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2/04/22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工作讓人心累,想轉職換工作,卻不知自己優勢在哪?看看兩種症狀你是哪一種?

職場工作讓你很不愉快嗎?你曾有轉職念頭、想換工作,卻不知自己的優勢到底在哪裡嗎?
最近有個諮詢個案,是工作數年已屆中年,因各種原因想離職,但對未來很茫然的人。本來,如果在某個領域已有相當經驗,平行或向上轉換工作並不是太困難。難就難在原本的工作可能缺乏發展性、或覺得自己不適合,想要轉職,卻又覺得自己的技能、條件不足的這種,特別焦慮迷茫。
站在企業方的立場,必須老實說選人第一當然還是看資歷和技能,前者具備了,才會考慮人選的性格和價值觀這些。所以如果當你找工作時,總是以自己的「興趣」、「想不想做」為最高指導原則,卻沒想過自己能力到不到位,就很有可能忽略市場(企業)需求,造成總在求職路上吃鱉、或者老覺得找不到合適工作的狀況。

【避免錯誤提升工作技能,先檢視自己是否患了以下兩種症狀】

但,提升工作技能這件事,很多人有注意,也想改善,只是,我們在找對的方法之前,要先避免錯誤的方法。以下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是兩種矯枉過正的情形:

1.知識焦慮症患者:
因為在工作上不滿足,對自己能力或未來感到焦慮,於是下班後熱衷參加各種講座、上課與學習。並不是說學習不好,我強調的是病急亂投醫式的”各種”廣泛而不深的學習。最明顯的方法是問他們在這些課程中學到什麼?很多人,都講不出個所以然。試想:如果連覆述都有困難,要如何指望你可以在現實生活中將學到的用出來呢?
吸收知識或培養技能都很必要,但,需要有策略。只要我察覺出個案是為了消除焦慮感而胡亂學習,我都會請對方暫停。沒有方向的學習,只是浪費時間和金錢,對自己沒有助益。

2.冒牌者症候群患者:
(這名詞不知為何的好紅,前陣子老是被刷屏) 我發現,對自己比較缺乏自信的個案,在工作上只要被老闆罵了、被客戶嗆了、一件案子沒做好、和同事有什麼矛盾,都很容易自己把矛頭指向自己。 「我是不是能力不足?」、「我是不是不適合這份工作」、「我是不是不會和人相處?」各種對自己的”嚴厲反省”,仿佛被別人質疑還不夠,連自己也不放過自己似的。知道嗎?冒牌者症候群最大的特色就是「老覺得自己不配、不夠」,自己反省得多了,連帶影響別人對你的看法。而悲哀的是:通常這群人,能力都不是大問題,最該調整的,是自己的心態;而能力真有問題的人,通常,都不在這群人當中。

【心態與認知,才是改變的關鍵】

自己一向服膺認知心理學家Albert Ellis 認知行為學派的想法:人之所以產生不理性、莫名其妙、毫無助益的行為,主要是自己的非理性信念(irrational beliefs) 作祟。所以,當你受困於某些想法、情緒或行為模式,只要能夠改變自己非理性的信念,產生的行為結果自然不同。
對事情的看法,才是影響你情緒和行為的關鍵
對事情的看法,才是影響你情緒和行為的關鍵
但必須說,有時遇到不習慣思考或不帶腦 (說得嚴厲了些,這是少數人)、或被某種情緒強烈綑綁的個案,改變認知沒那麼容易。這時我會先疏導對方情緒、或者直接改變對方行為,來做認知上的調整。身為主要職責在於協助人解決問題/困擾的職涯諮詢師,如果太單一、或太強硬的執著某種理論和解題方式,我認為都是不夠稱職的。
畢竟,「人」的難處就是在於:每個人的問題或許大同小異,但每個人都是那麼不同,應對和解法自然就不一樣。這,也就是我覺得心理學用來協助人最好玩的地方。
講個題外話:說到執著單一解法,我在學術圈工作的時候,印象挺深:有時候看到學富五車的教授們,在學術研討會上、或日常開會時,為了堅持自己的理論正確,和對方面紅耳赤的爭論不休,甚至拍桌吵架、人身攻擊,我在底下看著都覺得,那場景和我在幼兒園看到的小朋友爭玩具、爭對錯有什麼不同?蠻有趣的-荒謬得有趣。當時我就領悟到:學識淵博和見識、人品,是兩件事。
無論是一個理論、或解法,都不可能涵蓋所有可用範圍,如果一個人缺乏換位思考和胸襟,無法視實際情況做調整的話,我只能說:這不是捍衛自己的理念,這是沒有彈性的固著。
聖經裡有句話,我一直都很喜歡,也很呼應此篇「心態、認知,才是讓人改變的關鍵」,送給大家。
你要保守你心,勝過保守一切。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 -箴言 4:23
~~~~~~~~~~~~~~~~~~~~~~~~~~~~~~~~~~~~~~~~~~~~~~~
🌹我是艾莎解結-你的生涯規劃顧問。以親身跨界轉職成功經歷、看盡業界百態角度,結合紮實心理學及生涯諮詢訓練認證,協助你走向自己心中理想人生路。 💬如果喜歡我的文章,有話想說,歡迎分享、留言交流。
/歡迎追蹤粉專及方格子/ 📌粉專:艾莎解結の人生研究室 https://reurl.cc/5GglRG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