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第8章】上善若水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經文:
王弼本: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夫唯不爭,故無尤。
帛書(校):
上善如水, 水善利萬物而有爭。居眾人之所亞,故幾於道矣。居善地,心善淵,予善天,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夫唯不爭,故无尤。
楚簡: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上好的「善」就如同水一樣。善,指良善、親善、美好、擅長、高明、慎重等,其應是一種集合的概念,是這些辭意的集合,單獨解釋為某個意思,似乎都欠缺什麼。
水「善」利萬物,而不與萬物爭。水如何「善」,則呈現在「居善地,心善淵,予善天,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七種性質之中。
水往低處流,甚至流進溝渠泥沼,混合代謝穢物,處卑下之至,這是眾人所嫌惡,亦隱喻人往高處爬,大多數人都是在你爭我奪之中向上發展,因為越往上,位置越少,只要想往上發展,便由不得你爭與不爭,習慣於爭,自是看不慣處於低下的人。人確實要發展,但發展的道路不是只有向上,上下左右都是方向,端看發展的初心。
人看水,水處於低下,而水本身卻無此心,只有順應,上天給它什麼任務它便執行,因為無心,所以海納,能納則廣,加上以柔為本、韌為質及衍生的特性,因此幾近於「道」。
居善地,心善淵,予善天,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居善地,地是下之至,水不往高走,而往低流,常居於低下一是為扎根,穩固根基,二是自有其道,穩定平衡。萬物在爭奪生存,它卻是收斂,爭奪需消耗,它則是在貯存。
心善淵,淵為深,心如深潭,廣袤又深不見底,表面上它處於低下,實際上,它的格局大到無法想像,所以海納百川、包容萬物。
予善天,像上天一樣無私給予,無私來自無心,無心並非行屍走肉,亦非懶散怠惰,相反地,它是基於「道」,積極地做它該做的事,做該做的事即是「道」,它專注於「道」,而沒有多餘的心思,故無心,無心的給予,便如上天的智慧。
言善信,言是表達、展現,信是信實,它晶瑩剔透、心誠如鏡,是怎樣便是怎樣,沒有矇蔽、沒有心機,如水倒影,反映真實。
正善治,正,政也,政是眾人之事,水於天地之間,化成天氣,滋養萬物,造就生態,促進生機,生命離不開水,而水行道善治不居功。
事善能,為了和諧,它做好每一件事,能洗滌,祛除污穢;能滋潤,生動不息;能滋養,轉換能量;能化態,循環天候,因為本質柔和堅韌,所以能承接了萬物的紛雜,然後轉化為生命之源。
動善時,完成天命亦順應天時,水遇窪則填,決堤而流,遇方則方,遇圓則圓,遵從於外境,溫度、容器、地勢、物質,若有變化,它便順其而變,物變有其時,它的變,即順應其時,該動則動,恰如時分,體現天道的意涵。
夫唯不爭,故無尤。
不爭並非不動,也不是消極、懦弱、懶惰,不爭不僅有發展,更是積極完成使命。
爭與不爭的差別在於發心與格局,它的意象猶如金字塔與太極圖,金字塔頂端的位子稀少,想要往上爬,勢必要爭,上面意味著更多的名利權勢,另一種概念是,想要「最」,最好、最美、最有錢、最善良、最有德行……,一樣在爭奪頂端,一旦爭到了就害怕失去,爭不到,便會怨天尤人;太極則是整體觀,能量共享,不斷循環,彼此都提升,做的事是為符合太極運轉得當,即是該怎麼做便怎麼做,意不在奪取,而在成全,格局自然大了許多,因為不爭,所以不會因失去或爭不到而怨尤。

與善仁vs予善天
與善仁,是出於仁愛而給予,仁愛是好事,但如果基於主觀,容易有所偏失,會認為我應該要有仁愛所以付出,仁愛變成了規範,規範便是約束了本心,照理說,應是順著本心,自然而為,呈現「有仁愛」的事實,卻反而要靠主觀意識來強迫自己要有仁愛,此本心可能已變質。
予善天,是順應天道而無私給予,心中沒有拘束,自然而然,也就不在乎仁愛不仁愛。
avatar-img
72會員
47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Peace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天地之所以能長久,是因其不為己而生,所以能長生。 聖人以外在事物為優先,把自己放在最後,反而先收到正向回饋;將自己置之度外,反而成就其身。
「谷」形成空間上的「虛」,虛能納,納則聚,聚精而凝「神」,這是自然生成的精氣,似乎是造就萬物的能量來源。
天地「不仁」並非沒有仁心,而是不以仁心的角度來看待世界,天道循環,萬物自有用處與歸處,天地都知道,看似任其發展,其實是順應自然。
道,往細看如微塵,往大看如寰宇,可宏觀可聚焦,它亦是一種力量,讓看不到、甚至無法得知的「質」,形成「物」,並讓「物」動起來,組成世界。
「不見可欲,使民不亂。 」 聖人之治是愚民還是助民? 無知無欲, 是強調清心寡慾?
人一旦有了價值觀,便從一元世界進入二元世界,透過認知,事物開始分化。 萬物運行有其道,即是自然,無為是放下評斷,遵循自然。
天地之所以能長久,是因其不為己而生,所以能長生。 聖人以外在事物為優先,把自己放在最後,反而先收到正向回饋;將自己置之度外,反而成就其身。
「谷」形成空間上的「虛」,虛能納,納則聚,聚精而凝「神」,這是自然生成的精氣,似乎是造就萬物的能量來源。
天地「不仁」並非沒有仁心,而是不以仁心的角度來看待世界,天道循環,萬物自有用處與歸處,天地都知道,看似任其發展,其實是順應自然。
道,往細看如微塵,往大看如寰宇,可宏觀可聚焦,它亦是一種力量,讓看不到、甚至無法得知的「質」,形成「物」,並讓「物」動起來,組成世界。
「不見可欲,使民不亂。 」 聖人之治是愚民還是助民? 無知無欲, 是強調清心寡慾?
人一旦有了價值觀,便從一元世界進入二元世界,透過認知,事物開始分化。 萬物運行有其道,即是自然,無為是放下評斷,遵循自然。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原文: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是以聖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這一章是第十六,十七章以及是十九章的引申,說同時說明人有如廣納百川的大海,善者天下不與人爭,人自然
Thumbnail
“上善若水”出自《道德經》第八章,意指最好的德行就像水一樣,體現了柔和謙遜的品德。本文解釋了《道德經》第八章的內容,並探討了在現代社會中“上善若水”的意義和應用。
Thumbnail
原文: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儼兮其若容;渙兮其若凌釋;礦兮其若穀;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除清?孰能安以靜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猶兮若四鄰;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這一段的意思是說品行與德行好的人與有智慧的人做起事來,總是深不可測,但
Thumbnail
文章談論如何像水一樣順勢而為,不與他人爭執,表現出善的行為,在工作職場環境中,通過自身的努力,保持一顆快樂的心情,處處保持善行。
Thumbnail
經由解析老子與其著作《道德經》的來源與發展,發現自己擁有在不同外太空、水,以及空氣裡,都有實現最好給予的能力,而這樣子可以實現永恆美好的能力,也已經說明人類的天賦。
Thumbnail
香江人談及「水」,不期然會聯想很多與水有關的形容詞,例如以水為財,見財化水,甚或形容女人是水造等等。那麼古人又怎樣形容「水」呢?不得不説老子在《道德經》的名訓「上善若水」了,他將水提升至更高的層次,形容高品格的人就像水一樣具有種種美德......
Thumbnail
水,是創造生命的源頭,也是賦予生命活力的重要元素。水在我們日常生活中處處可見,但我們似乎已經習以為常,自然不會覺得它有什麼特別之處。然而,若我們進一步思考,就可以發現水有很多特質值得我們學習。老子對於水讚譽有加,他說水是最接近於道的物質。耶穌在世時顯現了水的品性,教導我們如何活得像水一樣。
Thumbnail
安住好自己的心,如天地般無私的愛養萬物,如水般不爭的來行”善”的真諦,如此才能真正親近萬物,成為萬物之所需,善助對方的同時成就自己的價值。而其中”不爭”的意涵,則是道裡最關鍵的特性之一。如何做到不爭呢?老子在本章以負面表述的方式,說明人在求道、學習、處事的過程,人心容易掉入”爭”的情境。
Thumbnail
在第七章說明到天地以利益眾生為要,致力成就大眾群體之事,並無差別、一視同仁的對待,祂將”自己”放的很小很小,小到極盡,到了無我、無私,如此反而成就天地的偉大與浩瀚。為何能成其私呢,第八章接著以”上善若水”進一步解釋。
Thumbnail
原文: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是以聖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這一章是第十六,十七章以及是十九章的引申,說同時說明人有如廣納百川的大海,善者天下不與人爭,人自然
Thumbnail
“上善若水”出自《道德經》第八章,意指最好的德行就像水一樣,體現了柔和謙遜的品德。本文解釋了《道德經》第八章的內容,並探討了在現代社會中“上善若水”的意義和應用。
Thumbnail
原文: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儼兮其若容;渙兮其若凌釋;礦兮其若穀;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除清?孰能安以靜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猶兮若四鄰;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這一段的意思是說品行與德行好的人與有智慧的人做起事來,總是深不可測,但
Thumbnail
文章談論如何像水一樣順勢而為,不與他人爭執,表現出善的行為,在工作職場環境中,通過自身的努力,保持一顆快樂的心情,處處保持善行。
Thumbnail
經由解析老子與其著作《道德經》的來源與發展,發現自己擁有在不同外太空、水,以及空氣裡,都有實現最好給予的能力,而這樣子可以實現永恆美好的能力,也已經說明人類的天賦。
Thumbnail
香江人談及「水」,不期然會聯想很多與水有關的形容詞,例如以水為財,見財化水,甚或形容女人是水造等等。那麼古人又怎樣形容「水」呢?不得不説老子在《道德經》的名訓「上善若水」了,他將水提升至更高的層次,形容高品格的人就像水一樣具有種種美德......
Thumbnail
水,是創造生命的源頭,也是賦予生命活力的重要元素。水在我們日常生活中處處可見,但我們似乎已經習以為常,自然不會覺得它有什麼特別之處。然而,若我們進一步思考,就可以發現水有很多特質值得我們學習。老子對於水讚譽有加,他說水是最接近於道的物質。耶穌在世時顯現了水的品性,教導我們如何活得像水一樣。
Thumbnail
安住好自己的心,如天地般無私的愛養萬物,如水般不爭的來行”善”的真諦,如此才能真正親近萬物,成為萬物之所需,善助對方的同時成就自己的價值。而其中”不爭”的意涵,則是道裡最關鍵的特性之一。如何做到不爭呢?老子在本章以負面表述的方式,說明人在求道、學習、處事的過程,人心容易掉入”爭”的情境。
Thumbnail
在第七章說明到天地以利益眾生為要,致力成就大眾群體之事,並無差別、一視同仁的對待,祂將”自己”放的很小很小,小到極盡,到了無我、無私,如此反而成就天地的偉大與浩瀚。為何能成其私呢,第八章接著以”上善若水”進一步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