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我曾經好奇自己,為什麼我想分享的內容,經常在談自我探索與成長?
我的工作應該是被歸類在教養/教學/管理頻道,多談一點教養上或教學上的作法或策略?似乎比較切題?
後來我發現,談論自我多一點,是這些教養 或管理「策略」,只能算是教養或管理路上的外功。
一個武林高手,除了要對外功了然於心,更重要的,是要有渾厚的內力。
剛開始練習時,會招招分明:譬如說,恩,孩子現在抗拒吃飯了,我要運用「兩個選擇」,讓她選要先吃飯還是先吃肉?這樣她有選擇權,但還是在吃飯的前提下做有限的選擇。
接著,練到中間,孩子也逐漸大了,爸媽一開始學習來的外功也比較純熟,不過孩子逐漸長大也會開始出變化球。這時候可能會幾個招數一起使用。
譬如說,同樣是吃飯的事件,大一點的孩子不想吃飯,你給她兩個選擇,很大機率她不會買帳,會提出「我不要現在吃」這個第三選項。這時候就可以在兩個選項碰壁後,搭配著「好奇」的外功,去好奇她:媽媽想知道,你現在不想吃飯,是因為什麼原因?
如果孩子說不太出來,再給孩子幾項可能的選擇,引導孩子去覺察自己「是因為還想要玩剛剛在玩的玩具?是因為現在還不餓?對於今天的菜不喜歡?還是有其他原因?」
最後,再搭配「溫柔而堅定」的原則,訴說:「原來是這樣啊,媽媽知道了。謝謝你告訴我。但是...」這樣的結構去與孩子商討合理與彈性的空間。
練到這裡,在教養上,成人狀況好的時候,可以解決至少一半的教養挑戰。
但是總會有練到心很累的那種瞬間。就是感覺我已經溫柔而堅定了,這個小子怎麼越來越不知好歹?越來越不買帳?或是老公還是長輩怎麼看不懂我的用心?種種OS。
如果再搭配上工作上碰到心煩的事、睡眠不足、與伴侶關係緊張等等的狀況,運用所謂的「正向教養」就會像在掏空自己的能量一樣。
甚至在這時候會出現一種對自己的憐惜與委屈感:「我以前不是這樣被帶大的,但是我現在很努力的在給孩子堅定跟溫暖的愛,但怎麼看不見成效?或很少人理解我?」
只專注在外功的練習,很容易遇到卡關,或運用一陣子後,沒力。
這時候就是內功進場的時機了。我想這也是當初走上薩提爾學習之路的原因之一。因為從一起床開始上班,就要在管理、教學、育兒所有的任務中「溫柔而堅定」。但內功不夠渾厚的我,有時候只想「爆炸加怒吼」。
適時地修持內力,能夠在低潮時自我補充能量。也能夠在情緒快要爆走時,因為內功的加持而不讓快要呼之欲出的難聽話從嘴巴中噴出。
有了內功,外功能夠更好更落實的被運用。也感覺自己比較可以溫而堅定更久不爆走(還是會啦~但時間真的有變長)。
最重要的是,內功加上外功,才會在策略之下,依然帶有著對人的關愛與接納在應對。
避免給人一種:所有的作為都是為了某個「策略」,或是都是某種想要我表現好的手段,這樣的感受。
這種沒有目的性的、全然被接納的感受,在人與人深層的連結上,是相當重要的。一個家庭裡面的親密與歸屬感,也很深的被這樣的感受影響著。
-
當然外功還是很重要的。
未來或許也會多一點的在教養策略上的分享。
-
不要小看教養上的內功。
內功是一種狀態。而教養上最重要的,就是在互動中,傳遞我們對孩子的無條件的愛。
並且在有這樣的愛的前提下,建立起規範,協助孩子建構良好的生活習慣、態度與價值觀。
孩子是從觀察成人的一舉一動中學習,那些嘴上說的策略或方法,有時候,都敵不過我們最真實的狀態,帶給孩子的教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