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

你真的不知道我要什麼嗎?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妳是真的不知道我要什麼嗎?」—太太,一如既往地溫柔,帶著好奇心且沒有責備地問道。

聽到她這樣問我,我感覺到自己的內心被觸動到了,因為我的眼淚瘋狂地奔流出來,甚至是某種程度的泣不成聲;而太太則是繼續安靜地陪在我的身邊,她沒有慌張、沒有覺得我是因為被她傷害了才會這樣⋯⋯。

「我真的不知道『妳』要什麼?」—過了好一會兒,在眼淚慢慢停了下來之後,我垂著無力的肩膀、沮喪地緩緩吐出這句話。

太太聽到我這樣的回應,不但沒有對號入座,更沒有生氣的情緒反應;反倒是基於對「我會繼續深入探究、找到真正讓我受傷的人事物,不會把情緒投射在她身上」的信任,繼續給出安靜的陪伴。

「我說的『妳』是我的母親。」—我低語補充道。

接著,太太簡短且平穩地說:「嗯⋯⋯我知道。」。然後,我順著她給出的這份理解,透過向內心深處、將時間軸往過去推移,下探到更多「童年裡,許多無法理解母親和父親的做法和想法」的經驗,以及因為經驗而累積的、從未被梳理的情緒。

「妳知道⋯⋯我會想要滿足妳吧?」—過了一會兒,我突如其來地向太太問道。

太太再次以「嗯⋯⋯我知道啊!」回應,並且發現我盤點的、理想中的房子需要具備的要素,其實已經包含了她和女兒們的需求。

「但是我的母親總是感到不滿!這不僅是對我,對我的父親也是。」—我回憶起母親對待父親的態度。

「嗯⋯⋯是喔!」—太太點了點頭。
「但我現在懂了!那個『不滿』並不是因為我,而是因為母親的杯子原本就是有洞的⋯⋯而我過去一直以為:是我不夠好!我無法滿足母親的期待、需求。」—我揚起頭,接下連日雨後的陽光。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4043 字、2 則留言,僅發佈於內在小孩轉大人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你的見面禮 Premium 閱讀權限 只剩下0 小時 0
「內在小孩轉大人」將書寫在生活中和內在小孩扯上邊的事,可能是我自己的事,發生在我和太座之間、或是與孩子之間;也可能是孩子的事,發生在和我們之間或與同儕之間。總之,包羅萬象因為「從生活中所發生的事,抽絲剝繭之後找到引發不舒服感受的源頭」的這檔事,真的太好玩了!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還沒放下!也是可以的。」我低聲對著母親的靈魂說道。 我將「想要『我和母親、我和父親,以及母親和父親可以重歸於好』但不可得」的失落拿回來,不再將這樣的期望放在母親身上,並且讓自己失去「要求母親放下」的資格⋯⋯這也讓彼此回到平等、對等的位置。
在儀式結束後的隔天,我的內心突然湧現一股對母親的感謝。 感謝她,在我完結了與她之間的課題之後,才離開。而不是在逃避課題/還在面對課題的過程中,離開;因為在過程中的我,應該會責怪自己不夠盡力,會有懊悔、執著⋯⋯。
請求協助,是人的自然。 但成長過程中的負面經驗,讓人對於「請幫忙」有了創傷性的情緒感受,於是會無法信任他人、無法不卑不亢地發出協助的訊號,甚至養成了「凡事自己來」的行事作風,無法健康地與他人合作。
我的答案是:是的!是需要努力的! 聊 這份努力,不是努力於讓對方愛上自己,而是努力於讓自己回到「愛」的狀態。我們都曾因著人際互動而受過傷,而那些沒有好好修復、療癒的傷,會讓我們在不經意的狀態下去傷害別人。
親密關係中的雙方會需要溝通的時候,通常都是在爭論「行為/行動/方法」的不同,很少人知道~真正需要核對的是「想法/心意」。所以當我在引導學員(們)沿著「行為—想法—自我認知」的路徑,更深一層地表述出自己的「想法/心意」時,很容易會發現~自己和對方其實根本不需要爭吵,因為彼此都是出於「愛」的。
三歲前,我曾經在中壢的大阿姨家、屏東的奶奶家各待過一段時間;三歲時,雖然是被母親帶回身邊,但就是要被送去上幼稚園小小班。那時的我,因為要去幼稚園,哭了整整一個禮拜,甚至讓母親一度萌生辭職、在家帶小孩的念頭。 可想而知,分離對當時的我來說,已經超過可以承受的範圍。
「還沒放下!也是可以的。」我低聲對著母親的靈魂說道。 我將「想要『我和母親、我和父親,以及母親和父親可以重歸於好』但不可得」的失落拿回來,不再將這樣的期望放在母親身上,並且讓自己失去「要求母親放下」的資格⋯⋯這也讓彼此回到平等、對等的位置。
在儀式結束後的隔天,我的內心突然湧現一股對母親的感謝。 感謝她,在我完結了與她之間的課題之後,才離開。而不是在逃避課題/還在面對課題的過程中,離開;因為在過程中的我,應該會責怪自己不夠盡力,會有懊悔、執著⋯⋯。
請求協助,是人的自然。 但成長過程中的負面經驗,讓人對於「請幫忙」有了創傷性的情緒感受,於是會無法信任他人、無法不卑不亢地發出協助的訊號,甚至養成了「凡事自己來」的行事作風,無法健康地與他人合作。
我的答案是:是的!是需要努力的! 聊 這份努力,不是努力於讓對方愛上自己,而是努力於讓自己回到「愛」的狀態。我們都曾因著人際互動而受過傷,而那些沒有好好修復、療癒的傷,會讓我們在不經意的狀態下去傷害別人。
親密關係中的雙方會需要溝通的時候,通常都是在爭論「行為/行動/方法」的不同,很少人知道~真正需要核對的是「想法/心意」。所以當我在引導學員(們)沿著「行為—想法—自我認知」的路徑,更深一層地表述出自己的「想法/心意」時,很容易會發現~自己和對方其實根本不需要爭吵,因為彼此都是出於「愛」的。
三歲前,我曾經在中壢的大阿姨家、屏東的奶奶家各待過一段時間;三歲時,雖然是被母親帶回身邊,但就是要被送去上幼稚園小小班。那時的我,因為要去幼稚園,哭了整整一個禮拜,甚至讓母親一度萌生辭職、在家帶小孩的念頭。 可想而知,分離對當時的我來說,已經超過可以承受的範圍。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西元二零二四年,八月八日,今天是父親節。 越長大越不喜歡過父親節和母親節,因為那種節日在我們家,已經變成資本主義的那種互相競爭比較炫耀的形式了。 我的父親,從我一出生就很喜歡拿我跟其他同齡的孩子比較。我的童年時,常常因為成績不好,或者沒有好好守規矩,就會被用掃把打、用皮帶抽、或者用手捏到烏青……
Thumbnail
有段時間,我需要常常提醒自己,她是我的母親,我是她的女兒,我不是她的拯救者,我也救不了她。
Thumbnail
父母的不易從來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而非你出世的過失。
她找到我 問我為什麼老是不肯好好溝通 把我的想法都告訴她 然後老是莫名奇妙搞消失 她說我是想要自己一個人嗎? 因為我們遠距離,所以溝通很重要 我不安說我怕她生氣 她說她的確不是溫柔派的 但我狀況如果不好可以說 她知道會調整,但不是直接消失 其實直接消失有時是不想吵架 有時是害怕
我們第一次約出來見面是去烘爐地看夜景,聊了很多這失去的11年彼此發生過的事,之後他接到媽媽打來的電話,他說媽媽跟爸爸吵架,爸爸把媽媽跟姊姊還有孫子趕出家門
我與媽媽越來越疏遠,我開始害怕她,在他面前我變得小心謹慎。 可儘管如此,我依然每天被毒打,每天我都害怕著他,而他卻以各種理由將我困在不到兩坪的房間凌虐我。「我到底做錯什麼?」我凝望著鏡子裡全身傷痕的自己,那淚痕已經乾在我的臉上,我每天每有一刻安的下心,吃的下飯。 在我哥、我姊還是國中的那陣子,每
Thumbnail
小時候因為媽媽而哭泣,總與責罵有關,20歲那一年哭泣,卻只是因為一句話。 「從現在開始,媽媽不管妳了。」 談論到媽媽,心情往往複雜的。 小時候對於媽媽總有說不清、道不明的情結。 看不慣媽媽在家庭裡受委屈,但是又習慣了她百般將就 ; 不喜歡媽
Thumbnail
張敏言!我叫妳幾次了!!是不會回答嗎?! 我坐在公園椅子上,看著嘶吼的媽媽,正在拿下女兒的耳機,然後說著:我講幾遍了⋯⋯我叫妳名字一次就要回答我,每次都要喊那麼多次也不理人!我剛下班也很累耶!不是只有妳上課累,好嗎?!可不可以體諒一下我,我還要工作還要買菜還要接妳放學⋯⋯ 也許公園旁的停車場這條路,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在成長過程中所經歷的性別身分不認同的心理創傷,以及自我療癒的過程。作者分享了在家庭中被母親忽視,以及傷害自我價值的經歷,並強調了療癒與自我接納的重要性,鼓勵讀者面對並接納自己的內在小孩。
Thumbnail
西元二零二四年,八月八日,今天是父親節。 越長大越不喜歡過父親節和母親節,因為那種節日在我們家,已經變成資本主義的那種互相競爭比較炫耀的形式了。 我的父親,從我一出生就很喜歡拿我跟其他同齡的孩子比較。我的童年時,常常因為成績不好,或者沒有好好守規矩,就會被用掃把打、用皮帶抽、或者用手捏到烏青……
Thumbnail
有段時間,我需要常常提醒自己,她是我的母親,我是她的女兒,我不是她的拯救者,我也救不了她。
Thumbnail
父母的不易從來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而非你出世的過失。
她找到我 問我為什麼老是不肯好好溝通 把我的想法都告訴她 然後老是莫名奇妙搞消失 她說我是想要自己一個人嗎? 因為我們遠距離,所以溝通很重要 我不安說我怕她生氣 她說她的確不是溫柔派的 但我狀況如果不好可以說 她知道會調整,但不是直接消失 其實直接消失有時是不想吵架 有時是害怕
我們第一次約出來見面是去烘爐地看夜景,聊了很多這失去的11年彼此發生過的事,之後他接到媽媽打來的電話,他說媽媽跟爸爸吵架,爸爸把媽媽跟姊姊還有孫子趕出家門
我與媽媽越來越疏遠,我開始害怕她,在他面前我變得小心謹慎。 可儘管如此,我依然每天被毒打,每天我都害怕著他,而他卻以各種理由將我困在不到兩坪的房間凌虐我。「我到底做錯什麼?」我凝望著鏡子裡全身傷痕的自己,那淚痕已經乾在我的臉上,我每天每有一刻安的下心,吃的下飯。 在我哥、我姊還是國中的那陣子,每
Thumbnail
小時候因為媽媽而哭泣,總與責罵有關,20歲那一年哭泣,卻只是因為一句話。 「從現在開始,媽媽不管妳了。」 談論到媽媽,心情往往複雜的。 小時候對於媽媽總有說不清、道不明的情結。 看不慣媽媽在家庭裡受委屈,但是又習慣了她百般將就 ; 不喜歡媽
Thumbnail
張敏言!我叫妳幾次了!!是不會回答嗎?! 我坐在公園椅子上,看著嘶吼的媽媽,正在拿下女兒的耳機,然後說著:我講幾遍了⋯⋯我叫妳名字一次就要回答我,每次都要喊那麼多次也不理人!我剛下班也很累耶!不是只有妳上課累,好嗎?!可不可以體諒一下我,我還要工作還要買菜還要接妳放學⋯⋯ 也許公園旁的停車場這條路,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在成長過程中所經歷的性別身分不認同的心理創傷,以及自我療癒的過程。作者分享了在家庭中被母親忽視,以及傷害自我價值的經歷,並強調了療癒與自我接納的重要性,鼓勵讀者面對並接納自己的內在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