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06|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承認自己的不完美

    上週末在學校的應用軟體課程學習FB跟IG的運用,本來覺得自己平常就有在FB貼文,也有在經營粉絲頁,所以覺得基本的功能自己會使用就好。
    當老師提到世代差異可以用FB跟IG來做區分時,我才突然想倒,幾天前在FB分享了一篇陪太太去看診復健的文章,當天跟朋友去宜蘭玩的小女兒就發訊息回來關心,原來她平常都是都是用IG,但也會從FB關心我們的動態。
    而我們想要關心一下孩子的近況也只能透過IG的動態去了解,因為他們已經消失在FB的世界了,但我還是覺得雖然我們有些世代的差異,但都能透過不同的方式找到連結,也透過不同的方式在關心著彼此。
    課堂上老中青三代都有,老師教我們IG還有「動一動」的功能,我才知道原來之前小女兒抖到不行的圖像是這樣來的,接著還製作了動態跟精選功能,很多年輕的同學非常的熟練就完成了,而我則是屬老中的那一代,學習上有一點點吃力,但還能上手,但發現整個過程中最會干擾我學習的是腦袋中的想法。
    從開始老師在課堂上說要做網美照上傳到FB跟IG時,我就在腦中開始打量;自己已經有點年紀了,在社群也是分享一些文章,這時要跟一些年輕同學一起發網美照,是不是顯得彆扭,再則有些有點年紀的同學因為沒有IG或很少發FB,老師在協助建立帳號後也沒有什麼好友,因此發訊息沒啥影響,老師只是要確認會使用、有發佈就好,但是我~~😮‍💨
    我覺得自己當下自己糾結的是;那會不會跟我平常發的訊息落差太大,接著又想能不能找到其他功能來屏蔽分享的訊息不要被所有人看見(怕丟臉🥵),就這樣自己在腦海中出現了很多的想法,而就是這些想法在課堂中一直干擾著我的注意力。
    在接下的過程中我發現了很多樣貌的自己。話說:當我自己在學會如何操作老師要求的進度後,接下來老師要我們在時限內把成果繳交到作業區並發布在社群,當下自己還不熟悉、加上時間的壓力,有些較我年長的同學來請我協助時,我卻感到焦慮跟不耐,而當下的我也不確定自己是否能夠在時限內交作業而沒有給予太多的協助,只是想要趕快先完成自己的作業。
    這樣的經驗有別於我自己在日常中的應對模式,而這也真實地反映出自己在面對壓力情境的溝通姿態,當我有這樣的發現後,我也開始對於自己有些評價,但這時覺察到有某些的慣性將要啟動時,我決定讓自己先注視著內在正經驗著的一切。我想著除了評價自己外,還有沒有其它的選擇?
    有了一個空間,有了一個提問,我先讓自己停頓下來,我覺得需要照顧自己。
    接著~我想:我願意承認自己沒有我想像中的溫暖熱誠嗎?我可以承認自己在面對壓力的情境時,我無法先人後己嗎?
    在這一刻,我同時看到一個不一樣的自己,但我願意承認、也承擔我可能做得不夠,做得不好,但至少當下我開始變得比較平靜,而在慢慢的平靜之後,我除了選擇不評價自己,進而選擇接納自己。
    當下,我問自己,如果我操作的很熟悉,時間也充裕,我會不會想要協助更多的人?
    接著有另外一個聲音也在提問:『你會願意給那個因為無法協助他人,而感到在意與愧疚的自己一個欣賞嗎?』這兩個提問都讓我內心有了答案....
    接下來~我有不同的態度;我是一個學生,我仍在學習,在課堂上我盡量學習我不會的,我不是網紅,也不是偶像,我就只是把學習的作業放在老師指定的地方,在情境上看到自己的角色,是我另外一個突破跟學習。
    我開始覺得放鬆,我不完美、也不夠好,但我覺得自己真實,也覺得在這堂課對我有額外的收穫,它就像我的工作坊,幫助自我探索、也協助我有新的突破。這堂應用軟體的課程,成了自我探索跟突破的工作坊,挺有意思的。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