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子28]來趟心靈旅程吧(中)

[方格子28]來趟心靈旅程吧(中)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心靈地圖》(The Road Less Traveled)是美國心理學家 Scott Peck 所著的心靈成長書。這本書還有續集《心靈地圖II》(Further Along The Road Less Traveled)。

上一篇提到了第一本中的其中三部:紀律(第一部)、宗教(第三部)和神恩(第四部)。

而第二部的「愛」之所以被獨立出來,是因為「愛」本身就很複雜,加上作者切入的觀點與所舉事例很豐富,獨立成一篇才更能詳述。

那麼,在「愛」這個主題下,作者是以什麼樣的角度切入呢?


一、愛是什麼?

對臉貓來說,愛應該是全世界最複雜的存在吧!但是說愛複雜,它又可以在某些情況下很純粹很簡單。因此問愛是什麼?臉貓只能說:「不知道!」

對於該如何定義愛,作者也不如其他幾部(紀律、宗教、神恩)寫下幾句話,就可以定義出來。

在這章中,作者是透過多角度來描述愛的,包含:「愛是為了滋長個人和他人心靈成長,一種發乎真誠意願的行動;不但需要努力,也要有勇氣作後盾。除了持續投入奉獻外,更需要運用智慧。」(p. 64)

以及:「紀律的原動力是愛。」(p. 66)

還有:「愛是行動,不是感覺。」(p.92)

而除了多角度地描述愛,並提供我們可以如何讓自己成為有更多愛(如透過行動與勇氣)的人,作者也透過消去法,以準確地描述更愛是什麼。

在作者的眼裡,對愛的誤解包含:暫時性迷戀(一見鐘情)、浪漫謊言(誓言一輩子)、遇到真愛的幻覺(墜入愛河)、消極依賴(讓愛人做決定)、愛情飢渴症(可望一直戀愛甚至是熱戀)、缺乏愛的能力(不敢愛可是渴望愛)、偏頗的關注(如把小孩一直當嬰兒)。

在大部分時間,愛的確看起來像感覺,但事實上並非如此。

對作者來說,有太多一時之間像愛的感覺,是不能被稱為真正的愛,因為愛是要創造而非毀滅,是提升能量而非降低能量的。

所以,在作者的觀點裡,愛的最終模式是:婚姻(但臉貓覺得,在現今時空背景下,穩定的伴侶關係也可以算入其中。)

在這部分,作者指出:「走出情網是真正婚姻生活的開始;如此才能視配偶為獨立個體,邁向成熟的婚姻。」(p.76)

不過,這是屬於個人的,屬於影響層面較小的,在作者眼裡,人如果能做到使更多人心靈進步,才是心靈擴展的最終目的(在這部分作者舉了很多聖人,如耶穌基督、釋迦摩尼佛、阿拉等偉人)。

因此,作者寫道:「涅槃、永恆的啟發或心靈的成長,只能經由堅忍卓絕的真愛才得以成就。」(p.80)

以及:「愛的唯一真正目標,是心靈的成長或全人類的進步。」(p. 90)

**

在這節中,作者對「愛是行動」其實還有更多的註解:

「愛是行動,不是感覺。愛之所以被誤為感覺,就因為我們常把全神貫注當成了愛。」(p.92)

這句話中提及「全神貫注」,讓臉貓不禁想了想,自己愛小說這件事,是不是真的愛呢?在一天之中,臉貓的確會花一些時間「全神貫注」地想小說,可是就僅是想,並不是構思情節,也不是做任何計畫。因此當讀到這句話時,臉貓突然意識到,如果自己在上班時還想著小說,卻因為在上班沒辦法寫,卻還因此分心效率變低,反而很不好。

所以,以作者的標準而言,唯有「構思」和「寫」的時候,才可以算是真愛的表現吧!畢竟寫下小說,有行動才是最重要的事。所以,在讀完這節後,臉貓想,也許自己要適時地不對小說那麼狂熱才行。


二、愛的表現

雖然透過多角度描繪愛,加上消去法去除像是愛但本質不是愛的動作,愛仍然有點模糊,仍然多了點感覺,少了點行動依據呀!

所以,在這部分作者提到了幾種屬於愛的做法:

(1) 付出關懷 (2) 真心互動、共同成長 (3) 用心傾聽。

在資本社會下討生活,的確錢看似很重要,但是,時間才是最重要的。關懷就是在付出時間,並用對方的角度理解什麼樣的事才是真的對對方好。

而愛只有在真心互動中才會真正產生,真心地希望對方好,誠心地互相溝通彼此理解扶持,然後一起攜手成長。

最後,作者提及,在愛中最難的一件事就是放下陳見,真的能夠好好聽懂對方的意思。畢竟大家都有自己的世界觀,世界觀中包含了過往的經歷,因此對於一些事情的看法本來就會有些不一樣,所以,作者認為,能用心傾聽是很重要的事,並指出:「愛需要努力,最主要的是關懷;表現關懷最重要的方式是傾聽。」(p. 106)

因此,總結起來,愛是行動,而行動是關懷和是真心互動,而關懷的行動中又以「傾聽」最為重要。

**

每個人或多或少都還是渴望被愛的吧,而要如何被愛呢?那就是:「要別人愛你只有一個方法,就是做一個值得愛的人。」(p. 84)

所以,行動吧!


三、愛的風險

為什麼愛會產生許多心理困境?甚至,為什麼現在的躺平社會,會有一些人寧可拒絕愛,也不想經歷(預設的)被拒絕或失戀的痛苦?

作者提到,那是因為愛一定有風險。

如果要愛,首先就會遇到進入陌生領域的不舒服,接著還可能得碰到拒絕並體驗失落,最後就是,愛上的對象,如果不是身邊的人所能認同的對象,在那種情況下,去愛還得被迫變得獨立自主(並被其他人覺得叛逆),最後還可能得承受批評與衝突。

然而,愛是一種「勇於追求生命躍進」(p. 110)的行動。

作者提到:「勇氣並非不害怕,它只是能讓人無視於恐懼而採取行動。」(p.112)所以愛雖然有風險,但還是帶著勇氣去行動吧!

而「唯有一個人躍入一個能發揮個人獨特性的未知世界,擁有完整的自我與心理的獨立時,才能自由地邁進心靈成長的更高層次,並自由地展示最高境界的愛。一個人成家、立業、生子,如果只是為了滿足別人或整個社會的期待,投入的層次可說是等而下之。最高形式的愛並定是全然自由的抉擇,而不僅是服膺成規而已。」(p. 119) 去愛,雖然危險,但就是讓人能達到自由抉擇的境地,透過不斷地跳出舒適圈,不斷地對自己的邊界發起挑戰,讓自己心靈獨立並越發成長。

此外,作者提到,除了勇於接受愛的風險所產生的挑戰外,其實也有辦法減低愛的風險,然而,那並非操之在人,而是操之在己。

對於這個觀點,作者提出:「愛人者必須嚴格檢討自己的『智慧』是否真的有價值,以及自己的動機。」(p. 131) 這是指,有時候我們因愛被批評或與周遭產生衝突,當下或許很痛苦,然而,如果當我們把自己換到批評者的位置,想想他們的立場,或許就會豁然開朗——不論是自己發現對方以愛之名實則自私的動機,又或是提醒自己不要變成那個以愛之名、但實則傷害到人的人。

因此,作者特別強調:「付出真愛的人永遠會把所愛的人視為完全獨立的個體,他會尊重和鼓勵對方獨立。」(p. 141) 愛一個人,就是要想怎麼樣才是對那個人真正好,而不是為了滿足自己給予的那種好。


四、真愛與紀律

在「愛」這部,最後一節中,作者又將「愛」拉回到「紀律」上,與第一部做連結。

除了之前提到的「紀律的原動力是愛」,作者在這節,也特別將愛中很容易碰到的「熱情」做了一個註解:

作者認為:「熱情是極為深刻的感情。(但)漫無節制的感情絕不會比有紀律的感情更深刻。古諺說:『深潭無波。』一個能充分掌握自己感情的人,絕不能說是一個不熱情的人。」(p. 136)

其實與其讓愛如煙花燦爛後爭吵心碎,不如看完煙花(激情過後)就接受日常的平淡與兩人總還是有不同的現實,長時間穩定相處,才能真正為那種具有成長性的真愛打下基礎。

這麼說來,愛,其實是一輩子的練習題

在這章末,作者也引用了幾位思想家和詩人的話,為愛再做註解——

Joseph Fletcher: 「自由的愛是一種理想。可惜很少人能達到這種理想。」(p. 139) 這句話的意思是,很少人有足夠的自律,能同時在家庭內外維持以真愛為基礎的建設性關係。

以及Ann Bradstreet: 「兩體若能合而為一,莫如我們。」這句話是指,婚姻中(或任何一段關係)雙方的獨立才會使婚姻(關係)生活更豐富。

此外,還有阿拉伯著名思想家、小說家、詩人 Kahlil Gibran: 「在你們的契合中保留些空隙吧,讓天堂的風在你們之間舞蹈。/彼此相愛,卻不要使愛成為枷鎖 ⋯⋯。」同樣的,Gibran 的詩也是在表達同樣的概念,相愛是羈絆,可是彼此仍要留點空間。


五、總結

即便作者從許多角度描述愛,甚至提出真愛可以透過什麼樣的行動更容易到達,但愛從來不僅僅讓人走上康莊大道而已,在過程中還是可能會碰到痛苦。

然而,事實上只要讓心靈成長,本就會因為要改變自己原先的世界觀,而感到痛苦,並且只有當面對痛苦,轉化痛苦為力量時,才能達到真正成長的境地。

**

最後,愛是什麼呢?即便臉貓讀完書、寫完分享,還是會回答:「不知道。」因為愛是博大精深的存在,只能勇敢行動。

avatar-img
德國的臉貓日常的沙龍
50會員
64內容數
雖然現實使人臉貓,可是逃進書裡臉不凹。 是以建一個專題,存放與書、與文字共舞的記憶:3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讀越多書,就越發現自己的知識乃至視野都實在太淺薄。然而,在能多讀便多讀的時光裡,除了單純享受閱讀的旅程,或偶爾為了好好記得一本書在說什麼而構思書摘外,為免自己忘記一些閱讀旅途中最純粹的樂趣,或是最直擊內心深處的感悟,臉貓總會定期做點採集,將一些書中,主幹觀念之外的資訊整理整理好記入心中。
1993年出版的《心靈地圖II》(Further Along the Road Less Traveled)是作者又經歷了約15年(第一本是1978年出版)的人生體悟後寫下的書籍。 在這本書裡分為三大部分:一、成長,二、探索,三、信仰。 那麼,就一起來看看《心靈地圖II》在說什麼吧!
介紹一下《心靈地圖》這本書。會介紹它,並不是因為它是雞湯,而是因為鼓勵大家與心靈的問題直球對決。在這本書中,分為四部份:紀律、愛、宗教、神恩。
讀越多書,就越發現自己的知識乃至視野都實在太淺薄。然而,在能多讀便多讀的時光裡,除了單純享受閱讀的旅程,或偶爾為了好好記得一本書在說什麼而構思書摘外,為免自己忘記一些閱讀旅途中最純粹的樂趣,或是最直擊內心深處的感悟,臉貓總會定期做點採集,將一些書中,主幹觀念之外的資訊整理整理好記入心中。
1993年出版的《心靈地圖II》(Further Along the Road Less Traveled)是作者又經歷了約15年(第一本是1978年出版)的人生體悟後寫下的書籍。 在這本書裡分為三大部分:一、成長,二、探索,三、信仰。 那麼,就一起來看看《心靈地圖II》在說什麼吧!
介紹一下《心靈地圖》這本書。會介紹它,並不是因為它是雞湯,而是因為鼓勵大家與心靈的問題直球對決。在這本書中,分為四部份:紀律、愛、宗教、神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