。
情緒是決定理智該怎麼做的主宰,情緒壓抑或放縱,理智就會跟著做出相對應的行為,身體/生理則是承受者。對情緒的反應能當下面對與討論,也才能帶領案主繼續向前,案主會「不動」十之八九在情緒,心理師的自我揭露做為前導者,帶案主慢慢認識與體驗情緒,才能得知案主要的是什麼,前進也才有方向。

(二)事先要練習
自我揭露是工具,使用前提是諮商關係有真情感,且心理師要事先多練習。
1.情緒覺察與修通:
心理師要先探索自己的情緒經驗,要能覺察情緒的流通與反應,體驗反移情、負面能量等陰影面的議題,自己過不去的則要先修通,EX:自己的地雷是什麼?感覺生氣卻能不氣急敗壞地說出原因,感覺被拒絕卻能坦然地講出傷心,同時感覺自己又能後設地運用感覺服務案主,要能有這種並存。
2.此時此刻的覺察:
諮商室內的情緒流動,通常停滯時會感到沈悶無趣,而過於混亂時會煩躁逃避,對於案主來說,他們習慣停住並等待心理師繼續問下去。此刻停一停,感覺一下(1)心理師的此時此刻(2)案主的此時此刻(3)我/心理師與你/案主之間的此時此刻,關係正以什麼方式呈現,停在什麼地方。三點都可以反應,也都會有收穫,看看這些覺察是否可以繼續前進。
案主在防衛時通常會出現打槍、沈悶、拒絕、攻擊,引發心理師緊張、焦慮,也就容易停住不知道如何往前,要先接受這些只是現象,才能看見背後隱藏的真情。當然也可以解釋這是「案主抗拒」,但如何卸下抗拒仍然是心理師的責任,因此一定要私下練習,才不會現場不知所措。
心理師努力過了仍然不行,則可以反應給案主:「我感覺你並不打算同我一起工作,我一個人拉得很辛苦」,然後一起討論關係裡的此時此刻。支持諮商向前的動力靠諮商關係的累積,那些信任、無條件的關懷能支撐案主面對他不想面對的,可以跟他一起回顧諮商歷程,體驗這些正向力量也正在發生中。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