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菜編,兩週前牆編私訊我:「軟絲仔MRI ,要不要來寫一下?」身為一名在臺灣屈指可數頭足類實驗室中的大學生,去年這篇文章剛發表的時候就曾看過,但因為太多新東西,資訊也很多,一時間難以歸納出科普文章,應著牆編詢問,今天就來跟大家介紹「頭足類照MRI 」究竟是什麼回事。
即將被送入MRI的軟絲 (Wen-Sung et al. 2020)
醫院裡的高能工具,前端研究的大幫手 MRI(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磁共振成像) 是一種成像技術,透過外加磁場的方式影響質子,並偵測回復原狀時所發出的電磁波,因為不同組織發出的電磁波訊號相異,依此可以重建樣本影像,原理其實跟NMR(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核磁共振光譜法)一樣,只是因為大眾對「核 」強烈的恐懼,所以才變名成「磁共振 」。這個技術早在醫療診斷上帶來不容忽視的益處,也在各式嶄新研究突破上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然而在頭足類的應用卻仍付之闕如。
不過,最近事情開始出現了變化,去年文松博士以MRI掃描軟絲神經系統發表研究後,今年竟然又出產了一篇熱騰騰的章魚大腦研究!文松博士目前為澳洲昆士蘭大學的博士後研究員,也是臉書粉專
Cephanews @ Taiwan 的W編,時常分享型態各異的頭足類生物,還有新穎的相關研究,致力於頭足類研究跟科普推廣的他,在此領域有不容忽視的貢獻。現在就來讓我們來看看,頭足類的大腦究竟有什麼奧秘吧!
絢爛奪目,MRI重建五彩的軟絲大腦 頭足綱包含有烏賊、章魚跟軟絲等軟體動物,因為有複雜且多樣化的行為表現,逐漸成為研究認知行為的模式動物,儘管如此,但目前對牠們神經間的連結關係所知依舊不足,難以建構神經與行為間的關係。除了鸚鵡螺外,牠們都擁有圍繞食道的大腦,解析神經系統的方法約可分為五個面向 ,分別是解碼基因組序列、體內分子變化與突觸活性關係、電生理學研究、神經解剖與組織學,最後則是大腦磁共振造影。
軟絲大腦(Wen-Sung et al. 2020)
這些軟絲們是首批被送入MRI研究神經連結的頭足類先驅,從上圖可以看到掃描後重建的精美大腦,這類中樞神經系統可分為四個大區塊 :Vertical lobe complex專責學習與記憶、Optic lobes負責處理視覺相關工作、Supraoesophageal mass(食道上方)協調感官輸入控制運動中樞與行為反應、Suboesophageal mass(食道下方)則執行簡單的鰭和腕,還有呼吸運動控制,集中在上圖B的Op、V跟Pv區塊,而Bu則是咀嚼肌肉,在快炒店能吃到的龍珠就是這個部位。
頭足類(鸚鵡螺之外)大腦 / Tree of Life web project
章魚哥又有你的事?四種章魚腦袋大不同! 接續著MRI在軟絲大腦研究的成功經驗,文松博士在前幾天於國際期刊《Current Biology》上發表了章魚哥的大腦研究 ,而這篇論文最讓我咋舌的並非換個物種成像造影,而是在神經研究中看到了生態與演化意義。
該研究選擇了四個生活模式不同,且系統發育關係相異類群的物種,分別是棲居深海的吸血章魚(Vampyroteuthis infernalis ),晝伏夜出的藍紋章魚(Hapalochlaena fasciata ),還有兩種日行性的珊瑚礁居民,藻類章魚(Abdopus capricornicus )跟藍章(Octopus cyanea )。
四種章魚大腦型態(Wen-Sung et al. 2021)
什麼!真的有光滑的氣球腦? 來看於VL(vertical lobe) 跟OPL(optic lobe) 腦區的研究結果,大家還記得這兩個地方各負責什麼嗎?一個負責記憶與學習,另一個則負責執行視覺相關任務。研究團隊將兩區的腦迴指數(gyrification index,GI) 進行量化,此指數代表大腦的折疊程度,擁有較多皺褶,每單位大腦可處理的訊息就能較多,一般會認為棲息於較複雜環境,或能表現較多樣化行為的動物會有較多腦皺褶,而此研究發現棲居深海的吸血章魚的VL跟OPL腦區較為平滑,就有可能是因為深海裡的資訊複雜性較低,不須處理太多樣的資訊所致,大腦整體構造可以參照上圖。
除了比較兩個腦區的皺褶程度外,OPL腦區的外型也根據生活環境的光源有相當不同的適應結果,從下圖可以看到生活於低光源環境下的章魚擁有豆狀的OPL (A & B),而白天行動的章魚則演化出了羊角麵包狀的OPL (C & D),這個造型的OPL 比較大,且有較多皺褶,能在有限的空間中擴大表面積,從這邊就看得出生活光源亮度不同,確實會造成相異的演化結果,紅色跟綠色箭頭分別指出大腦皺褶的位置。
四種章魚OPL腦區的型態(Wen-Sung et al. 2021)
另外一件有意思的事,儘管吸血鬼章魚生活於光源極低的環境,但牠的眼睛大小卻相當驚人,而且OPL的相對大小也這四個物種裡也名列前茅,原因很可能是要在極低的背景光源下,找到會自體發光的生物,不管是獵物,或是配偶,才能適應環境、生存下來,所以需要較大的眼睛接收光源,也要有相應的大腦空間處理資訊,不過前面有提到,因為環境複雜性很低,牠依舊保持簡單平滑的氣球腦 。
喜歡我的文章按讚追蹤加分享!或是斗內抖起來!
也能在留言處提出你的看法喔! 資料來源: Toward an MRI-Based Mesoscale Connectome of the Squid Brain. Chung, Wen-Sung et al. iScience, Volume 23, Issue 1, 100816. Wen-Sung Chung, Nyoman D. Kurniawan, N. Justin Marshall. Comparative brain structure and visual processing in octopus from different habitats. Current Biology. 2021. ISSN 0960-9822. Cephalopod Brain Terminology: http://tolweb.org/accessory/Cephalopod_Brain_Terminology?acc_id=1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