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2/06/11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總編的復仇 - 政治、歷史與時間

說是在講日本出版業的企業內鬥,確實也因為出版業出現奇觀感,但因為不太了解日本出版業,況且日本是個規矩很多的國家,尤其是關於出版如此歷史悠久又必須慎重的行業。
但大體上若說是一種「鬥爭」,因為改朝換代,悠久歷史的純文學部門,與需要銷售量和廣告支撐的雜誌部門之間的鬥爭。實際上可以看做是一種政治的局勢,而局勢中最重要兩個因素就是歷史、時間。
一絲絲邪惡的笑容,抓摸不定的個性,也許正是喜歡求新求變公司主管的縮影(大泉洋飾,日文片名翻譯,錯視畫的利牙)
一絲絲邪惡的笑容,抓摸不定的個性,也許正是喜歡求新求變公司主管的縮影(大泉洋飾,日文片名翻譯,錯視畫的利牙)
角色先行在劇本中是可以看得出來的,吸引目光,並讓觀者依循著背景有些混亂的清晰故事線。以女主角飾演一位熱愛文學的文學部編輯,明顯是理想主義者的暗喻。與男主角飾演空降的雜誌總編,看似投機且聰明,則為是資本家的隱喻,而電影就在兩位主角的競合關係中發展。
女主角被裁員,而後重新加入雜誌部門,一度出現的合作,有點像是文創(文青)式折衷的合作。可以包容:如純文學改改編成漫畫,模特兒對義肢和軍械的冷門癖好;但又聳動,並帶出電影中斷一波小高潮。而封面模特兒,意外攜帶槍械的被捕,到底要不要換雜誌封面,電影中也利用劇情開始爭辯表象(趨勢現象)跟內在(精神)。如同臨時董事長在向董事與主管們報告,什麼是文學(藝術)性?是要突破現有框架,還是尊重傳統與道德?
電影中雜誌編輯的希望採訪對象名單,一位在日本的喜歡Cosplay蘿莉的外國大叔
到此為止都還是親切可人的出版業宮鬥劇情。但是《總編的復仇》中後段,更是這部電影需要關注的重點。也就是象徵理想主義者與資本家的再度分裂。考驗著創作者不只是說故事本身,而是更在意想藉由出版企業政策與人事的更迭,表現如同不曾止息的歷史巨輪,故在形式上開始運用剪接上的不連續(電影半前段以女主角畫面優先,中後段絕大部分是男主角在雜誌一戰勝利之後,尚不知道未來走向,並與暫代董事長想要讓出版社走向的全面的經濟開放(商業化 ),廢除掉公司中早就虧損連連的純文學雜誌神主牌;而女主角因為父親生病稍微離開主線,本來經營的連續性稍微斷裂。
首先是因為純文學部門的崩壞,像是昔日學運革命的理想主義分子,擁有權力後腐敗,這樣帶有某種對「左膠」的嘲諷意味,不知民間疾苦的活在自己的舒適圈,嚴以待人,寬以律己。
但公司開始準備奉行全面性的市場經濟導向之後,部分的理想分子(社會良心)十分在意他們多年來為雜誌的建立品牌精神等內在價值,並質疑為了創意(注意這裡不單只是「賣錢」,而是某種文創式的創意)可以出賣雜誌靈魂。於是像是開啟某種對立的議題:表象/內在、群體/個體(或,勝選/黨綱)的思辨。
女主角松岡茉優的「昭和顏」。甜美中帶點苦幹實幹的樸實感,在電影中也欠咖(k'iaŋʟ-k'a)地四處東奔西跑
過去在各大出版社流轉,並創造各種知名的事件的總編,像極了當代社會的網紅與藝術家的複合體。反正只要是「有趣的事情」。如此口吻表面是上對傳統的揚棄,像是不斷在探索新事物的資本家,卻也由於電影中暫時的把角色放在現象之後的敘事感,這樣看起來像是歷史唯物論式觀點,讓推陳出新的資本家也像極了革命的左派份子。
人只不過是在社會的制度與事件中新陳代謝,剩下的只有時間和讓人覺得有趣的事情。
結尾倒是又傳統地回到理想主義者和資本家對抗的理想主義式結局。如此懷舊意味的對抗電子化潮流讓傳統出版業全面潰敗的契機。回到家鄉開設獨立書店的女主角,並獲得大文學家青睞,獨家發行實體書的唯一地方,全世界只有一間。
事到如今,獨立書店還有什麼好讚揚或批判的?想必是還是得靠著女主角松岡茉優的「昭和顏」,在回不去的當下招喚過往大排長龍買書就會令人感動的時代。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