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詞與誤用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之前提到堅決不採用大陸的錯詞,能多舉些例子嗎?
·「演講詞」與「演講辭」
有一次在校內監考,那班是中四,我沒教過他們的。
發了考卷後,看看考卷,是要學生寫作一篇「演講詞」。
什麼?「演講詞」?為免耽誤學生的作答時間,當時我一言不發,就寫了:
詞≠辭
word≠speech(他們是英文學校)
當時就看到有一些學生點點頭。
其實,在大陸也不寫「演講詞」,而是「演讲辞」。
·「匯報」與「彙報」
今日(2015-6-23)無線新聞報導行政長官匯報……的「匯報」一詞是錯的,正確的用詞是「彙報」。「匯報」是大陸用詞。
「匯」,指水流會合在一起;而「彙」,是把許多的資料或事件聚集在一起。二者是有分別的。
·「精彩」與「精采」
來問關於「精彩」與「精采」,究竟哪個詞才是正確?籠統來說,兩個詞都對、都可以用;但,嚴格來說,「精采」才是正詞。大陸出版的詞典,一般都用「精彩」,但在《辭海》就仍然用「精采」。當年鲁迅 《彷徨·祝福》也用「精采」,例如:「她那没有精采的眼睛忽然發光了。」所以就有「無精打采」。
由於後人分工了,由「采」衍生出「採」、「彩」、「綵」、「踩」…例如陶淵明有「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句,而這裡的「采菊」即採摘菊花,故「采」通「採」。又例如司馬相如有「采色炫耀」句,這裡的「采色」即指多種顏色,故「采」又通「彩」。而「彩」的右旁,表示以多種鮮亮的顏色作紋飾,故亦有出色之意。
總之,為了免傷和氣,如果別人以大陸詞書作依據,無謂說他錯,但也不能委屈自己,把正詞說成錯。一句話:正者自正,俗者自俗。
·「老板」與「老闆」
幾年前,中文科有位博士級的同事向我查詢。
他問:「『老板』與『老闆』,你會用哪一個詞呢?」
我說:「我會用後者。」
他繼續問:「為什麼呢?」
我說:「『老闆』的『闆』有三個口。」
他說:「有道理。」(各位,「老細」的「細」又有多少個口呢?)
其實,正確的說法,「老板」是大陸詞,而「老闆」是正統詞。
·「勒令」與「飭令」
「勒令」這個詞常常出現在媒體,特別是香港的媒體。但,這是大陸的用詞,而正統的用詞是「飭令」。
飭,(chì), 粵音﹝斥﹞。解作:
①謹嚴,如「謹飭」。
②整治,如「整飭」。
③命令,如「飭令」、「飭知」。
④告誡,如「申飭」。
至於「勒令」一詞,是大陸的用法。勒,有強迫的意思,如「勒索」、「勒令拆遷」(在大陸是要先拆後遷的,而香港則是先遷後拆,故謂遷拆),故而有強迫命令——勒令。其實,正統的中文,應該用「飭令」。
·「托付」與「託付」
有個人壽廣告,寫著「終身托付」。什麼意思?即一生人都要用手或用肩頭托著,那是多麼沉重!多麼無奈!
正確的用詞是「託付」。
當然,如果哪個廣告是全用大陸字來寫的話,那就無所謂啦,因為在內地是沒有「託」這個字的,而只有用手來「托」。
各位,「托兒所」與「託兒所」,哪個詞才對呢?
·「緊記」與「謹記」
香港人常常說「緊記」,特別是學校對學生的提示,往往用上「緊記」,這是錯的。正確的用詞是「謹記」,即小心翼翼地記住。當然,「記緊」就沒問題。
·「茶聚」與「茶敘」
2015-6-24看到無線現場新聞報導謂中聯辦邀請建制派茶聚。「茶聚」是錯的,正確是「茶敘」,意指茶會敘舊。
後按:無線於翌日已改用為「茶敘」。
·「开关」與「開關」
「門」的大陸字是「门」,故此凡門部的大陸字都從「门」。如闭、间、阁、闪、闲…但,偏偏「開關」這兩個大陸字——开关,就沒有門。這就是不合乎邏輯的。
·「電信」與「電訊」
「電訊」、「訊息」、「訊號」等才是正詞;而「電信」、「信息」、「信號」等是大陸的通用詞(當然臺灣也沿用「電信」)。
「訊」的右旁,是一片羽毛,古人感悟到羽毛飄逸很快,比喻消息很快地傳遞,故有「迅速」。訊,本有消息的意思,故亦有「音訊全無」。
「訊」,英文是message;而「信」,英文是letter。二者是有明顯的分別的。
當然,如果屬於大陸的詞典或是大陸生產的電腦,又或是百度,必然是用大陸的詞啦。
·「名實相符」與「名實相副」
關於「名實相符」與「名實相副」,哪個才是正詞?大陸人一般都用「名實相符」,港人就一半一半,有些中文教師都用「名實相符」,大概是被大陸影響吧。至於臺灣的文人,肯定都用「名實相副」。那麼,究竟二者分別在哪裡呢?
「名實相副」的「副」,是指相稱的意思,即兩樣東西完全相稱。
「名實相符」的「符」,是指符合的意思,即指甲符合乙(的條件)。
故此,「名實相副」才對。
·「身份證」與「身分證」
有臺灣讀者來問:
「國民身份證」或「國民身分證」,何者為正確呢?謝謝您!
「身分證」才是對的。蓋身分,是指人在國家或社會或組織上的職責或地位。而「份」的本意,是指一個細分的單位,即分成若干份,此與身分地位無關的。不過,由於這兩個字音近,故混用。
在大陸,卻採用「身份证」,這是畫蛇添足,化簡為繁。
另外:「證」是正體字。而「証」,是由「证」而變成港式大陸字。這情況,如「演講辭」變成港式大陸字「演講詞」一樣。
·「搜集」與「蒐集」
搜,其本義在尋找,例如:搜查、搜索、搜捕、搜羅、搜尋,當然也有搜集。
蒐,若作動詞,其本義在聚集,當然亦有搜集的意思,故「搜集」與「蒐集」,彼此互通。
不過,「蒐集」一詞,筆者認為把資料、數據聚集後再作分析研究者,則用「蒐集」,而並非單單搜集。例如:證據蒐集、資料蒐集、數據蒐集。
在大陸,由於要簡省同音字,「蒐集」就只有「搜集」了!
·「注冊」與「註冊」
香港有些學校,總是用「注冊」一詞,其實是錯的。雖則古時「注」與「註」是互通,但在現代中文詞彙,則有所分別。
「注」,若作動詞,解作灌入、灌注、注入,大多與水有關,故為水部。
「註」,若作動詞,解作登記,即登記在簿冊上,故稱註冊。
在臺灣常用正體詞彙,是用「註冊」的;但,大陸就只有「注冊」而無「註冊」,而哪個「註」字,在大陸已不在人世了。
·令人「發指」與令人「髮指」
網上有人貼上「令人發指」一詞,隨即被人善意另貼「令人髮指」。
這就是因為大陸把「發」與「髮」省為一個字「发」;故此,有些人在不知不覺中誤用。
髮指,頭髮往上翹,喻大怒。
臺灣是中華語文文化的最後防線,君子要自強不息啊!如果、如果臺灣都寫「令人發指」的話,那真是令人髮指啊!
·「特別」與「特别」
「香港特別行政區」與「香港特别行政區」在用字上有什麼分別呢?
「特別」的「別」是正詞,而「特别」的「别」是大陸用詞,那是錯的。
「別」的左下方不是「力」、不是「刀」;而是「包」(由於九方沒有哪個包字,只好借用「包」)。理由:
1、 包與別同發b聲;而力則發l聲,刀則發d聲,均與「別」聲不符。
2、 從文字學來看,「別」是會意字,右旁是刀,左邊是人的象形,只是人形被刀縱切,一分為二,故稱為「別」。
大家若看到「香港特别行政區」,不用說,就是大陸用詞。
------------------------------------
近日瀏覽商台骷髏會研究部的網頁,發現文章的中文水平精簡明達,而且用詞正統——例如:詞彙(不是詞匯)、猶豫不決(不是猶疑不決)、根深柢固(不是根深底固)。
好!值得一讚!
2020年12月11日舊文整理
附列一覽:
·「演講詞」與「演講辭」
·「匯報」與「彙報」
·「精彩」與「精采」
·「老板」與「老闆」
·「勒令」與「飭令」
·「托付」與「託付」
·「緊記」與「謹記」
·「茶聚」與「茶敘」
·「开关」與「開關」
·「電信」與「電訊」
·「名實相符」與「名實相副」
·「身份證」與「身分證」
·「搜集」與「蒐集」
·「注冊」與「註冊」
·令人「發指」與令人「髮指」
·「特別」與「特别」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63會員
    817內容數
    現代人該怎樣看待儒學呢? 能替孔子說句公道話嗎? 怎樣做一個《論語》的明白人呢?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臺灣過去幾十年,民間零零散散的都有人使用大陸字。前些日子,筆者曾寫過【大陸字對臺灣有影響嗎?】可是,官方都使用大陸字,那還有什麼話好說的呢? 臺灣的「臺」,大陸字是「台」。沒錯,「台」,很早在《尚書》已有了,為什麼是大陸字呢? 此外,臺灣有些食品,其包裝的用字,卻明顯使用大陸字。是潮流?商業需要?
    在大辭典裡搜尋「篡改」與「竄改」,結果含糊不清,無法取捨。它說: 篡改:任意做不實的更改。如:「日本為掩飾其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罪行,竟不惜篡改歷史!」 竄改:任意做不實的更改。如:「為掩飾真相而竄改歷史,終將受到世人的譴 責!」 這樣和稀泥,竟出自中華民國教育部屬下的《國語大辭典》,說得過去嗎?
    也許有人問:既然「飧」字的筆畫比「餐」字少,那為什麼大陸要把「飧」字改成「餐」呢? 須知大陸的漢字,不但要簡化,而且要減少。把哪些他們所謂「生僻」的字詞,竄改為較常見的字。又把那些同音字,通通人間蒸發。於是,古之本有、古之常用的「飧」字,就以為是「生僻」的字詞,因而被俗人自俗為「餐」了。
    昨晚提及「盤中飧」與「盤中餐」,究竟哪一句才對?原來有不少網民,特別是從大陸過來的,還是堅認「盤中餐」是對的,又或者說兩者都可以。所以,昨晚用了不少時間來考證。 這兩個看點不假。 第一個看點就不必討論了,所有教科書就是用「盤中餐」的,那是官版。 《詩經·魏風·伐檀》:不素飧兮。
    有首唐詩,大家都讀過,都可以說是家傳戶曉: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 當中的「盤中飧」,香港人和臺灣人都不會讀錯;但大陸人就一定會讀錯,而且是清一式錯讀為「盤中餐」。 剛剛收聽文昭先生的「談古論今」(20200812第801期),他說: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在2020年11月20日,筆者曾在好幾個自媒體留言,謂大陸的語文有不少都是錯詞錯讀的,而且還是語委會所規範的。於是列舉多個例子,以供參考。 那麼,為什麼把「竄改」寫成「篡改」?「竄」,本身是有簡化字「窜」的,又何以不用「窜改」?而偏要用筆畫繁多的「篡改」呢? (寫於2022年6月16日)
    臺灣過去幾十年,民間零零散散的都有人使用大陸字。前些日子,筆者曾寫過【大陸字對臺灣有影響嗎?】可是,官方都使用大陸字,那還有什麼話好說的呢? 臺灣的「臺」,大陸字是「台」。沒錯,「台」,很早在《尚書》已有了,為什麼是大陸字呢? 此外,臺灣有些食品,其包裝的用字,卻明顯使用大陸字。是潮流?商業需要?
    在大辭典裡搜尋「篡改」與「竄改」,結果含糊不清,無法取捨。它說: 篡改:任意做不實的更改。如:「日本為掩飾其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罪行,竟不惜篡改歷史!」 竄改:任意做不實的更改。如:「為掩飾真相而竄改歷史,終將受到世人的譴 責!」 這樣和稀泥,竟出自中華民國教育部屬下的《國語大辭典》,說得過去嗎?
    也許有人問:既然「飧」字的筆畫比「餐」字少,那為什麼大陸要把「飧」字改成「餐」呢? 須知大陸的漢字,不但要簡化,而且要減少。把哪些他們所謂「生僻」的字詞,竄改為較常見的字。又把那些同音字,通通人間蒸發。於是,古之本有、古之常用的「飧」字,就以為是「生僻」的字詞,因而被俗人自俗為「餐」了。
    昨晚提及「盤中飧」與「盤中餐」,究竟哪一句才對?原來有不少網民,特別是從大陸過來的,還是堅認「盤中餐」是對的,又或者說兩者都可以。所以,昨晚用了不少時間來考證。 這兩個看點不假。 第一個看點就不必討論了,所有教科書就是用「盤中餐」的,那是官版。 《詩經·魏風·伐檀》:不素飧兮。
    有首唐詩,大家都讀過,都可以說是家傳戶曉: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 當中的「盤中飧」,香港人和臺灣人都不會讀錯;但大陸人就一定會讀錯,而且是清一式錯讀為「盤中餐」。 剛剛收聽文昭先生的「談古論今」(20200812第801期),他說: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在2020年11月20日,筆者曾在好幾個自媒體留言,謂大陸的語文有不少都是錯詞錯讀的,而且還是語委會所規範的。於是列舉多個例子,以供參考。 那麼,為什麼把「竄改」寫成「篡改」?「竄」,本身是有簡化字「窜」的,又何以不用「窜改」?而偏要用筆畫繁多的「篡改」呢? (寫於2022年6月16日)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雖然 “囉嗦” 的說話方式語言學家不敢指為 “不對”。不過, 話中塞了一堆廢字,只會模糊掉主體意思,也強迫著聽的人需要先去過濾掉那些廢字。 第一個例子是國,台語中 “疊字” 的怪象(意指重複使用同一個字)。比如, “好” ”好” ”好” , 或是 “對“ “對” “對” 的習慣, 只是自曝其短。
    Thumbnail
    商場…如情場,情場…如戰場,商場…如戰場… 若能~長長久久,共存共榮,和平繁盛, 誰不希望…能夠和合作夥伴…一路成功到最後. 老在重新認識,老在重新評估, 甚至還爾虞我詐偷拐搶騙,多累~~~
    其實也不是要限定在校訓啦,主要是想討論一些「以簡短文字摘要傳達某些精神」,這在台灣的學校最常見的就是共通校訓:禮義廉恥 (然後恥還要是蔣介石錯字版【耻】)。但不管是禮義廉恥或是我以前學校的「新誠勤篤」、「誠慧健毅美」都像是一些空泛的道德呼籲,也沒聽說哪位老師會向家長強調「我們的學生都有做到這些…」?
    Thumbnail
    什麼樣的詞可以用?不能用? 老師到底需不需要把這些中國用語一一挑出來?
    Thumbnail
    小弟不才這學期教了台語一小段時間,深感它在當今台灣社會真是充滿各種微妙感。像是先前金曲台語歌后鄭宜農沒在頒獎典禮上講台語,就引發正反不同立場強力衝突。別的不說,光是怎麼稱呼它都會讓不同族群的民眾憤怒不滿,實在動輒得咎。葉高華教授的小文〈說不出名稱的那種語言〉滿深刻地說出這種尷尬感。 根據葉老師的說
    Thumbnail
    殺頭的生意有人做; 賠錢的生意沒人做。 有用的教學,明明上面說不准教,暗地就都喬好了; 沒用的教學,今天上面說不用教,明天就鳥獸散了。
    Thumbnail
    今á日咱beh講ê詞是準講,chit塊詞ê意思to̍h是假影講,設使講,seng當做tāi-chì是án-ne。「Nā準講伊無beh參與,咱to̍h ka-tī來進行,好--無?」Tī chia to̍h是seng假設1 ê條件,nā發生,beh計畫koh來ài如何應對。 準mā有tio̍
    前幾天教小朋友功課,看到了幾個錯字,唸了幾句後順便叫他訂正。回頭想想,為什麼我們會說「錯」字呢?錯有不對的意思嗎? 於是立刻和小朋友一起想「錯」的造詞,有錯誤、錯失、過錯、認錯等等,上述都有不正確的意思。但我又想到交錯、錯身而過、錯落有致,甚至連「他山之石,可以攻錯」都想出來了,可是這
    Thumbnail
    這就是美國全國都正在英文教改的內容,這就叫做SoR,118英文課綱就該修正成這樣子
    「英語是國際通用語」(English as a lingua franca),臺式英語、新加坡英語、印度英語,並沒有誰比較標準,或誰不標準的區分,所有的英語都站在平等的水平線上。但是發音和腔調就不重要嗎? 3個方法幫助你的寶貝小孩與你自己英語口說更道地,自信開口說英語。
    Thumbnail
    雖然 “囉嗦” 的說話方式語言學家不敢指為 “不對”。不過, 話中塞了一堆廢字,只會模糊掉主體意思,也強迫著聽的人需要先去過濾掉那些廢字。 第一個例子是國,台語中 “疊字” 的怪象(意指重複使用同一個字)。比如, “好” ”好” ”好” , 或是 “對“ “對” “對” 的習慣, 只是自曝其短。
    Thumbnail
    商場…如情場,情場…如戰場,商場…如戰場… 若能~長長久久,共存共榮,和平繁盛, 誰不希望…能夠和合作夥伴…一路成功到最後. 老在重新認識,老在重新評估, 甚至還爾虞我詐偷拐搶騙,多累~~~
    其實也不是要限定在校訓啦,主要是想討論一些「以簡短文字摘要傳達某些精神」,這在台灣的學校最常見的就是共通校訓:禮義廉恥 (然後恥還要是蔣介石錯字版【耻】)。但不管是禮義廉恥或是我以前學校的「新誠勤篤」、「誠慧健毅美」都像是一些空泛的道德呼籲,也沒聽說哪位老師會向家長強調「我們的學生都有做到這些…」?
    Thumbnail
    什麼樣的詞可以用?不能用? 老師到底需不需要把這些中國用語一一挑出來?
    Thumbnail
    小弟不才這學期教了台語一小段時間,深感它在當今台灣社會真是充滿各種微妙感。像是先前金曲台語歌后鄭宜農沒在頒獎典禮上講台語,就引發正反不同立場強力衝突。別的不說,光是怎麼稱呼它都會讓不同族群的民眾憤怒不滿,實在動輒得咎。葉高華教授的小文〈說不出名稱的那種語言〉滿深刻地說出這種尷尬感。 根據葉老師的說
    Thumbnail
    殺頭的生意有人做; 賠錢的生意沒人做。 有用的教學,明明上面說不准教,暗地就都喬好了; 沒用的教學,今天上面說不用教,明天就鳥獸散了。
    Thumbnail
    今á日咱beh講ê詞是準講,chit塊詞ê意思to̍h是假影講,設使講,seng當做tāi-chì是án-ne。「Nā準講伊無beh參與,咱to̍h ka-tī來進行,好--無?」Tī chia to̍h是seng假設1 ê條件,nā發生,beh計畫koh來ài如何應對。 準mā有tio̍
    前幾天教小朋友功課,看到了幾個錯字,唸了幾句後順便叫他訂正。回頭想想,為什麼我們會說「錯」字呢?錯有不對的意思嗎? 於是立刻和小朋友一起想「錯」的造詞,有錯誤、錯失、過錯、認錯等等,上述都有不正確的意思。但我又想到交錯、錯身而過、錯落有致,甚至連「他山之石,可以攻錯」都想出來了,可是這
    Thumbnail
    這就是美國全國都正在英文教改的內容,這就叫做SoR,118英文課綱就該修正成這樣子
    「英語是國際通用語」(English as a lingua franca),臺式英語、新加坡英語、印度英語,並沒有誰比較標準,或誰不標準的區分,所有的英語都站在平等的水平線上。但是發音和腔調就不重要嗎? 3個方法幫助你的寶貝小孩與你自己英語口說更道地,自信開口說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