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3/05/21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預備心理師日記】_碩一下學期2-6月

  碩一下和上學期最大的差異,在於理論與實務的比重,下學期有相當大的比例在實作,像是團體諮商是設計團體方案,然後至大學部招募團體成員,帶領連續七週的週間團體;在諮商技術專題,除了有同儕小組演練外,我們也會媒合大學部的學弟妹,與其進行十週的諮商歷程,並撰寫諮商紀錄和在課堂與老師和同學提出討論;自殺學專題,必須謄打評估自殺風險危機程度的逐字稿,以及撰寫個案資料、評估之理論依據等。
  在上述三者間,我特別有感的是團體諮商,老師上課方式採金魚缸內外圈團體進行,我每週會依照當下的直覺選擇內或外團體,內團體會在老師設定的主題下開始進行團體,而外圈成員需要在團體結束後,回應自己觀察到與團體相關的內容和歷程等。除了上課方式帶給我許多新視野外,我在團體主題設定上嘗試突破框架,也好奇同質性高的團體成員,會活出何種團體的樣貌,在與帶領夥伴討論後,我們帶領的團體是:大學生害羞自我探索團體。
  主題的設置來自於自我的經驗,我真的是一個害羞內向的人,所以大學每週必修的團體課,我真的分分鐘都好煎熬,每次要在團體中發言,身體都會有極大的生理反應,呼吸心跳加速變快、說話急促不安、講完尷尬癌發作等,我覺得我最焦慮就是其他人的目光、注視的眼神、邀請發言(翻譯蒟蒻:拜託不要看到我!!!)也因此,回到團體的主題發想,如果有機會在類似的情境中,我們匯集一群害羞的靈魂,會不會在這個相似的特質下,能夠看見自我和彼此身上的光芒,看到害羞也能帶來不同的可能性,至少我自己在大學畢業多年後,克服部分的擔憂和緊張,讓自己能夠有勇氣在此時帶領團體。
  有趣的是,害羞團體成員看似同質性高,實際開展後仍存有個體的獨特性和異質性,也在團體的演進中,我看見自己主動、幽默和玩心的一面,意思是團體不僅是帶領者影響成員們,我們也會被團體及成員們所影響,改變自己原先的形狀,而讓自己愈趨完整。我記得,在課程期末的分享,我提及凱隆也是榮格「負傷療癒者」的原型,以及魯米《兒時玩伴》中的「別轉頭,繼續看看著被包紮起來的地方。那正是光亮入你之處。」害羞曾經是我的傷,在這個傷轉化療癒後,誕生害羞團體。當我開始理解自己時,也才能慢慢理解他人,理解自己是深層地與內在和解,不再以受害者的姿態活著,而是自助者的角色,走向療癒之路。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