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05|閱讀時間 ‧ 約 2 分鐘

路上看到的資訊落差案例

前兩天中餐時段,我拿著雨傘走往菜市場,看見一個老人在遮雨棚下面穿雨衣。
(這是下雨時很常見的現象,所以這時我沒什麼想法。)
他穿雨衣的地方正好在一道門前面,這時突然門打開,裡面有個人探頭出來,口氣很兇的要他不要擋在門口影響做生意。
(我想說你幹麻那麼兇,他在店內透過玻璃門應該可以清楚看到人家只是穿雨衣,機車就在旁邊而已,馬上就會離開啊!)
結果老人非常生氣的回答,他只是穿個雨衣而已,馬上就走,幹麻那麼兇,還罵髒話。
(雖然挨罵很冤枉,但擋住人家門口是事實,何必火氣那麼大?不要那麼容易被別人牽著鼻子走好不好?)
這時我人已經經過他們,所以接下來內容是從背後聽到的,反正兩邊都很大聲。
再來是店內的人繼續罵,老人也繼續回嘴,不過我多少是比較站在老人這邊的,畢竟這種匆忙停下來穿雨衣的事情我自己也常做,絕對不是故意干擾人家做生意,但擋在人家門口是事實,多少也是會不好意思就是了,但作人不要那麼不互相好不好?
不過後來聽到的內容讓前面的訊息意義完全不同,原來這老人已經把機車停人家門口停一大早了,然後老人回答他只是去買菜而已,但他菜可是載了滿車,顯然買上好一陣子。
原來是一直停在人家門口啊,那難怪人家會生氣……
之後那老人沒戴安全帽從我旁邊騎過去,雙方繼續在罵……
雖然前後不超過一分鐘,接連聽到的資訊卻讓故事內容多次翻轉,所以接受訊息真的要注意啊!
不過也不是說多聽就一定是對的,畢竟刻意製造假訊息的人也不少,台灣假新聞真的超多……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有些文章沒有擺進專題,但到處散亂也不好,所以弄個非專題,基本上這裡就是亂寫亂紀錄的地方,也是最任性的地方。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