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注比時間更重要➤《深度工作力》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你不需要從事精緻的工作。你需要的,是以精緻的方法做你的工作。」—p.127

在閱讀這本書後,讓我想到學生時代時有一種同學,他們總是花大把的時間看書,卻達不到與時間對等的成績。
雖然讀書方法占一部分原因,但我想如同本書的主旨,專注的程度遠遠勝過於你花的時間。也許我們常常花了大把時間,可工作中卻時常分心,導致成效也被稀釋了。
以下我將會分享:什麼是深度工作?幫助深度工作的5種方法,以及我的實作。

深度工作v.s.淺薄工作

深度工作意指不論時間長短,在這段期間進入高度專注且高品質的工作模式。(深度工作也不侷限於工作,泛指任何自己想從事的事物)
淺薄工作則是相反,或許花費時間長,但因為都在做不重要的小事、注意力不集中,導致工作成果不理想。
深度工作的不可取代性高,做再多的淺薄工作,成果都是沒辦法超越深度工作的,因為淺薄工作非常容易被模仿及取代。
書中有貼切的舉例:收發了一萬封email,仍遠不及寫出一篇學術論文。
淺薄工作仍然有其必要,但大多數人卻忽略了深度工作的重要,畢竟一個人的專注力是有限的,如何分配是我們該學習的議題。

幫助深度工作的5種方法

①建立有條理的生活模式
建立有規劃的作息與習慣,會比起自發性的工作更容易執行。
幾點開始工作?在哪個位置工作?工作多久?養成這樣的生理時鐘,工作像是喝水吃飯一樣自然的事情,也減少磨耗自己的意志力,時間一到身體就會習慣主動工作。
②設定主要目標
進入深度工作前,確立自己的工作目標很重要。
例如我的目標是寫出一篇文章,那在工作的這一小時內,我能做的事就只有專心寫文章,而不能分心去回郵件。
野心太大,會以致什麼都只能做一點點、無法完成自己的預期。
簡單來說,深度工作就是指做現在最重要的工作!
③注意力恢復理論➤排除有可能會導致分心的任何可能
注意力是有限的,若是沒有好好儲備,會很容易在不必要的地方消耗殆盡。
書中舉了心理學家榮格的例子,在他研究期間,就只會待在人跡罕至的小木屋中,以便他能夠全心全意投注在研究工作上。
在現代要找個山中小木屋工作確實很難做到,但最簡單的,我們能將手機網路關閉。以免每一次工作途中,只要有訊息進來一次,注意力就會被消磨一點。
④安排分心的時間
作者提到:就連非常自律的人,也很難保持深度工作超過四小時。
建立工作與休息的界線,適當的分心也是讓專注力恢復的方式。
以前我總是擔心工作做不完,即便在放鬆追劇,還是一邊在回覆工作訊息。
但這樣的結果是:我沒有完全放鬆,也沒把工作做好。
該工作就高度專注,該休息正也需要認真休息。
⑤拒絕「任何好處心態」
有時我們會因為貪圖小小的方便,而忽略其帶來的壞處。
反而言之,一些小小的不便,也許才能推動我們達成更好的成果。
像是我待在家工作,經常會因為覺得哪裡需要打掃而分心。
後來我乾脆帶著書籍與電腦到附近咖啡廳,因為看不到,於是唯一的專注力便能好好擺在我想執行的任務。
也許外出工作不如在家方便與舒適,但卻能有效讓我專注。

這本書對我的影響

❶我開始使用番茄工作法
設立25分鐘這段期間只能專心於工作,而不是漫無目的不曉得要專注多久(沒有目標很容易讓自己注意力發散、浪費時間)
番茄鐘也會讓人很有成就感,我剛剛完成了高品質的工作25分鐘!
也讓人忍不住想收集更多25分鐘。
❷不再覺得自己很沒效率
設立深度工作目標後,在有限的專注力內就只能執行這件最重要的事。
不再有自己什麼都做不完的挫敗感,至少最重要的事我已經做完了!
其他沒有完成的細項,也都不是當務之急。
❸壓力降解
以前老是覺得什麼事都做不完,所以在休息時也會也負罪感,但現在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方法,終於能夠坦蕩蕩的好好休息。
工作不是人生的全部,我希望大家也能一起練習專注、有效的利用時間。
專注能夠幫我們達到最棒的效益,才能讓我們都有更多的時間細細品味生活:)

我是Louna,好的原創文章需要你的支持!
喜歡我的文章,記得訂閱按愛心留言
想看更多關於簡單生活、閱讀、自我成長、憂鬱症、手寫字,或者是你想找一個樹洞聊聊天,歡迎來到我的IG@Na個樹洞
若你想寫信給我,也非常歡迎!
lounalee1997@gmail.com
喜歡看書,什麼書都看。再平庸的人愛看書都會變得閃閃發光(自己講) 最喜歡哲學、人文、文學、行銷等主題。想分享好書給大家,也為自己的閱讀留下紀錄。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雖然我們的意識層面害怕的是不被人愛,但我們真正的恐懼是去愛。」 —p.192 這無疑是我近期最愛的一本書!而且會一讀再讀! 為什麼我們總踏入不成熟的愛? 回到所有心理學的大哉問:自我覺察。 覺察自己的內心後,我們才能懂得愛,因此愛,是一門需要研修的藝術。 我喜歡的書中金句
「如果你真心想了解一件事,那就試著去改變它。」 ——勒溫|行為學家 就算在同一個家庭成長,卻不會有人擁有100%相同的價值觀。 我們總是很想別人支持自己的想法、想改變別人,然而用錯方式卻一不小心就可能引發爭吵,適得其反。 阻礙改變的5個原因 ❶抗拒心理 人在被逼、被限制時反而會刻意反抗。
「人生不是茄子、小黃瓜或一夜干,不是醃漬、風乾一晚就有所成就。」—p.57 別把成就當作自己的生存價值 「將工作當成安全感來源,一旦失敗就覺得一無所有。」—p.54 我確實獲得不錯的成績,但我從未感到滿足,自卑像是一股黑洞,我深溺其中無法自救,永遠覺得自己不夠好,拼命工作不敢休息。
看完這本書我真的倒抽一口氣,因為心境太真實。 通常我們把忌妒、自卑、比較的心態藏在內心最深處,認為這些是不堪的,就連對親密的人也羞於開口承認這些情緒,而作者卻完全把這些攤在書中,分享給大家。 以下分享閱讀後我延伸出的兩個體悟+兩句我喜歡的金句。 我是Louna,好的原創文章需要您的支持!
觀察我的閱讀習慣就能略知其實我鮮少看兩性書籍,最主要的原因是我認為大多都是沒有根據的經驗談,總是過目即忘,很難讓讀者有帶入感,進而覺察自己。 本書是由鄧惠文醫師撰寫,當然裡面有我最喜歡的心理學,對我而言收益良多,最大的原因是利用心理學剖析人的內心,而這樣的心理造成哪些行為。
黃恐龍勸藍恐龍:「你想太多了!」 藍恐龍答:「你又不知道怎樣才是想得剛剛好,要是我想得太少怎麼辦?」
「雖然我們的意識層面害怕的是不被人愛,但我們真正的恐懼是去愛。」 —p.192 這無疑是我近期最愛的一本書!而且會一讀再讀! 為什麼我們總踏入不成熟的愛? 回到所有心理學的大哉問:自我覺察。 覺察自己的內心後,我們才能懂得愛,因此愛,是一門需要研修的藝術。 我喜歡的書中金句
「如果你真心想了解一件事,那就試著去改變它。」 ——勒溫|行為學家 就算在同一個家庭成長,卻不會有人擁有100%相同的價值觀。 我們總是很想別人支持自己的想法、想改變別人,然而用錯方式卻一不小心就可能引發爭吵,適得其反。 阻礙改變的5個原因 ❶抗拒心理 人在被逼、被限制時反而會刻意反抗。
「人生不是茄子、小黃瓜或一夜干,不是醃漬、風乾一晚就有所成就。」—p.57 別把成就當作自己的生存價值 「將工作當成安全感來源,一旦失敗就覺得一無所有。」—p.54 我確實獲得不錯的成績,但我從未感到滿足,自卑像是一股黑洞,我深溺其中無法自救,永遠覺得自己不夠好,拼命工作不敢休息。
看完這本書我真的倒抽一口氣,因為心境太真實。 通常我們把忌妒、自卑、比較的心態藏在內心最深處,認為這些是不堪的,就連對親密的人也羞於開口承認這些情緒,而作者卻完全把這些攤在書中,分享給大家。 以下分享閱讀後我延伸出的兩個體悟+兩句我喜歡的金句。 我是Louna,好的原創文章需要您的支持!
觀察我的閱讀習慣就能略知其實我鮮少看兩性書籍,最主要的原因是我認為大多都是沒有根據的經驗談,總是過目即忘,很難讓讀者有帶入感,進而覺察自己。 本書是由鄧惠文醫師撰寫,當然裡面有我最喜歡的心理學,對我而言收益良多,最大的原因是利用心理學剖析人的內心,而這樣的心理造成哪些行為。
黃恐龍勸藍恐龍:「你想太多了!」 藍恐龍答:「你又不知道怎樣才是想得剛剛好,要是我想得太少怎麼辦?」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推陳出新的科技產品與社交媒體大量攫取我們的專注力,本書除了強調專注力的重要,也提供一些技巧和策略,重拾深度工作的能力,達到更高的生活滿足感。我個人實際執行後,也覺得對於想完成困難的工作或目標,提升專注和工作效率無疑是必要學習的技巧。
Thumbnail
知識工作者居然有高達六成的時間,花在數位訊息、網路搜尋等「淺薄工作」,光是閱讀、回覆電子郵件就飽了。 於是導致我們分心,重要的事情都做不完。也因此我們需要「深度工作」思考、專注在某件事情上,花最少的時間精力完成最重要的事,書中就教五招讓人進入深度工作的狀態。
Thumbnail
在資訊過載的時代,專注力已成為稀缺資源。無論是工作還是學習,我們常被社交媒體、email和其他瑣事打斷,難以專心。卡爾‧紐波特在本書探討了專注力的價值,並提出了一系列實用策略,幫助我們在現代生活中重拾深度工作能力。本文介紹如何通過規劃與自律,讓自己在這個充滿分心的世界,能夠高效而有意義地投入工作。
Thumbnail
以下文章包含: (1)為什麼我們總是分心? (2)如何建立深度工作力的能力? (3)透過「生產力冥想」的練習找回專注力!
Thumbnail
在現今少子化的時代,提升學習效率至關重要。卡爾·紐波特的書《DEEP WORK深度工作力》提供了有效的時間管理和學習策略,能夠幫助我們在競爭激烈的社會中脫穎而出。書中介紹的學習方法和策略,不僅適用於大學生,也可應用在日常生活中,幫助我們擁有良好的學習力,增進生活效率。
Thumbnail
在這個淺薄時代,人們紛紛擁抱分心,每天將時間花在電子郵件、社群媒體上,失去了深度工作的能力,而這也讓一種極有價值的技術變得越來越稀有,那就是—DEEP WORK深度工作力!本書介紹了深度工作的重要性以及相應的策略,並提供了讓讀者可以實際實踐的部份。
1.為什麼需要深度工作力? 2.但是,深度工作力真實存在嗎? 3.如果深度工作力這麼重要,那為什麼有些人沒做到,還是可以很優秀? 4.深度工作力的敵人
Thumbnail
只要提高專注力,就能從忙碌中解脫,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如果待辦事項太多而恐慌,就用GTD消除法
Thumbnail
本書討論了深度工作與淺薄工作的區分,以及如何減少淺薄工作的時間比例,提高深度工作效率所需的紀律,以及其他時間區段的安排建議。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推陳出新的科技產品與社交媒體大量攫取我們的專注力,本書除了強調專注力的重要,也提供一些技巧和策略,重拾深度工作的能力,達到更高的生活滿足感。我個人實際執行後,也覺得對於想完成困難的工作或目標,提升專注和工作效率無疑是必要學習的技巧。
Thumbnail
知識工作者居然有高達六成的時間,花在數位訊息、網路搜尋等「淺薄工作」,光是閱讀、回覆電子郵件就飽了。 於是導致我們分心,重要的事情都做不完。也因此我們需要「深度工作」思考、專注在某件事情上,花最少的時間精力完成最重要的事,書中就教五招讓人進入深度工作的狀態。
Thumbnail
在資訊過載的時代,專注力已成為稀缺資源。無論是工作還是學習,我們常被社交媒體、email和其他瑣事打斷,難以專心。卡爾‧紐波特在本書探討了專注力的價值,並提出了一系列實用策略,幫助我們在現代生活中重拾深度工作能力。本文介紹如何通過規劃與自律,讓自己在這個充滿分心的世界,能夠高效而有意義地投入工作。
Thumbnail
以下文章包含: (1)為什麼我們總是分心? (2)如何建立深度工作力的能力? (3)透過「生產力冥想」的練習找回專注力!
Thumbnail
在現今少子化的時代,提升學習效率至關重要。卡爾·紐波特的書《DEEP WORK深度工作力》提供了有效的時間管理和學習策略,能夠幫助我們在競爭激烈的社會中脫穎而出。書中介紹的學習方法和策略,不僅適用於大學生,也可應用在日常生活中,幫助我們擁有良好的學習力,增進生活效率。
Thumbnail
在這個淺薄時代,人們紛紛擁抱分心,每天將時間花在電子郵件、社群媒體上,失去了深度工作的能力,而這也讓一種極有價值的技術變得越來越稀有,那就是—DEEP WORK深度工作力!本書介紹了深度工作的重要性以及相應的策略,並提供了讓讀者可以實際實踐的部份。
1.為什麼需要深度工作力? 2.但是,深度工作力真實存在嗎? 3.如果深度工作力這麼重要,那為什麼有些人沒做到,還是可以很優秀? 4.深度工作力的敵人
Thumbnail
只要提高專注力,就能從忙碌中解脫,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如果待辦事項太多而恐慌,就用GTD消除法
Thumbnail
本書討論了深度工作與淺薄工作的區分,以及如何減少淺薄工作的時間比例,提高深度工作效率所需的紀律,以及其他時間區段的安排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