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08|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Revue de Paris》不是《The Paris review》

《Revue de Paris》的英文明明就是The Paris review卻不是《The Paris review》?讀這篇文章會覺得我一直在寫「巴黎評論」,但真的是兩個刊物用不同語言取一樣的名字來誤導人!
寫這篇文章只是要和大家分享前幾天發現的事,但或許是個無聊的發現。

《The Paris review》

最近沒事就會讀一讀《The Paris review》(巴黎評論),那是一本1953年創立於巴黎的英語(美國)文學雜誌,採訪的對象都是當代的大作家(或可稱為文豪)——不限國籍。從莎岡、西蒙波娃、海明威,中期的納博科夫、亨利米勒、昆德拉,到近期的石黑一雄、史蒂芬金、村上春樹,一開我讀著是中文版,後來發現翻譯有限,又開始看英文版。
根據我所看的採訪對象——因為我是找自己喜歡的看,有以英文和法文採訪。
該雜誌於1973年就將本部移至紐約了。在初期雖然採訪不少美國作家,而其中也有不少是在巴黎接受採訪,在1973後依然是不限定只採訪住在美國的作家,他們也到巴黎採訪昆德拉,到英國採訪石黑一雄。不過這樣說或許不太妥當,應該是那些採訪編輯本來就有在不同地方的吧?
我在〈誰有資格採訪大作家〉中提到能擔任《The Paries review》的採訪編輯肯定對這些作家做足了功課,對文學也很懂,要是作家們說著自己愛讀的文學並不是一般大眾認識的,採訪者要如何接著話題問?如果他們不懂寫作,又如何問出不令人尷尬或感覺多餘的問題?之前有稍微查過資料,第二位總編輯為了尊重首任總編輯而不使用總編的抬頭。
後來我又發現到採訪昆德拉的人根本非常人,特地上The Paris Review的英文版網站查到是名為Christian Salmon的作家,出了一本《Storytelling》亦是暢銷書(搜尋此名字後面會出現關鍵字),也就證明我之前因為孤陋寡聞所造成的疑問其實是合理的!

《Revue de Paris》

文學愛好者們大都聽過《The Paris review》,畢竟他是現在依然在出刊的雜誌,但或許不知道他有被翻譯為中文《巴黎評論》(繁體版本只有兩冊),我前天寫一篇關於此的文章給Mplus,主編也說她並不知道這有中文版(大家的英文都很好啦)!
而在法國巴黎將近兩百年前(創刊於1830)有一本文學雜誌叫做《Revue de Paris》,聽這名字明明也是「巴黎評論」啊,卻又是兩回事,看來應該是《The Paris review》向這本法文雜誌致敬吧?明明是英文雜誌硬要取這名字。
法文的這本雜誌於1973年就停刊了,不過也撐過了一百四十年,維基百科說是因為銷售量變低才停刊,但他停刊時間剛好又和《The Paris review》轉到美國的時間一樣,或許是1970年代法國的出版出現了危機。

La Revue de Paris

《Revue de Paris》是由法國記者、政治家又在劇場擔任導演的Louis-Désiré Véron於1829 年創立,當初是為了與同年創立的Revue des deux Mondes競爭,而Revue des deux Mondes到現在還屹立不搖,是巴黎最古老的雜誌之一。
有許多知名作家在此創作,巴爾札克發表過不少小說——L'Élixir de longue vieSarrasine (皆無中文版),他們也接收許多創作是被《Revue des deux Mondes》退稿的小說,如著名的《包法利夫人》。
我會注意到這本古老的雜誌是前幾天某原因要查《包法利夫人》的歷史,才知道一開始是在Revue de Paris連載,看到這名字我就好奇英文的The Paris review是從此而來嗎?但兩者並無關聯。
《Revue de Paris》是以創作為主的週刊,而《The Paris review》是季刊。
有趣的是, 1829-1854 年期間比利時還出現了盜版的《Revue de Paris》。
不禁想,難道我也可以用中文的《巴黎評論》發行自己的雜誌嗎?

如果喜歡我的文章請拍五下,支持我繼續創作!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