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2/03/28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印光祖師文鈔要義 21

家庭教育・敦倫積德 (五) 大修和尚 慈沁工作小組共成

◎世亂極矣,人亟ㄐㄧˊ〔急切〕望治。治之之道,本至近而至易。而世之聰明者,每欲立異,以冀凌ㄌㄧㄥˊ架ㄐㄧㄚˋ〔超越〕古人而上之。
故於近者易者,忽而不取,而欲以遠者難者為事,以顯我之本領。卒致徒成騷擾,適得其反,國亂民困,無可救藥,可不哀哉?可不畏哉?
不知聖人本天理民ㄇㄧㄣˊ彝ㄧˊ〔民情。人民的常性,人心所持守的常道〕以立法,令人各各敦本重倫,躬行孝弟,故曰:「堯舜之道,孝弟而已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治天下可運之掌上。
果能各存忠恕之心,同深胞與之情,則禮讓興行,勝殘去殺〔自可感化凶殘的人去惡行善,則可不用刑殺〕,民俗淳善,天下太平矣。聖人又慮人或有鑑慮不及,故復以因果報應之事理為訓。
故《書》曰:「惠迪吉〔順正道而行者吉〕,從逆凶〔順從逆惡者凶〕,唯影響〔善惡感應之理,如影之隨形,響之應聲一樣〕。」又曰:「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孔子之贊《周易》也,最初即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箕ㄐㄧ子ㄗ˙〔殷商遺臣,周武王之後,特訪求治國方略,名為《洪範九疇》,即九條治國大法,乃帝王為政之寶,得之則昌,失之則亡。〕之陳洪範也,末後方曰,嚮ㄒㄧㄤˋ〔勸〕用以也五福〔以五福來勸善。五福:壽、富、康寧、修好德、考終命等五種福氣。一說五福指壽、富、貴、安樂、子孫眾多。〕,威ㄨㄟ〔刑罰〕用六極〔以六極的刑罰來止惡。六極:凶短折、疾、憂、貧、惡、弱〕。後儒不知三世因果,以五福、六極一歸於王政〔所致〕。不但誣王政為虐,且於福極之名字,固難訓釋得一無齟ㄐㄩˇ齬ㄩˇ〔喻彼此意見不合,互相抵觸〕也。
今且以因果之顯明者言之,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言ㄧㄢˊ悖ㄅㄟˋ〔言語不正〕而出者亦悖而入,貨悖〔以不正當手段得來的財物〕而入者亦悖而出。殺人之父者,人亦殺其父。殺人之兄者,人亦殺其兄。凡施之於外者,固莫不如是也。
至其自修之因果,則曰:「惟聖罔念〔失正念〕作狂〔凡夫〕,惟狂克念〔克除邪念〕作聖」,聖狂只在罔念克念而得。
所謂茍志於仁矣,無惡也。能志於仁,則〔如孔子〕見先哲於羹牆,慎獨知於衾ㄑㄧㄣ影ㄧㄥˇ〔喻在暗中也不做虧心事,為人光明磊落,獨處時亦問心無愧〕。不志於仁,則人欲日肆〔放縱〕,天理日泯〔滅、沒〕,便與禽獸幾希〔相差不多〕矣。
孟子所謂:「西子蒙不潔,則人皆掩鼻而過之。」西子極美,若滿面塗屎,則人將惡其臭穢,不但不肯目睹,且將掩鼻而過之也。雖有惡人〔惡,謂貌醜。惡人,即貌醜之人〕,齋戒沐浴,則可以事上帝,此皆因果報應之理事也。
夫聖人〔世間聖人〕教人,先與其直陳所當行之法,復示以或遵或違之利害得失,二者相輔而行,不可偏廢者也。聖人欲人各修其德,各盡其分,唯恐或有所忽,故以因果報應之理事敦督〔敦促督導〕之,期其恪遵而無或有違也。然所言「因果」,只說其本身與及子孫而已。以不言生之以前,死之以後之事,故於本人過去未來之若因若果,皆不提及。
箕子殷商遺臣,周武王之後,特訪求治國方略,名為《洪範九疇》即九條治國大法,乃帝王為政之寶,得之則昌,失之則亡。〕以五福、六極之義,遂開闡過去之因,而為現在之果。
故知聖人以非平常人所易知,故不說,非不知有三世因果也。自佛教東來,大明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之理,三世因果,六道輪迴之事,人民之冥受其益者,何可勝數?試舉一二,當可悉知。
之初,文王澤及枯骨,不三四百年,殺人殉ㄒㄩㄣˋ葬ㄗㄤˋ〔陪葬〕之風.徧於天下。天子、諸侯、大夫、士,均可隨其力殺人以殉,而其強有力者,悉各以多為榮。穆公,為之賢君,尚殺一百七十七人。而子車氏三子,皆之賢臣,尚不以為國為民而免。而各國尚有以數百數千為殉者。自佛教闡明三世因果之事理,而此風方得永息。否則,人之得壽終而死者,蓋亦鮮矣。此之利益,若不深思,誰其知之?
宋儒竊取《佛經》心性奧義,以宏闡儒道。深恐後人學,以致儒教門庭冷落,逐以得於人者,反謂人不我若〔佛教不如我儒教之殊勝〕。乃曲為闢ㄆㄧˋ駁ㄅㄛˊ〔批評排斥〕,謂以因果輪迴,為騙愚夫愚婦奉教之據。且人死之後,形既朽滅,神亦飄散,縱有地獄苦具,將何所施?
若如彼說,則人之生也,無所從來,人之死也,無所從去,堯桀同歸於盡,善惡一死皆空。由是而善無以勸,惡無以懲。徒以盡義盡分,誠意正心為教。而復〔而不知反過來〕破斥其〔彼教〕敦督人不得不盡義盡分,誠意正心之權。其計之謬ㄇㄧㄡˋ〔荒唐、錯誤〕,可勝言哉?
由是儒者皆不敢言因果,亦不敢教人努力為善,以彼常以有所為而為善,即是惡。即是自私自利為訓故也。夫無所為而為善,實為為善之極則,乃聖人分上事,何可以此教普通人?若〔以此無所為之善〕教普通人,則是阻人為善,導人為不善矣。然聖人雖能無所為而為善,聖人亦嘗有所為,非完全無所為也。
蘧ㄑㄩˊ伯玉行年二十,而知十九年之非;至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欲寡其過而未能,是〔知其〕平生〔修為皆〕有所為也。曾子平日以三事自省,及至臨終,方曰:「《詩》云:『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而今而後,吾知免夫,是始終有所為也。
顏淵問仁,夫子告以克己復禮。及問其目,則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兩答皆有所為,非無所為也。孔子於羹,見於牆,見周公於夢。年已七十,尚欲天假數年,以期學《易》〔易經之理〕而免大過,皆深有所為也。宋儒唱高調,欲以自鳴其高,而不知適與聖人循循善誘之道相反。其自誤誤人以及天下後世也,大矣。
自宋儒破斥因果輪迴後,凡讀書者,皆不以《五經》〔儒家之《易》、《書》、《詩》、《禮》、《春秋》五種經書〕中所說為定論,而以宋儒所說為圭ㄍㄨㄟ臬ㄋㄧㄝˋ〔標準〕。縱有知者,亦恐遭違悖先儒之議。并或有所豎立〔於儒教有所建樹〕,可入文廟〔孔廟〕,〔但〕由其涉於佛學,遂成絕望,故不敢一啟於齒也。而深明佛理,取以為法之陽明王陽明先生〕,尚帶闢ㄆㄧˋ駁ㄅㄛˊ〔批評排斥佛教〕之言論,蓋欲留後來入文廟之地步耳。以故〔由宋儒不當之舉動〕數百年來,勸善懲惡之大權旣廢,縱有勸懲,皆屬枝末,不得根本,為益殊少。
〔又加上〕又加上近因歐風東漸,一班好新好異者,凡彼〔歐美〕所行者,無不仿而效之而變本加厲,更甚數倍。至彼〔歐美〕之為國為公,則置ㄓˋ若ㄖㄨㄛˋ罔ㄨㄤˇ聞ㄨㄣˊ〔雖有耳聞,卻好像沒有聽到一樣,不加理會〕。故致提倡廢經廢倫,廢孝免恥等,不忍見聞之章程,舉國成狂,莫可名狀。使一切人,皆知有三世因果,六道輪迴之事理,縱脅以必死之威,使其行如上各事,則寧可就死,不敢作此大惡也。
是知今日之滅儒教,滅倫理,以期實行獸化者,其禍根皆從宋儒破斥因果之學說所伏也。甚矣,學說之誤人也,雖洪水猛獸,其禍亦無此之酷烈也。
昔有問於予曰:「世亂已極,將何以治。」予曰:「汝若能知亂之因由,則知治之法則〔方法規則〕矣。」周安士曰:「人人知因果,大治之道也,人人不知因果,大亂之道也。」由儒者忌言因果,致世道人心日漸澆ㄐㄧㄠ漓ㄌㄧˊ〔淡薄〕,馴ㄒㄩㄣˋ至ㄓˋ〔由漸而至〕於今,竟敢以廢經廢倫等為提倡。
使真知因果,不但此種話不敢出之於口,亦不肯入之於耳,以其為梟ㄒㄧㄠ獍ㄐㄧㄥˋ〔如凶狠鳥獸。喻不孝或凶狠忘恩的人〕之惡音,非具人心者所宜聞,聞則令人痛心疾首,莫之能已也。
今欲返亂為治,若不極力提倡家庭教育,則無從下手。而家庭教育,最初當以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為本。又須常談三世因果,六道輪迴之事理,則家庭所出之人才,皆為賢善矣。
旣家家有賢善之人才出,即有少數不賢善者,亦當受其熏陶,與之俱化。故曰:「天下不治,匹夫有責」,此因地而倒,因地而起,由治而亂,由亂而治之定論也。不依此而欲治,何可得乎?此有心世道人心者,所共憂也。
潘對鳧ㄈㄨˊ居士,有見於此,於上年請許止淨居士,輯《佛學救劫編》。三歸、五戒、十善,為改過遷善,返迷歸悟,淨身、口、意三業,修戒、定、慧、三學,以期去原無之妄業,復本有之真心。
又復令其信願念佛,求生西方,永離五濁惡世,常享四德〔涅槃四德:常樂我淨〕法樂。而復以普賢菩薩廣大願王為依歸,庶可承彌陀之慈力,與自己之願輪,於十方界,隨類現身,種種方便,度脫眾生,普令含識,同成佛道,虛空有盡,我願無窮,此救劫之極功也。
語云:「救人必須救得徹。如是之救,可謂徹之極矣。」然而於未知佛法真理人前,最初不得不以淺近之因果事迹,啟其信心。切勿以其淺近,即不欲觀而置之,則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上成佛道,下化眾生,成始成終之妙道,當自得之矣。普願同人,各共勉ㄇㄧㄢˇ旃ㄓㄢ〔盡力去做〕。
〈續編下冊 佛學救劫編序〉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