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千年前醫學之神希波克拉底就曾表示,是毒還是藥,差別只在數量,的確,人體不可或缺的水,一下子喝太多也會水中毒,是會致命的。
在由人組成的社會中,數量也往往是關鍵的,「量多質變」及「關鍵少數」,都說明了人數多一人少一人,在不同情境的影響是很不一樣的。
著名科普作家葛拉威爾在「以小勝大」這本書裡,就分析了中小學班級學生的人數與學習成效的關係。
班級人數並不是愈少愈好,比如一班十二個人就太少了,可能因為彼此太親近而無法保護自己的獨立自主性,容易被強勢的同學支配成為一言堂,而且人數若太少課堂的討論也會受影響,無法從很有限的發言學生裡獲得足以帶動討論的多樣化意見,同時人數太少的團體學生間不同經驗的豐富性也相對少,也無法形成足夠多小圈圈,然後在彼此互動與摩擦間產生的活力。
葛拉威爾認為最適當的班級規模是十八個人,人數夠多不會覺得被盯,但每個學生仍然感覺受到關注。第二適當的是二十四人,因為多了六個人,學生中就比較容易有較叛逆與質疑的異議份子,可以增加班級整體的互動能量,但是若規模增加到三十人,反而會削弱班上活躍的互動與連結。
其實除了朝夕相處的學校生活之外,上班族的工作團隊人數規模也很重要。亞馬遜公司創辦人貝佐斯就訂下兩盒披薩的規定:兩盒披薩餵不飽的團隊就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