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蔡元培先生安葬於香港仔的墓碑被破壞,實在遺憾。
先生生於1868年,二十六歲時考取進士,二十八歲當了翰林院編修。正當開展仕途的那年,甲午中日戰起,國家嘗受失敗之辱。次年戊戌變法運動爆發,先生因同情維新派,毅然棄官歸故里。由此得知,學而優則仕,不難;但學而優卻不仕,難呀!
其後從事教育事業,先後開辦好幾所學校,至1902年,又創辦了愛國女校,是中國最早的一間女子學校。其間,又秘密組織團體,鼓動革命。辛亥革命成功,他是首任教育總長;但礙於中山先生把大總統讓給了袁世凱,而先生又不滿袁之所為,兩度辭職不准,秋間逕赴德國,在萊比錫大學研究。民國二年,聞宋教仁被刺,由歐返國,推動討袁。自民國六年至民國十五年,先生任北大校長,禮賢下士,破格引才,新學與國故并融,揭櫫自由、平等、兼容之風。民國九年正式招收女生,開大學男女同校的先河。當年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都是重要的推手,爭取自由、民主、文明,都與學生共患難、共存亡。
有兩點值得大家注意的:
一、先生任教育總長期間,曾把清代學部規定的「忠君」、「尊孔」兩項教育宗旨刪去了。他自己曾說:「以忠君與共和政體不合;尊孔與信仰自由相違,所以刪去。」
其實,先生是非常尊重孔子的,所尊重者乃孔子的人格。只不過歷代帝王藉孔子之名,要士子忠君而已。據說,他在書房掛了一幅自己的畫像,並題了孔子的自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亦不知老之將至。」另外,書桌邊有自己寫的「學不厭,教不倦」六字橫幀。這六個字,是孔子一生的座右銘。再此外,在他結婚時,禮堂正中在紅幢綴上「孔子」二字。所以,趙聰稱元培先生為現代孔子。
二、先生本是進士出身,熟讀古書,但他又主張學術自由,國故與新學共存,兼容並蓄。一方面,他聘請了陳獨秀、胡適、魯迅兄弟,再加上錢玄同、劉復這些新學教授,同時又很尊重那些頑固守舊而反對新學的劉師培、黃侃,可謂新舊一爐共冶,一視同仁。講真的,如果沒有這種心靈自由,沒有這種胸懷氣度,那有資格談民主自由?
先生一生清廉,澹泊名利,據聞死後無錢入殮,得王雲五先生奔走募捐,葬於香港仔墳場。
最後,借用錢穆先生的兩句話:艱險我奮進,困乏我多情。
而老朽也寄語當今的年輕人:
身歷時艱
生發慈悲
挺拔傲骨
自證尊嚴
(寫於2019年11月17日於海外。部分內容參考自趙聰著《三十年代文壇史話》)
下一講:此心光明,亦復何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