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台灣的人力資源(1)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前陣子,因為港澳條例等的修正,以及又等等的反彈,最後再等等等的擱置下,暫時告一段落。筆者個人對這爭議是沒多大關注,但其中有一個論點,倒是讓人頗感興趣,這論點就是「台灣缺工、需要移民」。
嗯,這是哪個派系提出的不重要,提出的人是真相信假相信也不重要,筆者這個系列想來認真,但沒有任何學術論文參考與根據,也不想搬統計資料來嚇人。畢竟,重點向來是資料怎麼解讀,不是那個人力資源、學歷資料。(你也可以解釋為沒資料鬼扯蛋)
在此,筆者也想要先提一下,少子化、人力資源缺乏的問題,是最近出現的嗎?不,幾十年前,在台灣大量引進外籍勞工,以及仲介外籍新娘那年代就有了,很多現在所謂缺工的說法,拿以前的論點來改一改,幾乎沒有變。而政府完全沒有做什麼嗎?其實很多,只是都沒用。
說白一點,就是這類政策方法要是有用,可以有效紓解台灣各大小企業缺工的問題,早就解決了。就是因為各國案例跟台灣施行過的成效,都沒有想像中的有用,甚至是無效,才會弄到今天這樣。
這系列,筆者也不會提聽過,曾經與各年代參與政策的老師談過的解方。每個年代都有當下覺得有用,也真的去推的作法,只是後來發現吃這個沒用、吃那個也沒效,或者說是有效但很微小。拿這些算內幕八卦來談,筆者唯一可以解釋給大家聽的,大概只有:
「每個年代的執政黨、相關官僚、學者,通常沒往後的支持者,想像中那麼神機妙算,都以解決燃眉之急為主。」
在討論缺工前,筆者在這系列,想從很不一樣的方面去解釋,這跟自己過去業界經驗有點關係,以及現在教書匠看到的現象,綜合起來的獨斷解釋,各位可以不要信,因為完全沒有參考資料可以查。(就是天橋下說書的概念)
全部都屬於自己的綜合經驗與分析,沒有客觀性與同儕專家審核,就只是篇部落格心得。好,正文開始。

台灣是缺「人」還是缺「工」?從教育界說起

人力資源缺乏,在台灣被講了幾十年,但自從戰後嬰兒潮,加上這批人的小孩後出現少子化,出生人口從每年40萬人以上,逐年遞減到現在不足20萬人。這用膝蓋想也知道會出現問題,只是問題到底是缺乏人口,還是擔心缺乏未來勞工?
缺人口,移民的確可以有效解決,缺工則還要看各行各業的實際狀況,這兩者是不一樣的問題。
總之,少子化是確定的現象,單純就人口來看,第一個衝擊的就是義務教育單位,往後十幾年等學生畢業進入職場,才會有下一階段的勞工問題。所以逐年下降的人口數,教育單位怎麼應對?教育業難道沒有所謂的「客戶變少」問題嗎?
筆者先用教育業中的鐵飯碗狀況作引。
教育界客戶變少,卻沒發生勞工問題,原因很簡單,縮減班級人數就好。每班50人以上降低到30人以下,就可以把實質上少掉一半就學人口,應該會失業的公職教育業者,整個無縫接軌下去。教育業的基層教師是搞定了,但管理職缺跟升遷機會,顯然不會因為班級數量不變,只是減少學生數就能平衡,所以擴增學校數量,就是一個有效的辦法。
聽來很蠢,好像只是為了教育業人士?不,這也有為了學生的意義存在。帶過班的老師應該都曉得,每一個人可以顧著的學生數量就那麼多,人數越多就會讓帶班品質下降。做過管理職也曉得,學校越龐大的管理成本就越麻煩,想要做什麼就越遲緩。換句話說,這種降低每班平均人數、增加區域學校數量的做法,對學生來說其實是好事。
經歷過近30年教育現場轉變的老師,應該很多方面都心有戚戚。老師對學生的態度逐年轉變,從丟考卷追進度,到其他非考科的重視,加強學生性向、職涯探索等等。有跟快退休,又經歷各行政職的主任、校長談過,就會明白這所言非虛。表面上是社會整體變化了,但確實如此嗎,還是有什麼業務上的理由?

負載不能只看表面數據,非量化因素會讓判斷失準

真正的理由,是每一個老師的總和負載量下降。
以前學生太多造成的問題,不是表面的師生比太低(這個指標其實也很有問題),造成課業傳授的壓力,而是相應而來的繁重業務,造成老師無其他心力去照顧學生課業以外的問題。
現在每班學生人數下降緩和,讓老師可以有餘力去處理非課業方面的事務。也就是,一直在講的教學正常化,在「每單位老師可負擔事務總量」太高的情況下,是不可能做到的。
筆者後來才發現,為什麼許多做研究的學者,始終都認為業務過多這問題不大。這裡不是在酸學者迂腐,單純只是因為做社會研究,抓數據去分析的學者,通常沒有在第一線教過書,所以對各種事務的「繁重程度」、「心理壓力」欠缺認識。
根據研究,說因為壓力大才亂吃的,其實是你自己平常就愛吃。(編)
簡單講,可以量化的時間、業務量好處理,無法數字化的心理層面,才是主導教育業對於總和壓力的來源。而這些沒有去實務操作過,知道真正困難點在哪,通常無法理解。可以理解的老師,通常不需要多說,講兩句話大家就有共感,所以導致無法量化。

教育工作已漸進發生性質革命

怎麼說呢……
就教學上來說,課業傳授通常是「最輕鬆」的,因為每年內容不會大調整,教幾年後經驗夠了,「授業」往往最不花心力。會花心力的,扣除上級單位交辦的各種指標、活動、試驗性教學,都是處理「人」的問題。
人的問題,不是恐龍家長很多或是學生變更皮了這種說法喔,這是非常狹隘的面向。最麻煩的,是老師「不僅僅只是顧課業」而已這一項,隨著時代演變,教師對於學生的人生方向、職涯探索,都有越來越重的需求,更不要提現在學生感情萌發越來越早,而教師也不再反對學生戀愛,轉而從輔導跟對話著手。(可以解釋成人太多時只能丟考卷,其他禁止不准推出學校外就搞定)
這造成的狀況是,的確表面上課務變少,但其他非課務面的事務反而變多。照理來說,這些業務應該是交由學務處、輔導處等單位去處理,實際上根本不可能,因為特殊專長的教師數量根本不足,光是輔導處要安排每班的職涯探索課程,就吃掉負責人大部分的心力。
簡單說,就是導師跟其他專任教師,幾十年下來,是靠著每年逐步增加這些額外業務,溫水煮青蛙,才分散了壓力。筆者有問過好幾個快退休的(現在已經退了)的前輩,他們都有表示過,以前只要單純管進度跟考試,現在還要協助一群小朋友的「人生相談」。
有趣的不是這個,是很多學長姊都是聊到一半,才突然想到:
「我們是從哪年開始,越來越在乎這些?」
歪著頭,實在想不起有哪個部長,還是哪些政策,讓基層教育工作產生質變。也就是,根本沒有單一主導者這回事,轉變都是慢慢且不自覺的變化,就算是筆者回頭看10年前的狀況,別說是學校了,補教業也變化極大,後來才參與的根本不知道原來那麼OOXX。

教育業為何能慢慢調整人力資源

綜合下來,我們會發現,教師這個行業,會辛苦的部分一直沒有多大變化,處理的就是活生生的「學生」。只是過去能夠承載學生量過高,加上社會要求就只是考試,所以根本不去處理其他部分。而現在的狀況則是把原本的工作量,從純課業逐年分散給了其他方面。
不辛苦的部分呢?其實也沒多大變化,筆者還沒進學校前,在產業界也常覺得教師還蠻閒的,真的去做才發現……是真的很閒,跟業界的各種奇怪問題相比。不過,這是不合理的嗎?
也不能說不合理,能夠當教師的人,若以當年考試分數反推,其程度都是全國級別的優秀考生,同等級的人去產業界工作,平均薪資會比學校高不少。學校環境的好處是穩定,薪資逐年調整,空餘時間就是那麼多。不過理論上你處理學生事務,如果負責到底,每周末大腦需要休息的程度,跟其他產業界比沒差到哪。因為學生事務對教師來說,很多都是義務,是這份穩定工作跟退休金附帶的責任,不爽就不要做(老師)。
講這麼多,怎麼人力資源變成談教育?
各位有沒發現,教育界並沒有在幾十年前就謀劃今天的狀況,多數上層人士都改變不了龐大的教育單位,只能逐年漸進的變化,而這些變化之所以不劇烈,也是對應的社會需求沒多大改變罷了。教師整群人不去變化,是因為社會對於學生要求,本來就沒多大改變。

非國營產業受外部因素影響,人力需求會急遽變化

人力資源要有突然性的破壞,必須是學生人數明年就腰斬,教師員額當然會有很大的超額。不然每年變化5%,實際狀況就是教師會將各種業務分散化,或者是「發掘新工作」,在教育上的新工作,更像是把純課務移轉到學生各項事務,以及根據教育理論,「執行原本該做卻沒做的」,例如照顧學生的情緒。
意即,台灣其他產業的人力資源,之所以出現狀況,很少是瞬間出現的,這類變化極大的狀況,出現在中國磁吸效應暴增、金融海嘯出現等重大事件,所造成突然性的大規模失業、風暴後突增的缺工。我們可以想想,這些狀況會出現在哪種產業?又是怎樣教育程度的人最容易受到影響?
我們用教育業來當基準,就會發現非國家保障工作機會的產業,都會有突然的變化,而在台灣又常常身不由己,是外國環境發生改變,不是自己想要去變。但把這些突然上升下降的變化,抓起來看個平均值,可以用來解讀一個大方向的趨勢嗎?
我們又幾乎可以說,人力資源問題根本就是一個自然平衡,學校平衡得好是因為鐵飯碗,加上教師這個行業的社會地位高(只當過老師的不要反對,你不知道社會平均來說對教師有多尊重)。
整體來說,就是穩定跟風險。

可以用受教人數,簡單的區分是否缺工?

但從教育業也可以看到一個很深刻的現象,那就是就業務量等等來說當然是沒問題,但真正出狀況的是,當學生數量變少、國家勞動人口也少,可納稅量看來也會變少,只是因為社會轉型後有高產值高繳稅的行業,讓可用在教育上的稅收,幾十年下來可說沒多大變化,所以才可以撐住教育業。這也可以說是國民重視教育,並不希望大砍教育預算的結果。
不然,我們聽教師退休金將會讓教育破產幾年了,怎麼都還沒發生?
這不是論述錯誤,是台灣發展一直都很好,有閒錢去撐住這個結構。
筆者要說的是,沒有國家支撐其他產業,或是在國家經濟衰退後必須被砍到的國營、半國營行業呢?其人力資源架構的調整,顯然不能像教育業這麼緩慢。
那麼所謂的缺工,到底缺的是什麼工?
筆者只不過跑了一兩個縣市的中小代工廠,就發現到各種不同的產業,連同支援、供應鏈等等,根本就不能用「藍領總數」、「大專以上人口」這些去看。畢竟就教書匠的眼光,這些勞工之所以會進入這行,都有非常多的理由與不得已。
所以再問各位一次,我們真的可以用單純的教育程度人數,去簡單區分缺工這件事?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6.5K會員
1.3K內容數
王立第二戰研所在方格子的主要基地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王立第二戰研所 的其他內容
第一次波灣戰爭,聯軍聚集了五十萬大軍,聯合陸海空三軍,以摧枯拉朽之姿擊敗伊拉克。這可以說是陣形迷的最後榮光,因為在此之後的戰役,幾乎就不存在所謂的陣形,只剩下概念。
全新一季EP.8已上線 每週一更新:時事議題、軍事常識、台海關係⋯都在最新一集《王立第二戰研所》! 「AUKUS」表面上看起來是一個買賣潛艇的概念 後面講什麼基於和平、維護秩序,不用太在意。 點此用喜歡的方式收聽節目▶︎▷《方格子電台-王立第二戰研所》 本集更新 EP8:澳洲AUKUS戰略
這是因為,社會規則的產生廣義上來說有兩個面向,一個是上而下的法律制定,另一個是下而上的習俗建立。更可以說,通常一個社會要穩定,由下而上「長出來」的會比較好。請注意筆者這邊說的是穩定,比較好的意思指的是就「穩定」而言,並不是就價值上下判斷,認定長出來的就較好。
大部分同學在這邊遇到的問題不是看不懂,是背不起來,元素性質、名詞解釋,弄到昏頭轉向,所以太容易弄錯。欸,筆者只能說,加油。不是放生,是因為這裡的問題,最大最大的部分,是卡在各校進度不同。理論上,108課綱後,這章節的所有特性、定義,應該要力求簡單明瞭,不要太過混雜到學生無法理解。
每週一更新:教育文化、時事議題、軍事常識、台海關係⋯都在最新一集《王立第二戰研所》! 書是怎麼來的呢?是人類過去生活的總成, 有經驗、也有知識理論的部分 點此用喜歡的方式收聽節目▶︎▷《方格子電台-王立第二戰研所》 本集更新: EP7:為什麼要讀書? 新番內容: 人活著好好的,為什麼要讀書?
讓我們從討論議題本身開始,就像系列第一篇提到的旅行問題,在資金有限下、某項交通工具停駛中,我們應該要怎樣去做選擇。不是一直停留在偏好上,堅持討論省時的優點,而根本不管現在飛機停飛、高鐵停開,繼續反對開車、搭客運下高雄。
第一次波灣戰爭,聯軍聚集了五十萬大軍,聯合陸海空三軍,以摧枯拉朽之姿擊敗伊拉克。這可以說是陣形迷的最後榮光,因為在此之後的戰役,幾乎就不存在所謂的陣形,只剩下概念。
全新一季EP.8已上線 每週一更新:時事議題、軍事常識、台海關係⋯都在最新一集《王立第二戰研所》! 「AUKUS」表面上看起來是一個買賣潛艇的概念 後面講什麼基於和平、維護秩序,不用太在意。 點此用喜歡的方式收聽節目▶︎▷《方格子電台-王立第二戰研所》 本集更新 EP8:澳洲AUKUS戰略
這是因為,社會規則的產生廣義上來說有兩個面向,一個是上而下的法律制定,另一個是下而上的習俗建立。更可以說,通常一個社會要穩定,由下而上「長出來」的會比較好。請注意筆者這邊說的是穩定,比較好的意思指的是就「穩定」而言,並不是就價值上下判斷,認定長出來的就較好。
大部分同學在這邊遇到的問題不是看不懂,是背不起來,元素性質、名詞解釋,弄到昏頭轉向,所以太容易弄錯。欸,筆者只能說,加油。不是放生,是因為這裡的問題,最大最大的部分,是卡在各校進度不同。理論上,108課綱後,這章節的所有特性、定義,應該要力求簡單明瞭,不要太過混雜到學生無法理解。
每週一更新:教育文化、時事議題、軍事常識、台海關係⋯都在最新一集《王立第二戰研所》! 書是怎麼來的呢?是人類過去生活的總成, 有經驗、也有知識理論的部分 點此用喜歡的方式收聽節目▶︎▷《方格子電台-王立第二戰研所》 本集更新: EP7:為什麼要讀書? 新番內容: 人活著好好的,為什麼要讀書?
讓我們從討論議題本身開始,就像系列第一篇提到的旅行問題,在資金有限下、某項交通工具停駛中,我們應該要怎樣去做選擇。不是一直停留在偏好上,堅持討論省時的優點,而根本不管現在飛機停飛、高鐵停開,繼續反對開車、搭客運下高雄。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台灣新生兒數量逐年下降,少子化的浪潮逐漸衝擊教育環境,各位家長將開始面臨一個對於孩子未來的重要選擇。越來越少的孩子,意味著越來越過剩的教育資源,可預見在未來幾年內,國內大學的入學門檻將會急速降低。
最近台灣好幾個學校增設的護理系揭牌了,準備招生。 這種思維真是爛透的慣老闆。 舉一個例子教育界的例子: 國中小教育的行政大逃亡已經好幾年了。2016年教育部宣布要行政減量,結果當然是並沒有,還是很多老師不想當行政。 正常的思維,先調查行政大逃亡的現象,取得充足的數據和資訊,確定此現象存在......
Thumbnail
台灣少子化從我小時候這一代開始就是少子化的開端,高齡化也是漸漸高漲,高齡化就是我的阿公阿嬤那一代高齡化,少子化是從我這一代開始少子化,少子化原因不是年輕人的問題,是政策的問題,像是育兒政策有問題,育幼政策也有問題,你可以看新聞得知育幼人員虐童殺童,幼稚園出現虐待事件等。
Thumbnail
臺灣少子化問題日益嚴重,導致人口結構高齡化,社會福利制度崩毀,家庭結構變遷等問題。文章討論臺灣少子化的現況及相關數據、可能的原因以及可能的解決方案。指出少子化問題根源於社會結構和價值觀唸的改變,提出需要從教育體制、生活品質和生活壓力等多個方面入手解決問題。
Thumbnail
臺灣2023年大學錄取率持續居高,但私校招生缺額仍未解決。在『華山論見』節目中,專家提出不同學校招生祕訣,提供多元選擇。少子化衝擊對教育環境造成影響,青年失業問題日益嚴重。此外,花蓮縣政府的青年發展中心提供創業平臺,成為花蓮青年圓夢的助力。
Thumbnail
台灣是否可以改良或參考他國軍事政策,吸引外國新兵,例如可招募來自東南亞國家的移民,以補充規模日漸縮小的國軍部隊?類似上述問題,近來成為國外關注的焦點。
Thumbnail
少子化是許多國家現在積極面對的問題,但多數國家投入資源、卻沒有什麼進展。而許多人保持單身,是惡化少子化的最關鍵原因。前陣子有看到統計說,在台灣,有結婚的人多數還是會生小孩,頂多是比以前少生。但晚婚、不婚的人,就幾乎沒有生小孩了。
Thumbnail
我認為運動產值絕對下降,而要解決少子化,只有一招
Thumbnail
分析了臺灣的生育率歷經三個階段的變化,以及導致「少子化」的原因和其影響。探討了高等教育普及、國人晚婚趨勢、結婚率降低、生育年齡延後、育兒成本增加、女性難兼顧家庭與就業、職場對孕婦的歧視、高房價、低薪等因素對生育率的影響。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台灣新生兒數量逐年下降,少子化的浪潮逐漸衝擊教育環境,各位家長將開始面臨一個對於孩子未來的重要選擇。越來越少的孩子,意味著越來越過剩的教育資源,可預見在未來幾年內,國內大學的入學門檻將會急速降低。
最近台灣好幾個學校增設的護理系揭牌了,準備招生。 這種思維真是爛透的慣老闆。 舉一個例子教育界的例子: 國中小教育的行政大逃亡已經好幾年了。2016年教育部宣布要行政減量,結果當然是並沒有,還是很多老師不想當行政。 正常的思維,先調查行政大逃亡的現象,取得充足的數據和資訊,確定此現象存在......
Thumbnail
台灣少子化從我小時候這一代開始就是少子化的開端,高齡化也是漸漸高漲,高齡化就是我的阿公阿嬤那一代高齡化,少子化是從我這一代開始少子化,少子化原因不是年輕人的問題,是政策的問題,像是育兒政策有問題,育幼政策也有問題,你可以看新聞得知育幼人員虐童殺童,幼稚園出現虐待事件等。
Thumbnail
臺灣少子化問題日益嚴重,導致人口結構高齡化,社會福利制度崩毀,家庭結構變遷等問題。文章討論臺灣少子化的現況及相關數據、可能的原因以及可能的解決方案。指出少子化問題根源於社會結構和價值觀唸的改變,提出需要從教育體制、生活品質和生活壓力等多個方面入手解決問題。
Thumbnail
臺灣2023年大學錄取率持續居高,但私校招生缺額仍未解決。在『華山論見』節目中,專家提出不同學校招生祕訣,提供多元選擇。少子化衝擊對教育環境造成影響,青年失業問題日益嚴重。此外,花蓮縣政府的青年發展中心提供創業平臺,成為花蓮青年圓夢的助力。
Thumbnail
台灣是否可以改良或參考他國軍事政策,吸引外國新兵,例如可招募來自東南亞國家的移民,以補充規模日漸縮小的國軍部隊?類似上述問題,近來成為國外關注的焦點。
Thumbnail
少子化是許多國家現在積極面對的問題,但多數國家投入資源、卻沒有什麼進展。而許多人保持單身,是惡化少子化的最關鍵原因。前陣子有看到統計說,在台灣,有結婚的人多數還是會生小孩,頂多是比以前少生。但晚婚、不婚的人,就幾乎沒有生小孩了。
Thumbnail
我認為運動產值絕對下降,而要解決少子化,只有一招
Thumbnail
分析了臺灣的生育率歷經三個階段的變化,以及導致「少子化」的原因和其影響。探討了高等教育普及、國人晚婚趨勢、結婚率降低、生育年齡延後、育兒成本增加、女性難兼顧家庭與就業、職場對孕婦的歧視、高房價、低薪等因素對生育率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