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槓」一詞,在近幾年相當流行,人人都發現 : 只會一項專業是不夠的。但「早上在早餐店打工、下午跑外送、晚上擔任兼職教練」,這樣的生活方式,算是斜槓嗎? 斜槓的目的是什麼? 該如何選擇,才能讓每件事有加乘效果?
與其聽理論,倒不如直接看案例。這周的課堂,
荃鈺老師安排專題演講,請來「
眾星實業」負責人李承安,來談談他過往的故事。
李承安辦理台灣首場美式躲避球大型賽事(圖片來源 : 李承安提供)
過往是運動員的他,是如何跨領域並創業? 在每個關鍵點與身分轉換,他又是如何抓住機會?
每個人都想跨領域,但機會來臨時,你抓的住嗎?
「現在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沒關係,但要知道自己不喜歡什麼」
演講剛開始,李承安以過來人的姿態,對著台下迷惘的大學生們說著他的故事。因為以運動員身分拉近距離、因為說出這個年紀的痛點並同理,才一開口,便已獲得同學們的信任。
「…於是我到天下雜誌,工作之餘也持續躲避球運動,並在6年內成為廣告部主任。後來為了追女友,買了單程機票,就到香港重頭開始。就這樣一邊教球、一邊教中文,在某次機緣下遇見香港躲避球商老闆,短短吃一頓飯時間,就讓老闆決定掏資金出來贊助我開公司,才回到台灣,有了現在的發展。」從現在往回看,李承安感謝當時的努力與勇氣、更感謝當時伸手拉他一把的貴人。
高潮迭起,彷彿聽故事般,除了羨慕,更多的是佩服。
每個人都希望有這樣的好運氣、每個人也都希望遇見貴人。但關鍵從來就不是貴人或是發生什麼事,因為不是每個人遇上同一個人或同樣的事件都能夠抓住機會、讓那個事件變成人生的轉折點。
李承安的過往以及有衝勁、能堅持的人格特質,讓我想起賈伯斯在史丹佛大學畢業演說所說的一段話 : 「你沒辦法預見這些點滴如何連繫,唯有透過回顧,可以看出彼此關聯。所以你必須相信,無論如何,這些點滴會在未來互相連結,有些東西你必須相信,像你的直覺、天命、人生、因果,諸如此類種種。這樣的想法讓我永遠不沮喪灰心,也的確塑造了我人生中所有的不同。」
「轉移重心的前提是要先在一個領域站穩,跨領域才能水到渠成。」
深思講者對於事件點的每句描述,能夠讓他轉換成功的,都不會是因為去了香港、或是因為跟企業家吃一頓飯,才突然麻雀變鳳凰。重點在於先前在廣告行銷領域六年的認真累積、以及無論如何仍然以行動持續對躲避球的熱愛,才能讓量變產生質變。
李承安參加香港美式躲避球賽事(圖片來源 : 李承安提供)
在決定要不要去香港的這個關鍵點,除了衝勁,更有理性。他是懂得衡量的,因為最差也就是回天下雜誌繼續。而在天下雜誌,他已累積一定經歷、且一直都表現良好,所以不怕回不去,他對於出去闖蕩可能失敗這件事,是有所準備且有經過評估的。
除了衡量,更需盤點現有資源。他直到出社會都有持續接觸躲避球運動,沒有放掉。換句話說就是他仍然一腳踩在運動領域,另一腳開始在行銷領域累積,只是等待哪天有機會整合兩個領域,結果去香港就真的被他碰上這樣的機會,才回台創辦運動設計公司,也成立複式躲避球協會。所做的一切,都是過往的延伸。
「嘗試將你熱愛的每一件大小事做『好』,而不只是做『完』,世界將會在你意想不到的時候,扎扎實實的回饋到你身上。」演講結束,李承安用這樣一句話作結,而這也是他一路走來的體悟與信念。
毫無保留、為了喜歡的事用盡全力...,運動員熱情瘋狂的特質與超強執行力,在李承安身上一覽無遺。鍥而不捨的態度,不僅體現在追逐幸福,也在眾星實業的理念看見 : 用運動傳遞信念,以設計傳達價值。
跨領域的關鍵,從來就不是「要去哪個領域?」,不是「要去哪裡找貴人?」,也不是做很多事、擁有很多頭銜就叫做跨領域。而是就像摸石頭過河,你得先在一個領域站穩,跨領域才能水到渠成。
就像李承安在躲避球運動與廣告行銷的多年累積,他的選擇,不是挑選、不是權衡利弊、也不是一味跟風,而是選擇靜下來把自己現在手上能做的事好好做好。
所有能夠轉換的關鍵,都還是在自己身上。
常聽人說「越努力,越幸運」。聽完李承安的故事,我彷彿也能看見這句話,真切的在他身上不斷實現。
一個故事、一場演講,頂多2小時就過去,但留在學生運動員心中的餘韻,就像埋藏在土壤中的種子,需要長時間的澆灌、等待合適的時機萌芽。李承安的故事,讓我深受啟發,運動員有運動專長的優勢,但不該讓優勢變成唯一的限制,我也期待將來能看見越來越多運動員,在各行各業開枝散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