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啦。」是伴侶在壓力之下,最常出現的回應。
概要:一句「我不知道」對我們相處的影響,與回溯她的童年發現問題出在哪裡?
你身邊是否也有個「不知道小孩」呢?
需要做決定的時候,尤其是有時間壓力或被他人賦予期待時,伴侶通常會丟下一句「隨便」、「不知道」、「都可以」,然後將決定權轉交給我。老實說,有時候是完全與我無關的事。(例如:她是不是該傳訊息給朋友?)
我們的相處
從剛開始相處說起,這樣的她讓我感到安心。畢竟對方不強迫我配合,也很尊重我的意願,甚至覺得她的世界是以我為中心轉的。直到相處一年左右,才意識到她的「尊重」中也帶著附和,這種附和除了「好相處」這個形容之外,更接近一種「都好,你決定,我只要依你決定去做就好」的感覺。
等著你發號司令、等著做出你所需要的反應,這些都讓我有種說不上來的淤塞感,彷彿這段關係只與我自己有關。對方像是點餐機般,只要我在螢幕按下選擇跟下一步,就會送上準確的餐點。意識到不對勁的我,開始釐清是什麼卡頓在這種模式中?
哎!我們在相處耶!
我理想中的相處是日常互動與情感上的交流。我想要知道她的意願與真實的反饋,想要跟這個人的意志有所連通。她當時曾說過:「你想要的、你所開心的,就是我最想要的。」這?!怎麼有點浪漫。
為此經歷幾次卡頓感的我,很快就醒了。浪漫歸浪漫,但怎麼越聽越像點餐機設定好的流程文案?我試著問:「你都沒有比較想怎麼做嗎?」結果迴圈又回到相同的起點。
「沒有特別想什麼耶」、「都可以」、「你決定」、「我不知道啦」
再相處久一點時,我會詢問她無法下決定的原由。但每當聽到她說「我不知道」、「你決定就好」時,我腦中會浮現「又是我一個人的事!要我主導事情才有流動!」的感覺。雖然生活不全是如此,但就像沒帶雨具的下雨天一樣,發生時總會挑起過往不舒適的回憶。
「不知道」的淤塞感,後來陸續從她分享的童年記憶中,出現流動的徵兆。這種流動疏通了我對「不知道」的淤塞感,也說通了她自己對於「不知道」的來歷。
「不知道」的來歷
伴侶在家族中的話語權是很薄弱的。當她開口時,時常會出現一些挫折的狀況。例如:當她要回話時,家族成員的聲音會蓋過她,無法讓她將真實的想法表達完整;在做選擇時,還在猶豫就已經被做決定,並且被贈與「慢吞吞」的評語;話講到一半就被打斷或岔開,讓她感覺到「我說的話不重要」,久而久之也不再主動表達意見。
在那個時期,說句「我不知道」並交出決定權,似乎是最容易生存的模式。
近一年來,她重新貼近原生家庭的生活。在與家人保持幾年的距離後,重新相處的現在,她似乎看懂了「自己」為什麼會是現在這個樣貌。
Kelly Sikkema on Unsplash
小時候的挫折經驗,讓她放棄自主思考
當被問及想法時,時常因為猶豫與評估,遲遲無法下決定。此時大人會開始被催促、給予壓力,甚至也會說出「好啦,不然你選這個啦!」直接被決定答案。也有在急迫的氛圍下,不想被嫌麻煩或是慢吞吞,隨便給個答案的時候。
這些小小的阻斷,都讓她在需要鍛煉思考腦力時,主動或被動地放棄思考。在家庭一定標準的控管下,即便有天馬行空的想法與夢想,也會被過濾、篩選掉。
有自己的想法時,如果不符合思考期待,會被否定、被檢視或批評。除了思考方向被掌控外,也連帶被捻熄了自主思考的能力。
從另一個偏激的角度她笑說:「根本不需要你有獨立思考的能力。」
反正如果不符合「標準」,就只會被否定而已,記憶中沒有什麼做決定的機會與空間。
在明白這些緣由後
我釋懷不少。我們後來的相處如果出現「我不知道」,我會試著傳達不要害怕、我們不急、可以慢慢想。答案沒有對錯,只要是感受起來舒適的、自在的,就是很棒的選擇。期望漸漸地陪伴她找回做決定的勇氣與信心。
一個沒有心理諮商背景的普通人
陪伴憂鬱伴侶的小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