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語到底是欲用啥物字來寫?是教會兮羅馬字,抑是漢字較好咧?
前一陣子,關於台語書寫的未來,是要使用全羅馬字嗎(白話字或台羅也是爭執點之一)?漢字是否應該從台語消失?在同溫層引起不少討論,筆者很微不足道地參與在其中。只因當時寫在臉書的論點一直都斷斷續續,直到今日才想起是時候要整理了。
自身背景的闡述
因為有許多台語人認為台語學愈久、愈高階,對於在書寫上使用漢字還是羅馬字的態度會有所差異。所以這裡先交代筆者的背景供參考:
· 父母、四個阿公阿媽對談都是講台語的,但都沒聽過、也沒接觸過台語文。
· 小時候是阿媽用台語帶大的,但進入教育體制之後,有十幾年幾乎不講台語,直到近兩年才開始找回母語。
· 自學台羅拼音(不太用白話字)與漢字中,尚未嘗試過任何台語檢定。
自身立場的闡述
關於台語未來是否要全面廢除漢字,我的論點一向都不是完全從語言學的角度看待。更多時候,我更傾向從文化建構的方向切入。畢竟,語言不僅僅是溝通工具,更是文化的傳承。
目前,個人是反對台語全羅化。與其說是反對全面廢除台語漢字,不如說去漢字派的許多論點並不足以說服我。
但是,我完全認同台語要從羅馬拼音開始學起,畢竟有保留發音的需求。正式、高階、文藝性、宗教性的書寫應以漢文,漢羅折衷式的書寫可以再討論。
或,若台灣能有一套自創的拼讀寫系統,不是羅馬字,而是類似韓國的諺文或是日本的假名,則是最理想的狀態。不過目前要實行應該有困難,也有點不切實際。
漢字不是中國字
像前文一直強調的,許多台灣人對於『中華文化』的理解,都不知不覺被中國所定義,即使是台獨份子或台語人也難以避免(相關閱讀:
『脫中入亞』的台灣文化)。把漢字直接等於中華文化,就是其中一例。
這個論述最直接的反例,就是東亞的大國日本,一個使用漢字頻率很高的國家。但日本並非中國,甚至歷史上從來不受中國統治,本身還是當代漢學研究的翹楚。
而台灣使用漢字的時間點,也並非是從中華民國據台才開始的。早在之前,影響台灣文化甚鉅的近代日本帝國和古典清帝國,就都是『漢文系統』的傳播者,即使統治者本身都不是漢人。
古早以移民為主角的台灣社會,其本身就存在使用漢字、漢文的文化背景。漢字早在中華民國據台之前,就已經是我們日常文化的一部份。廟宇的匾額楹聯、宗教科儀所用的符咒,乃至我們的姓名,在在都是記載祝福與文化意義的漢字。我不認為羅馬字符在文化層面,有辦法完全取代漢字在台灣社會的地位。
直接學英文就好,幹嘛先學台語
將台語全面羅馬字化,或許講起來很牽強,但總讓筆者有一種雙語政策的既視感。有些KOL會把學習台語文的優點,和說一口發音標準的好英文、very international綁在一起。
實務上,這種說法非常奇怪,甚至是自欺欺人。已經欲死欲死的台語,完全和方便實用沾不上邊。別說英語,華語都能輕輕鬆鬆輾壓這類論述。如果要方便好用,幹嘛再花時間再去學一套拼音,直接學英語不就好了嗎?實現這個論點的,就是讓許多台語人詬病的『雙語政策』。
拆白講,真正會來學台語的人,都具備一定程度的教育素養和特定的政治意識形態。想要方便好用的話,我直接就衝第三、第四外語,而不是慢吞吞地咬牙在下班後學台羅拼音。
排除華語的同時,卻也沒有撿起台語的主體性,僅僅是將台語以很功利主義的方式,像蘭花一樣,重新綁在另一個強勢外語的大樹上而已。
羅馬字也是殖民的語言
回到歷史,檢視羅馬文(白話字)被創建的過程:傳教士們的背後,何嘗不是站著一個個新舊帝國的列強?
許多人看到當今歐美又白又嫩、好進步好棒棒,卻忘了他們也是殖民者,亞美非都曾是他們的禁臠。當年的列強們不但不是民主國家,還很兇殘地掠奪當地原住民,更是許多文化、文明毀壞的兇手。
我們的思想,真的徹頭徹尾地脫離被殖民了嗎?今日歐美國家的優越感與資源,乃至以美國為首的『國際秩序』,何嘗不是建立在過去壓迫亞美非人民之上呢?我們看到了現在的結果,卻忽略過去的種種不太美好的演進。
又因美國至今仍然是一個史無前例的全球霸權,在台灣的地緣政治上也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台灣作為美國的『邊陲』),讓我們誤以為說英語、使用羅馬字符就是全球化。
有無可能,那其實只是另一種相對中國,溫和而漸進式的文化殖民?羅馬字在台灣的文化意義,不可否認地就是和現代英語霸權綁在一起的,不是嗎?
筆者在大學時期也一直以為美國就是一切,也曾不顧一切地想往美國發展。但當德語在因緣際會變成更流利的外語、又於當地留學幾年後便發現:殖民台灣人的,華語並非唯一,英語也不惶多讓(當然,也不只台灣,整片東亞幾乎都是美帝的附庸)。
這也是為何蔡政府推行雙語政策會令人感到格外悲哀,因為華語/漢字、英語/羅馬字都是殖民台灣的語言。對筆者而言:
脫離華語殖民,我成為台灣人;脫離英語霸權,我則成為亞洲人。脫離華殖,我不再是中國人;但這不代表,我要再去順應另一個系統的文化殖民。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