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3/08/27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豐盛,缺少的那道光 IV:足跡|重點演說版|隨筆外傳 Ep.54

覺得蔡康永的厲害之處,單單說是一個「很會說話」的人,似乎太過膚淺。
撰寫文章都會想要閒聊一下最近發生的事情,有時候也會不自覺把正文的內容也寫到前言,底下就還要再重新想過一次要寫什麼好,小困擾吶。XD
讓我想起他曾說過一段:為什麼在康熙幕後的主持人不太說話,因為要把很多有趣的話題都拿到台前來講,不然都在化妝室就講光光了,觀眾就很難聽到我們都聊了什麼好玩的東西。
早期康熙在做節目,主旨是希望講題不要重複,後來發現真的是超級困難
還不如把一些高收視的題目,找不同組合的來賓再做一次,有時候反而會有很好的收視迴響;至於這次做的外傳,是想把目前真正有在生活中實踐的一些內容拿出來寫,有的題目甚至會在口氣上踩踩線
有來有往一下,比較有意思嘛。
...

本週隨筆摘錄

想完了,也要說服自己才有用呀
想完了,也要說服自己才有用呀

這禮拜寫到的事情有兩樣:
  • 陷阱?頭腦思考有時候真的可以放一邊
  • 多元?我想,要弄清楚重新來過的定義
落入頭腦思考,是有很大可能做出許多「不合」自己人生軌跡的決定,學校之所以給我們讀書的好願景,其實只是讓人更容易服從權威或體制,相信報效於人能獲得更多;如此看來,真正走上自己路的人難道才是真傻子嗎。

陷阱?

利用大學變成厲害的人沒有想像中容易,還很可能就一路平凡到底了。
因為這有很大可能是依賴外在的聲音推動自己前進,而沒有察覺
很謝謝學妹的邀請,讓我到 SLEK 醫學營做一場《真人圖書館》的講座,當時聽到有車馬費跟時薪真的是眼睛都亮了,這篇的出產就是文字版本,紀念一下。XD
最後訂題目為豐盛的「第 4 集」,確實希望有天寫作不僅僅是停留在紙筆,所以藉這次邀請,把「自我」這件事立體化,規劃出「高中生」可以聽的內容版本這樣子。
以前有略提到「頭腦的陷阱」,什麼是頭腦的陷阱呢?
是這樣子,過往我們不假思索做的某些重要決定,都很可能是頭腦驅使而成的,比如說我們不會去懷疑國中讀完就要妥妥的讀一下高中,或在場的同學也不大會懷疑讀完高中,還有不去考大學的其他可能性。
這個就是做決定的時候,只有頭腦在運作的結果
事實上生活還有很多時刻是自己的心情、身體也能感覺到律動和開心的時候;所以有的人成長後會發出嘆息,覺得很難再感受到真的快樂,也感覺很多生活裡的東西都是演示給人看的。
一個落入頭腦陷阱的人,接受讚美會發生什麼事呢?

1
身邊的人越來越厲害,而當事人可能還不清楚怎麼回事
這是很妥妥的讓我反感人不要無腦,或是整顆腦都追求正向的原因
一直維持在高能量狀態,會覺得很耗損,因為生活並沒有全然好事遍地開花,當然我相信有的人出生到現在一帆風順;那種是不是打從心裡有的狀態,看上去還是分辨得出來的。
我遇過一位同學,他之所以很難成長的原因,就是因為活在了稱讚的世界裡。
如果今天城府深一點的人,遇到這樣子的「下屬」會開心的:說了二句好聽話就能讓對方報效;所以並不是身邊的人身分地位越來越貴重,自己就一定是其中的一員;我們都希望長大不要變成是過去的大人,聽不下一點點不同的聲音。
不過這個例子,有一去不回頭的跡象,就成為我舊文裡一點警示的養分了。

2
如果本身是容易受到外在價值觀影響的人,讚美還是建議拋到一邊去
先前提到一個概念是:行動可能不要優先於思考;有的人可能會想說:不過我們做每件事情之前難道沒有先想過嗎?
應該是說,要追溯一下這個念頭怎麼來的,道理又是一個怎麼樣的道理
我們隨時隨地都能找到合理的理由讓自己忙碌起來,這社會並不鼓勵人花太多時間想事情,會貼上「浪費時間」的標籤;忙完了、有成果,還能在履歷上爭得一線生機。
本文則是要說,找到自己的方式,為什麼特別是得累積看似很厲害的事情呢
這會讓人在忙碌之後落入一種困境:是有所收穫,但還存有些尚未解決的謎團,有不太真實的感覺,以及對自己的一點疑惑;可是此時的人大概也只說得出:不要想太多、你已經很好之類的安慰。
這就是我們努力後,想換得的結果嗎。

多元?

其實很容易,就是不要別人餵過什麼就吃,小時候吃的也吐吐出來就好解決了
回播的舊文是 48 回,豐盛的第一集唷
我試著把寫過的「杯水」和「品味」放在一起說明。
杯水,就是不論今天是誰遞來,告訴我說:我可以對這杯水做任何事,換做是讀者的話,你會對它做哪些事;答案通常不離:喝掉、倒掉、加檸檬片、把杯子摔破等等的回覆。
答案不好嗎,當然不會,不過就會離今天的「多元」感有些遠。
如果我想要在學歷之外做做其他事情,不一定得建立我功課要是好的情形下,這種外來的眼光就是杯水;我會收下之後悄悄丟到路邊,然後選一間商店買一杯喜歡喝的果汁。
因為,水是好東西,不代表我就非拿它幹什麼
同樣的代換,那些理所當然的事情:讀師大將來就是會當老師 (至少現實不是,總會有刻版印象在嘛)、讀經濟系將來就要選跟經濟有關的研究所讀 (當然同樣學科基礎比較輕鬆) 等;如果我想在生活上加點自己喜歡、想做的事情:
就是丟開「對於想像後的未來沒有幫助」的那些水杯
至於夾雜「品味」,因為想要擴充我生活多元樣貌這件事,「不得不」把那些親自送上門的好意給丟了,哪怕這些社會規則有多麼合邏輯、多少人在做類似的事情,也是一樣丟開。
以前有篇文學作品同名,就叫《品味》,裡頭提到說:我們要建立起自己看待事情的品味,什麼事情才比較值得我們的注意力,什麼事情不應該進入眼界惹我們生氣,品味是一種可以自己培養起來的「能力」。(非原文敘述)
以本文為例,它在建立什麼「品味」呢?
如果我們明明想著的是讀完大學的自己,會收穫的是從前的好幾倍、生活比想像中精采,那麼就要設下一切「讓自己無法多元起來」的屏障,哪怕因此別人覺得難搞,也不要需要為旁人的眼光傷心。
因為只有當我們把生活中多餘的東西移出去了,真正的好事才有機會進來

如果討厭起長大的自己

你已經讀到文末了。
長大後沒有和自己的本心歪個正著的人,大概不多見;有段時間,我也會對這種自己不喜歡的樣子覺得疲倦,因為會覺得有「努力」,就有越過越平凡的跡象。
有時候還被看不起說:想法上的事情怎麼一直要提出來講,講了會有改變嗎?
這就要說到哲學上的事情:意念會促成行動,行動帶來習慣,習慣造就個性,而難以改變的個性,就會是我們命運;這些詞彙之間,都是等號。
答案是,認為自己不能改變的人往往不是個性很難改變,而是想法就沒在轉
當看著市面上很多作品,總是避著人際關係雷區在經營時,就會有點感慨;其實一個作品做久了打點人設,也可以活得很自在,甚至不用擔心什麼題目不能說、不能錄、不能寫,不挺好的嗎。
換言之,有時候並不是差在一個好像很厲害的生涯決定才能翻篇
不必借助外力,只要一點點想法不同以往,就會帶來新的局面;像本人過往是很注重形象,所以身邊的人越看我是越「ㄍㄧㄥ」,後來發覺這樣子和人相處也是會累,漸漸就覺得「不是那麼必要」,偶爾講講瘋話也是挺有趣。
身體在老,但個性可以年輕一點啊,社會大籠子待久了不悶嗎。XD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