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單飛不焦慮】要自由!要獨立!怎麼讓家裡的青少年不用革命?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我希望你讀升學高中、接著去念大學,這樣以後的選擇能夠更多元。」媽媽說。
「我想選擇職業學校,因為這對以後的工作有更直接的幫助。」兒子則說出了不同的想法。
兩人的溝通僵持不下,媽媽想起,以前總是教兒子要好好聽別人說話,因為兒子患有先天性聽力損失,更需要練習才能專注地聽;那麼自己也應該好好聽兒子的想法,因此母子二人約定,兒子去參加會考,若考上了就去讀。「他本來就能夠申請上還不錯的升學高中,但他卻努力準備會考,還考上了,他用行動說服我,他是真的想做這件事。」媽媽發現,該放手讓孩子做想做的事了。
故事中的孩子,對於未來的規劃不同於家長的期望,在我們身邊常常可以聽到類似的例子,諸如因為升學、科系、就業等等的選擇,演變成親子衝突的開端,尤其當孩子是特殊兒,從小父母需花費更多心力陪伴、也有更多的擔憂,本能地想保護孩子不受傷害,一時間要放手實在不容易。當孩子進入青少年階段,開始學習獨立、面對挑戰,不管是家長或孩子都面臨著變化及壓力,家長可以參考以下建議,養成良好親子關係,一步步放手讓孩子自信成長。
圖片來源/Pexels

多花時間傾聽孩子的大小事

親子間沒有適切互動與溝通,易使親子關係漸趨緊張、疏離(謝堉梅,2013)。因此,即使忙碌也需留時間與孩子溝通,留意其情緒變化,給予情感支持。當孩子遇到挫折時,允許孩子有發洩情緒的空間,並耐心傾聽事發經過和孩子的感受,再討論如何解決問題。
若孩子當下不想聊,此時僅需傳達願意傾聽的訊息,盡可能不說教或過於緊張,給孩子冷靜的時間與空間,再與孩子溝通。當孩子感受到愛與歸屬感後,他們才會願意與家長分享情緒感受,需要協助時才會主動向家長尋求幫助,讓其情緒及問題獲得抒解,以避免日漸累積成龐大且沉重的壓力。

不讓期待變成壓力,讓孩子多元發展

現代社會競爭愈加激烈,家長希望孩子有傑出表現,或代替家長實現未完成的夢想,因而擔憂孩子輸在起跑點,為滿足家長的需求,才藝班、補習班如雨後春筍般林立,孩子除了要完成學校的課業,尚需負荷額外功課,反而造成壓力與負擔。家長在安排才藝班與課輔班之前,可先與孩子討論,避免因家長過高的期望而忽略孩子的興趣及能力。

以鼓勵取代責備,用正向語言肯定孩子

自尊是綜合自己與重要他人的看法與評價所形成,自尊越高的孩子其壓力因應方式較多元,越能面對生活壓力(吳明隆,2006)。家長對孩子的評價會影響孩子如何看待自己,無論是面對孩子的成功或失敗,都應給予關心及支持,練習使用正向的語言肯定孩子,例如當孩子表現不理想時,先肯定孩子的努力,再與孩子一同找出問題,平時也可多注意及強調其優點,以培養孩子的自信心。

開放的管教方式,給孩子自主空間

此階段的孩子自主性強,大人的催促、干預及提醒常使孩子感到煩躁。家長必須接受孩子需有自己的空間,偷聽孩子講電話、偷看日記、臉書、追問太多問題、為孩子安排好一切等,都會使孩子感到不被信任。試著放下過度擔憂,尊重孩子的想法,陪伴孩子嘗試各種可能性,並給予鼓勵,讓孩子在面對問題時更有勇氣與自信面對。
【本文截錄自No.29雅文聽語期刊專欄 〈吾家兒女初長成 陪伴孩子成長為自信健康的青少年〉】
聽損兒到雅文基金會學說話,是聽見世界的開始,而且他們不僅聽見世界,也努力開口為自己發聲,自信展現獨特的天賦才華。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一年多前,聽損兒小穎、盈妤、勝宇踏入了雅文開始學習聽與說的早療訓練,同時,也走進了我們紀錄的鏡頭中,開啟這趟名為「找到聲音,找回自己」的長期旅程。
「為什麼我有聽損,別人沒有?」當孩子有一天拋出這樣的疑問,該如何面對、又該給出什麼樣的答案,每個聽損兒家長多多少少都在心中模擬過,這大概會是人生中最難回答的問題之一,對楷傑媽來說,這個模擬情境仍深藏在心裡。 (全文刊登於NO.40雅文聽語期刊)
「吼唷~我還可以再講一次,講得更清楚更好啦!」稚嫩又帶點老成的對話,從雅文基金會的會史館傳出來,低身從玻璃窗往內瞧,是推廣大使祐丞正觀看自己拍攝的成果,不斷要求自己要表現得更好。祐丞正在拍攝的,就是〈雅文簡介片 聽損兒版〉。
雅文基金會推出貼圖「用心聽好好說 之 好家在有你」,是由聽損兒家長楷傑媽手繪創作!創造一個家需要用愛調製,加一點幽默、加一點歡樂,再撒上「用心聽,好好說」調味料,就像陪伴聽損兒學習聽與說的歷程一樣。貼圖收入全數作為聽損兒療育經費。
歡快的歌聲從錄音室的門縫傳出,雅文小歌手正在錄製《幸福的孩子愛唱歌》單曲。這11位從全台各地海選出來的聽損小歌手,為了一圓歌唱夢,一路經過複賽、決賽、專業歌唱訓練,才能夠站上這夢想的舞台。而風光發片的背後,盡是無數個練唱、背台詞的夜晚。
玉里男孩在出生時,被醫師診斷出極重度聽力損失,男孩的家人斷斷續續與社工、雅文基金會聯繫過幾次,然而,這一家人之後卻像一顆石子沉入水中,淡淡惹起一片漣漪,然後消失在社會裡。
一年多前,聽損兒小穎、盈妤、勝宇踏入了雅文開始學習聽與說的早療訓練,同時,也走進了我們紀錄的鏡頭中,開啟這趟名為「找到聲音,找回自己」的長期旅程。
「為什麼我有聽損,別人沒有?」當孩子有一天拋出這樣的疑問,該如何面對、又該給出什麼樣的答案,每個聽損兒家長多多少少都在心中模擬過,這大概會是人生中最難回答的問題之一,對楷傑媽來說,這個模擬情境仍深藏在心裡。 (全文刊登於NO.40雅文聽語期刊)
「吼唷~我還可以再講一次,講得更清楚更好啦!」稚嫩又帶點老成的對話,從雅文基金會的會史館傳出來,低身從玻璃窗往內瞧,是推廣大使祐丞正觀看自己拍攝的成果,不斷要求自己要表現得更好。祐丞正在拍攝的,就是〈雅文簡介片 聽損兒版〉。
雅文基金會推出貼圖「用心聽好好說 之 好家在有你」,是由聽損兒家長楷傑媽手繪創作!創造一個家需要用愛調製,加一點幽默、加一點歡樂,再撒上「用心聽,好好說」調味料,就像陪伴聽損兒學習聽與說的歷程一樣。貼圖收入全數作為聽損兒療育經費。
歡快的歌聲從錄音室的門縫傳出,雅文小歌手正在錄製《幸福的孩子愛唱歌》單曲。這11位從全台各地海選出來的聽損小歌手,為了一圓歌唱夢,一路經過複賽、決賽、專業歌唱訓練,才能夠站上這夢想的舞台。而風光發片的背後,盡是無數個練唱、背台詞的夜晚。
玉里男孩在出生時,被醫師診斷出極重度聽力損失,男孩的家人斷斷續續與社工、雅文基金會聯繫過幾次,然而,這一家人之後卻像一顆石子沉入水中,淡淡惹起一片漣漪,然後消失在社會裡。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孩子開始追求獨立的過程中,家長常常面臨叮嚀與放手之間的兩難。過度提醒可能破壞親子關係。家長可以開始轉換角色,成為孩子的支持者,而非控制者,並以信任的方式陪伴孩子成長,幫助孩子學會為自己的選擇負責,減少親子間的對立,促進健康的成長環境。
Thumbnail
在高度競爭的全球化社會,學好課題分離越來越重要。課題分離的概念源自Alfred Adler,在《被討厭的勇氣》出版後廣為人知。阿德勒指出:「所有人際關係中的紛爭,差不多都是因為一腳踩進人家的課題裡,或是自己的課題遭到干涉所引起的。」例如,做父母的總想替孩子的未來多想一點,卻忘了聽聽孩子的心聲。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的角色隨著時間也應該適度調整。當孩子進入青少年階段時,父母需要學會放手,讓他們有機會自己成長。這不意味著完全放任,而是轉變為一位指導者,給予建議和支持,肯定他們的努力,讓他們學會自己面對生活中的挑戰。 每個人都有不完美的地方,父母不應該對自己和孩子過度苛求。在孩子小的時候,
Thumbnail
成年後的孩子是否應搬離家獨立生活?首先要學習不要再以小孩的身分與父母相處。 權衡個人需求和家庭期望,在尊重家庭的同時,也走向個人的成長和獨立。
父母有父母的辛苦,但假如你小時候也沒有辦法每科一百、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那麼就算你有錢,你也沒有資格要求你的小孩達成你設立的目標,因為那滿足的是父母,而不是身為獨立個體的孩子想要的。 就算你的孩提時代真的非常優秀,你也不該奢求你的孩子複製你的道路,家長跟教育者只是孩子人生路上的啟蒙者與引導者,不該
Thumbnail
家庭系統出現狀況,以理解尊重支持取代嘮叨控制,資深校園心理師給父母、老師的實戰書。書中提出解方,贏回尊重需要大人需要表現出努力和真誠,從而重新建立青少年對大人的信任。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家長在面對青少年孩子遲遲不願意上學時的困惑與壓力,並提出瞭解決問題的策略。作者透過對家長與青少年間關係的分析,提出了照顧自己與明確界線的重要性,並強調父母親需要先照顧好自己的情緒才能更好地照顧孩子。
Thumbnail
教育孩子思考和判斷的任務是每位家長的責任與使命。這不僅僅是為了他們在學業上取得成功,更是為了讓他們在未來面對各種挑戰時能夠自信地做出正確的抉擇。要培養這樣的能力,家長需要給予孩子足夠的自由和空間去思考問題,而不是一味地灌輸答案。透過提出開放式問題,鼓勵他們尋找多種解決方案......
Thumbnail
真的放手讓孩子自主決定,這種主動性是有效學習的基礎,尤其孩子中學到大學這個階段,真的是成長學習最迅速的時候,只要有動機,在各個方面進步的速度是令人吃驚的,從一次次的旅行中,看到孩子的成長,我們也就放心讓孩子單飛了!
Thumbnail
父母總是期待孩子擁有幸福的未來,卻忽略了青少年在成長階段有多麼需要自己做決定,應該協助他們經歷完整人生。讓孩子自己摸索、跌倒、爬起,體驗酸甜苦辣,最終他們仍可尋得適合自己的路。何嘗不是一種幸福?
Thumbnail
在孩子開始追求獨立的過程中,家長常常面臨叮嚀與放手之間的兩難。過度提醒可能破壞親子關係。家長可以開始轉換角色,成為孩子的支持者,而非控制者,並以信任的方式陪伴孩子成長,幫助孩子學會為自己的選擇負責,減少親子間的對立,促進健康的成長環境。
Thumbnail
在高度競爭的全球化社會,學好課題分離越來越重要。課題分離的概念源自Alfred Adler,在《被討厭的勇氣》出版後廣為人知。阿德勒指出:「所有人際關係中的紛爭,差不多都是因為一腳踩進人家的課題裡,或是自己的課題遭到干涉所引起的。」例如,做父母的總想替孩子的未來多想一點,卻忘了聽聽孩子的心聲。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的角色隨著時間也應該適度調整。當孩子進入青少年階段時,父母需要學會放手,讓他們有機會自己成長。這不意味著完全放任,而是轉變為一位指導者,給予建議和支持,肯定他們的努力,讓他們學會自己面對生活中的挑戰。 每個人都有不完美的地方,父母不應該對自己和孩子過度苛求。在孩子小的時候,
Thumbnail
成年後的孩子是否應搬離家獨立生活?首先要學習不要再以小孩的身分與父母相處。 權衡個人需求和家庭期望,在尊重家庭的同時,也走向個人的成長和獨立。
父母有父母的辛苦,但假如你小時候也沒有辦法每科一百、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那麼就算你有錢,你也沒有資格要求你的小孩達成你設立的目標,因為那滿足的是父母,而不是身為獨立個體的孩子想要的。 就算你的孩提時代真的非常優秀,你也不該奢求你的孩子複製你的道路,家長跟教育者只是孩子人生路上的啟蒙者與引導者,不該
Thumbnail
家庭系統出現狀況,以理解尊重支持取代嘮叨控制,資深校園心理師給父母、老師的實戰書。書中提出解方,贏回尊重需要大人需要表現出努力和真誠,從而重新建立青少年對大人的信任。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家長在面對青少年孩子遲遲不願意上學時的困惑與壓力,並提出瞭解決問題的策略。作者透過對家長與青少年間關係的分析,提出了照顧自己與明確界線的重要性,並強調父母親需要先照顧好自己的情緒才能更好地照顧孩子。
Thumbnail
教育孩子思考和判斷的任務是每位家長的責任與使命。這不僅僅是為了他們在學業上取得成功,更是為了讓他們在未來面對各種挑戰時能夠自信地做出正確的抉擇。要培養這樣的能力,家長需要給予孩子足夠的自由和空間去思考問題,而不是一味地灌輸答案。透過提出開放式問題,鼓勵他們尋找多種解決方案......
Thumbnail
真的放手讓孩子自主決定,這種主動性是有效學習的基礎,尤其孩子中學到大學這個階段,真的是成長學習最迅速的時候,只要有動機,在各個方面進步的速度是令人吃驚的,從一次次的旅行中,看到孩子的成長,我們也就放心讓孩子單飛了!
Thumbnail
父母總是期待孩子擁有幸福的未來,卻忽略了青少年在成長階段有多麼需要自己做決定,應該協助他們經歷完整人生。讓孩子自己摸索、跌倒、爬起,體驗酸甜苦辣,最終他們仍可尋得適合自己的路。何嘗不是一種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