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論品質的經驗以數據呈現,省略掉許多細膩之處,「重質不重量」卻讓我在分析成果時卡關,明明覺得自己很努力,怎麼效果不如預期?究竟我少做了什麼?還是在無效率之處用力過度?
我一直在琢磨創作,學生時代很天真地以為「專心創作」是不用管其它俗務瑣事,寫讓自己開心的內容就對了;被社會輾壓到今天,的確營生的技能都在筆桿/鍵盤上,我更加覺得專心創作很重要,而這份專心唯有建立在把生活過好的基礎上,才能長久續航。
現在數據為我解盲,督促我將事情完成。
App量化追蹤運動習慣、健康數值
把生活過好的範疇極大,絕不是做對一件事情就夠,需要一次做好很多事,例如維持慢跑的習慣並不是基於喜歡,三鐵項目中單車、游泳我都很愛,但慢跑真是枯燥無聊受不了,敬謝不敏。
會開始跑步始於2018年暑期短租,住在每晚做馬卡龍、周末復刻Master Chef挑戰賽食譜的加州房東家裡,餐餐吃得超滋養,零食點心排山倒海而來,毫無自覺的狀態持續某日去超市,我看見一位肚子圓滾滾的孕婦迎面走來,正要讓路時赫然驚覺那是玻璃門上的倒影,也就是我、自、己,問題是我並沒有懷孕,一瞬間嚇得垂直跳起三尺,決定立刻開始減重。
在缺水的加州去游泳池有罪惡感,單車留在美東的倉儲沒捎上,健身房辦會員要儲值教練課程嫌麻煩,最低成本就是手刀殺去附近的運動用品店買一雙慢跑鞋,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照理2018年夏天養成慢跑習慣,迄今三年有餘,應已一身精實再無煩惱,但壞就壞在看到運動App上里程增加、卡路里消耗刷新紀錄,自以為有運動便放懷吃喝,沒追蹤體重體脂,事情只做一半,說穿了就是不想徹底面對現實。
節制飲食對我而言極為痛苦,不能品嘗美饌喝飲料吃點心的人生有什麼滋味?於是抱著「已經運動到這份上,還會過重還會胖一定是老天搞錯了」的僥倖過日子。
2020年末疫情蔓延,我住在大自然環抱其它啥都沒有的美東鄉下,將近一整年的封城,沒實體社交活動也沒街可逛,被社群推播的BOSS品牌服飾火燒心,名牌的購物網站設計得周到,線上輸入各種身體數值就會提供尺碼建議,填到體重這一欄,我心想要買如此高單價的衣服豈可不慎,就算鑑賞期內免費退貨也是一番勞碌,站上體脂計,又再度垂直跳起三尺--我比自己以為的還多10公斤。
不願面對的真相接露的時刻,再怎麼強烈的物慾都會瞬間煙消雲散,我關掉購物網站,決定每天都要量體重體脂,計算入口的熱量,再不想面對都要面對,否則人生就擱淺在這裡,再前進也有限了。
談減重,就要有足夠的恥力把數據曬出來,並且截圖放大給網友鄉民看,上面是2022年1月3日的紀錄,希望在2022年底回顧時,體重降到58公斤、體脂率降到27%以下,年度慢跑里程累計超過1100公里、單車600公里。
值得一提的是,我沒有在挑選哪一款App上花太多心力,換物換到的體脂計是1byOne的就直接用呼應的App,跑步就選了經營一段時間,有不少用戶下載的Runtastic,畢竟是跑健康的,不是對馬拉松比賽的名次有執著,所以我不要求有專屬課表按日操練,能把數據記清楚就行了。
就跟寫作的重點是開始寫,軟體用Google document、MS office Word、WordPod基本上隨人高興,現代App都很方便,也有超級多免費、付費的資源,功能符合自己的需求最重要。
沒現成工具?自製表格紀錄閱讀
靠寫作營生看似是無本生意,但沒有適時輸入就會變成消耗內捲,不大量閱讀無以為繼,近年時常遷徙的我,購書總是優先考慮電子書,但Readmoo、KOBO、Amazon各家平台閱讀器並沒有整合,有時我還會用電信公司的繳費回饋在my book上看書,紙本書數量雖已精減許多,但仍擺滿一整個書櫃,這樣要怎麼規劃閱讀、留存記憶呢?
既然各平台數據資料不能共通,就自製一份簡易的excel表格吧!表頭設定序號、書名、電子紙本形式、來源、平台、完讀日期、閱讀狀態和感想關鍵字,在2022年我會新增一欄「推薦與否」。
用Google Excel做表格非常給力,要做資料分析時,只要選取欄位,然後點選「資料」,再點選「資料欄統計資料」功能,系統就會自動運算。
例如2021年我翻開來閱讀的書共97本,實際讀完84本,因故中斷沒有讀完的有11本,讀幾個章節發現真的看不下去放棄的有2本,讀完並且覺得有收穫、值得推薦的有27本,好書率32%。
97本書中81本是電子書、16本紙本書,50本借閱、36本自購、11本有他人或出版社贈予,為什麼能借到這麼多書?感恩讚嘆便利的
台北市立圖書館電子書借閱系統,共讓我借了43本書,此外我的電子書閱讀大宗是Readmoo,共有25本,而它的家庭書櫃系統能讓書友們互相借閱。
閱讀時我會停下來做筆記、畫重點,就形同是「精讀」,共有40本,僅看過去的是「略讀」,共54本,另外3本還沒歸納在精讀或略讀中的書,都是因故在閱讀很前期中斷,但仍覺得該擇時讀完的書,所以沒有在表格上下定義。
改變自我=突破舒適圈
與減重、閱讀雷同,其它需要數據管理突破瓶頸的狀態也在2021年更加尖銳化,例如創作的經營、投資理財、搬家實體物品整理,這些就留待之後訴說了。
一開始嘗試量化管理時很不習慣,感覺很像走出舒適圈,會忍不住咕噥為什麼要搬石頭砸自己,質疑這樣做真的有用嗎?
這份心境勘可類比手槍女王袁非(涼圓)在Podcast訪談中講的,做八大時她努力讓自己看起來很正常,就已經打爆同業,算表現得好棒棒了;現在她成為藝能人,就要符合更高的標準,「出場要自帶Spotlight,什麼都可以,就是不要普通。」
如果普通等於無聊,那怎樣才算精采有趣?袁非說,遇到挑戰的當下都是煩惱憂慮愁更愁,光是努力無法突破,也需要時間--也就是忍耐和等待來消化,「等待到最後,反而說不清楚當初那個愁是怎樣的滋味。」
每一個階段的心情與體悟,都是很寶貴的:
🎧第五集/按摩小姐、幹部助理、作家的進化史
🎧第六集/上岸後的奇觀異景竟不輸海底世界?!
展望2022年,我會努力過好生活,推出更多精采有趣的創作,謝謝讀者、謝謝所有對我釋出善意、給我指教建議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