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24|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人生角色設計_序

這裡要進行的一系列文章與認識自己實踐個人使命有關。
Unsplash_Emile Seguin
Unsplash_Emile Seguin
理解自己不只是從小家庭關係的性格養成,或與他人互動顯露出的個性,甚至認知或發展出來的興趣等。除了這些客觀條件外,我想從另外的觀點 :「每個人有天生被設定賦予的角色任務」的前提出發, 在這樣的假設之下先了解自己。在物質世界,面對不同社會、時代與局勢,和遇到身邊各種樣貌的人,都會相互影響,而形塑出不太一樣的“自己”。
每個人有很多層次的面向可以挖掘,就像許多大師說的,你必須先了解自己生下來的使用手冊,當你熟悉操作方式,就可以比較運用自如的使用它,然後再去和世界宇宙互動,或許就不會那麼多阻礙。
最大化個人生存使命、或說認識自己、實踐自己,有很多形式。這時代常提到的方法經常回歸到冥想、靜心、靜坐、內觀等,並且出現了各式各樣的工具或方法、門派等,告訴你如何尋找自我與往內看。
希望從實證找答案的科學家們則用科學研究方式,拆解冥想帶來腦部裡的實質變化,Dr. Joe Dispenza 在書籍【未來預演:啟動你的量子改變】(Breaking the Habit of Being Yourself: How to Lose Your Mind and Create a New One)裡就可以看到研究者試圖在腦神經科學上的解讀。而超自然的信仰者,部分以靈性、宗教信仰作為他們在個人道路上的指引與支柱,回歸個人,暫時脫離社會角色上的依附,回到最原本的訴求去釐清人生來的目的。
科學與靈性之間存著如同陰陽一般的相輔相成,其實一點也不會有所相斥。而以整合經驗歸納理論架構,也可以輔助人類思考下的邏輯推理,協助理解超越人腦認知的事情。
人腦可以鍛鍊,因此不斷學習是重要的。
個人的使用手冊不像組裝式傢俱的步驟,它應該有彈性應用後的效應說明,只是以手冊的形式,不免要透過語言傳達而帶有許多標籤,語言框架有所侷限,通常都只能引導,真正在深度了解到最後,都期望能突破語言標籤的界線。只是要如何運用自己在物質社會的價值,有的人以科學方式理解,有的人則以社會觀察經驗與邏輯理解,所以很多不同書籍或導師,都各有工具或方式去尋找那個找尋到自己的終極目標。
作為一個人文學科背景的我,透過經驗邏輯來理解與學習。
科學性的研究內容是有證據佐證說服他人,但社會變化與生活觀察再透過語言媒介溝通,是我可以融會貫通的方式,所以接下來我想藉由山姆哈里斯(Sam Harris)在【Waking Up】書籍裡的文章與思想來輔助撰述。
山姆哈里斯(Sam Harris)是一位美國神經科學家、哲學家與作家。他在他的文字或podcast當中,透過社會經驗、理論,與冥想實踐相互輔佐,並且多以學術性的邀訪學者來探討心靈議題。
在他的談話中曾提到,現在被普遍推廣在運動與健身上的鍛鍊可以說是門顯學,我們可以輕易看得到經過鍛鍊後人體上的變化成效,但通常在什麼時候我們意識到內在狀態也可以被鍛鍊?!
如果身體有任何不舒適我們通常也會較快速的尋求協助,因為神經傳導到大腦產生不同知覺(痛、痠、癢),身體傳達的訊號很明顯,但什麼時候我們意識到心理狀態影響個體的正常運作?!
這方面的警訊有時候比較容易被忽略,如果說比較外顯的反應,最簡單的就是察覺情緒
情緒是要被重視與處理的,沒有正常處理的狀況下可能會有發炎的情況,積累下去則有可能帶來更多負面的狀況,不太正視這樣的事情,當我們意識到時,有時或許已太遲,現代有很多方式想尋求協助或醫療,但我們也不希望當得了腸胃炎時,卻跑去找外科醫生治療,有時就不是對症下藥了。
與其後期找尋治療這樣被動的方式,有沒有可能前期先做預防或保養?
像鍛鍊肌肉一樣
因此,我想用各種不同方式探索、尋找屬於每個人自己的角色設計,作為心靈的保養鍛鍊,希望可以協助大家從看不到的地方鍛鍊成長,而在人生的路上有強大的心靈力量前行,最重要的是:每個人因而在個別角色上尋找適合且獨特的發展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