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讀羅蘭.保爾森的《焦慮世代》:面對不確定性,我們可以有更好的選擇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作者:羅蘭.保爾森
原文作者:Roland Paulsen
譯者: 溫澤元
出版社:大塊文化
在肯定並接納不確定性的宗教與哲學中,接納首要的目標既非減輕焦慮也不是醫治我們,接納是為了讓我們看見世界的本質:世界基本上是不確定的。

在憂慮與焦慮的當下,我們會接觸到人類存在的不確定性。不確定性觸及人類存在的最底層,它是我們對自己與環境根深蒂固的想法的其中一部分。接納不確定性是非常有價值的,因為我們在不確定性中更接近真理。

藉由肯定、接納不確定性,我們能發現每份擔憂都包含一粒真理,使我們更接近神秘,體悟到我們知道的是如此地少。接納不確定,我們就有機會去了解,原來認為自己能掌控一切是多麼瘋狂的想法。
🖋️🖋️🖋️
擔憂,不具形體,無邊無際。每個經驗過擔憂的人可能都曾感受過這種現象:有些時候,擔憂的思緒會吸引住我們全部的注意力,它會不斷地自我繁殖,越長越大,情緒感受也隨之增強。在比較極端的形式裡,它會以這樣的方式呈現:

「要是我沒關好瓦斯爐,會不會引起火災?」、「 要是發生火災,鄰居被燒死怎麼辦?」 、「要是鄰居被燒死,我坐牢了怎麼辦?」......

當一個人被這樣一再出現的災難性思考困住,不斷進行重複檢查的強迫行為時,他已經陷入了強迫症的泥淖裡。

為了避免風險,減少不確定性,有時人們反而讓自己置身更大的危險中。在物質文明不斷進步的時代,很多人卻被困在自己思緒裡:越是去想,我們就越不快樂。

一.焦慮世代的「焦慮社會學」
《焦慮世代》是一本從歷史與社會的脈絡,探討當今人類為何會讓憂慮和恐懼主宰生活的著作。作者羅蘭·保爾森是一位瑞典的社會學者,透過文化、歷史、哲學、心理學、宗教等方面的查考,試圖建立一套「 焦慮社會學」 的輪廓,並探索除了控制和治療之外,人類是否還有其他的方式能夠面對焦慮和不確定性。

你是否曾檢視過自己的思緒?如果你跟我一樣有寫日記的習慣,試著檢視一下自己的日記,會不會發現其中有許多的思緒,都是和過去或未來有關,而甚少涉及當下?抽象思考或反事實思維是人類特有的能力:我們能想像眼前不存在的事物,對可能的風險進行評估,事先做好計劃和準備。這樣的能力讓人類成為萬物之靈,帶領人類遨遊宇宙,但也讓人成為了或許是唯一會被自己的思緒所困擾的動物。當人類邁入工業文明,以機械論的宇宙觀看待自己,我們會認為只要透過理性計算就可以精準掌控一切,科學可以幫助我們將風險極小化、利益極大化,我們也可以像鐘錶匠修理時鐘那樣,透過理性思考來治療「壞掉」的自己。

就是在這種破除神秘主義、高舉理性精神的除魅時代裡,人類越來越仰賴思考,越來越習慣迴避風險;我們關注的是存在於腦中、但現實中還不存在的事物(我會不會染疫?老了之後會得失智症嗎?),忘記了如何活在當下,不曉得如何與不確定性共存。
二.以思緒治療思緒?
作者在本書中訪問了許多深受心理疾病之苦的人,每個人都很努力想克服自己的憂慮,也都在好好壞壞的循環中掙扎地生活。精神健康是誰的責任?在傳統的精神醫學與心理治療的觀點下,個人被孤立出來,可以像機器一樣拆解成各個部分:正常的腦與不正常的腦、意識的抗拒與潛意識的壓抑、理性思考與非理性思考......我們往往忽視社會脈絡的影響,犯下基本歸因謬誤。病理模型只告訴我們:這些症狀代表一個人內在生病了,該接受治療。

但治療意味著什麼呢?面對思緒所引發的痛苦,我們還是用思緒來治療,而這種號稱自己是科學、理性的思緒可能也沒那麼科學,它甚至剝除了一個人對於自我的真實經驗。

作者花了很多篇幅批評精神醫學和心理治療,舉出一些相當極端的治療不當案例,並指出精神醫學和心理治療的諸多缺失(包括前幾年出現在心理學界的可複製性危機)。他的批評指教我沒有照單全收,甚至覺得有些推論太過武斷和草率,但社會學的觀點總能提供一些心理學無法獲得的洞見:我們嘗試修好「有病」的個人,卻忘記問題來自於人與情境的複雜互動;我們依據某種理論助人或自助,但如果一味地仰賴用思考來控制思考,我們仍然是困在腦中的人。

災難化思考即便再怎麼荒謬,還是引發了很真實的情緒。常見的情況是:一個人明明知道自己的思考是荒謬的,他還是停不下來。藥物只能暫時緩解症狀,而理性的抗辯對此常力有未逮。

三.迴避風險也是在創造風險
疫情什麼時候才會結束?該選擇清零還是與病毒共存?會發生世界大戰嗎?我出門時是否忘了關瓦斯爐?生活中充滿著各種風險與不確定性:努力降低風險和不確定性是當代人類的本能反應,但降低風險的策略還是有它本身的風險,清零要面對經濟停滯,共存要面對確診數飆升----如果一昧為了迴避風險,卻忽視了更崇高、更深刻的價值以及據此採取的行動,這反而會使我們陷入更大的風險。疫情可能會讓我們忽略很多事:人類的心理健康、地球暖化危機、交通安全問題,而身為一個面對大量資訊的現代人,沒有一個人可以準確地評估各種風險,我們還是只能在不確定性中行動,而且承擔行動。

四.真實接納不確定性
史前時代過著狩獵採集生活的人們是否比較活在當下、不會焦慮?原始的人類比較幸福嗎?作者從歷史的角度論證憂慮的時代性格,認為自我懷疑和風險意識只是現代文明的產物,我覺得這方面的證據和推論並不充分,但從個人的經驗出發,確實能感受到現代人難以和不確定性共處。然而,對一個有限的存在而言,生命其實到處充滿著未知,無常,或許才是世界的本質。

有沒有可能接納這種存在的不確定性,將它視為世界真實的樣貌來體驗?這並不是為了擺脫憂慮。我們仍然會擔憂,仍然會為風險困擾,但擔憂只是擔憂——不需要有過多的隱喻,不需要將它等同於事實。當我們不是為了消除擔憂而行動,行動將可以獲得更多的自由和意義;清楚認知到不確定性、卻勇敢採取行動,並且承擔風險,或許是我們能夠做到的最真實的行動。那時的我們,也許就不必繼續餵養那頭憂慮的怪獸吧!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這是普通讀者的閱讀心得、閱讀隨筆,簡單來講就是閱讀後腦袋產生的那些東西。歡迎您有空來坐坐、來聊聊,讀讀我的心!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兩個老人一起跳著最後的生命之舞,其中一人將先優雅離場,獨留另一人面對哀傷、孤寂和自己的死亡……他們將這支舞蹈獻給眾人,就如他們一生努力從事的教學和寫作所帶給人們的啟發一樣:該如何有尊嚴的面對老化和死亡?如何面對喪親的悲傷?人,在臨終旅途上,仍可以活得有意義嗎?
instagram是如何崛起、演變的,是如何成為主流社群的,是如何呈現出它今日的樣貌,這背後有個精采的故事,而這個故事也呈現出資本主義和數位科技的緊密聯結,以及這個時代對於真實性的重新定義。這就是我們今日所處的世界。
剝除依附在疾病的想像與汙名化,努力走出隱喻迷宮,我們都有好好生病的權利。
想了解等在我們前方的東西,就像要了解我們過去所經歷的東西般,絕對不能忽視傳染病所扮演的角色。傳染病在歷史上出現的年代早於人類,未來也將和人類天長地久地共存,而且,它也一定會和從前一樣,是人類歷史中的一項基本參數和決定因子。
我們也許都在忠實與背叛文本的邊界而活,都在不同的程度上背叛遺囑,這也是閱讀一本小說、聆聽一首樂曲、欣賞一件藝術品時,那迷人有趣的魅力之源吧!
處於美中台三角關係核心的中華民國台灣,可能要面對台灣海峽長期的起伏波濤與洶湧暗潮。我們要把不沉的航空母艦開向何方,才能挺立於世界?
兩個老人一起跳著最後的生命之舞,其中一人將先優雅離場,獨留另一人面對哀傷、孤寂和自己的死亡……他們將這支舞蹈獻給眾人,就如他們一生努力從事的教學和寫作所帶給人們的啟發一樣:該如何有尊嚴的面對老化和死亡?如何面對喪親的悲傷?人,在臨終旅途上,仍可以活得有意義嗎?
instagram是如何崛起、演變的,是如何成為主流社群的,是如何呈現出它今日的樣貌,這背後有個精采的故事,而這個故事也呈現出資本主義和數位科技的緊密聯結,以及這個時代對於真實性的重新定義。這就是我們今日所處的世界。
剝除依附在疾病的想像與汙名化,努力走出隱喻迷宮,我們都有好好生病的權利。
想了解等在我們前方的東西,就像要了解我們過去所經歷的東西般,絕對不能忽視傳染病所扮演的角色。傳染病在歷史上出現的年代早於人類,未來也將和人類天長地久地共存,而且,它也一定會和從前一樣,是人類歷史中的一項基本參數和決定因子。
我們也許都在忠實與背叛文本的邊界而活,都在不同的程度上背叛遺囑,這也是閱讀一本小說、聆聽一首樂曲、欣賞一件藝術品時,那迷人有趣的魅力之源吧!
處於美中台三角關係核心的中華民國台灣,可能要面對台灣海峽長期的起伏波濤與洶湧暗潮。我們要把不沉的航空母艦開向何方,才能挺立於世界?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心理學有一個詞叫「rumination」(縈思),在這裡指人類像反芻食物一樣,不斷地在腦中重播負面事件,沉溺於負面情緒之中。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縈思的傾向,尤其是負面事件剛發生的時候。但這樣的人並不一定是心理韌性不夠強。我認為的其中一個可能是,我們只是太過認真看待世界,輕易就將自己毫無保留交付出去。
Thumbnail
在現代社會中,焦慮的本質在於我們過度遵循社會規則和自我設定的“禁區”。本文將探討焦慮的根本原因,提供減輕焦慮的方法,幫助找到更輕鬆的生活方式。透過減少自我設立的禁區,接受並重新定義發生的事件,我們可以找到更輕鬆、更快樂的生活方式。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提供了針對對未來感到不安的建議,並教導讀者如何放下對未來的擔憂。這包括將注意力放回當下,觀察不安的感覺,以及接受未來的不確定性。文章強調允許自己不需要對未來的每一個細節擔心,轉而享受當下的存在。
Thumbnail
焦慮症患者通常面對不確定性時可能會感到更加困擾和不安,因為焦慮症會使他們對可能的危險和威脅感到過度地敏感和擔憂。面對不確定性時,他們可能表現出以下一些特點: 過度思考….
Thumbnail
焦慮是一種我們意識到悲慘未來的恐怖,認為平靜可能會被打破的那種心理的不安全感與壓力感。我們會感到不安、某種危險、心慌、坐不住、壓力,忍不住的猜測可能的情況、不斷試圖拼湊線索、尋找讓自己安定的答案。需要注意的是這種不安全感,源於「意識到」,這代表著危機與悲慘未來並不一定真實存在,而是我們「認為存在」。
這個世代充斥著無以名狀的焦慮,以各種型態存在在我們周圍。關於這焦慮是怎麼來的,我想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說法,心理學家,上班族,學生,大概就算是上流社會也有自己的焦慮。在這裡我想試著討論的是,我們能如何面對這樣的焦慮,是否可以有除了靈性以外的作法。而我之所以想討論,也是因為我本身也深受所苦。 我沒有任何
Thumbnail
書籍介紹 書名:焦慮世代 (原文:Tänk Om En Studie I Oro) 副標題:為什麼我們活在充滿不確定性與不安的社會(What If The New Age of Anxiety) 作者:羅蘭•保爾森(Roland Paulsen) 出版:大塊文化 筆記 隨著科技及經濟發展
Thumbnail
在當代社會,我們經常面臨各式各樣的挑戰和不確定性,導致許多人常常陷入過度擔憂的狀態。然而,如果我們能夠學會放下那些無法控制或無法影響的短期擔憂,並專注於長期的目標和計劃,我們的生活必然會更充實和有意義。
Thumbnail
在探索未知領域的過程中,我們常常面臨自我懷疑與恐懼的挑戰,這是因為我們的心靈與身體習慣於已知與安全的環境,而任何新的挑戰都會引發防衛機制。然而,我們的內在具有無限的潛力和智慧,能夠引導我們克服這些障礙。 當面對新事物時,懷疑和恐懼的出現,其實是一種自我保護,這是因為我們的大腦和心靈正在試圖維持現狀
Thumbnail
心理學有一個詞叫「rumination」(縈思),在這裡指人類像反芻食物一樣,不斷地在腦中重播負面事件,沉溺於負面情緒之中。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縈思的傾向,尤其是負面事件剛發生的時候。但這樣的人並不一定是心理韌性不夠強。我認為的其中一個可能是,我們只是太過認真看待世界,輕易就將自己毫無保留交付出去。
Thumbnail
在現代社會中,焦慮的本質在於我們過度遵循社會規則和自我設定的“禁區”。本文將探討焦慮的根本原因,提供減輕焦慮的方法,幫助找到更輕鬆的生活方式。透過減少自我設立的禁區,接受並重新定義發生的事件,我們可以找到更輕鬆、更快樂的生活方式。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提供了針對對未來感到不安的建議,並教導讀者如何放下對未來的擔憂。這包括將注意力放回當下,觀察不安的感覺,以及接受未來的不確定性。文章強調允許自己不需要對未來的每一個細節擔心,轉而享受當下的存在。
Thumbnail
焦慮症患者通常面對不確定性時可能會感到更加困擾和不安,因為焦慮症會使他們對可能的危險和威脅感到過度地敏感和擔憂。面對不確定性時,他們可能表現出以下一些特點: 過度思考….
Thumbnail
焦慮是一種我們意識到悲慘未來的恐怖,認為平靜可能會被打破的那種心理的不安全感與壓力感。我們會感到不安、某種危險、心慌、坐不住、壓力,忍不住的猜測可能的情況、不斷試圖拼湊線索、尋找讓自己安定的答案。需要注意的是這種不安全感,源於「意識到」,這代表著危機與悲慘未來並不一定真實存在,而是我們「認為存在」。
這個世代充斥著無以名狀的焦慮,以各種型態存在在我們周圍。關於這焦慮是怎麼來的,我想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說法,心理學家,上班族,學生,大概就算是上流社會也有自己的焦慮。在這裡我想試著討論的是,我們能如何面對這樣的焦慮,是否可以有除了靈性以外的作法。而我之所以想討論,也是因為我本身也深受所苦。 我沒有任何
Thumbnail
書籍介紹 書名:焦慮世代 (原文:Tänk Om En Studie I Oro) 副標題:為什麼我們活在充滿不確定性與不安的社會(What If The New Age of Anxiety) 作者:羅蘭•保爾森(Roland Paulsen) 出版:大塊文化 筆記 隨著科技及經濟發展
Thumbnail
在當代社會,我們經常面臨各式各樣的挑戰和不確定性,導致許多人常常陷入過度擔憂的狀態。然而,如果我們能夠學會放下那些無法控制或無法影響的短期擔憂,並專注於長期的目標和計劃,我們的生活必然會更充實和有意義。
Thumbnail
在探索未知領域的過程中,我們常常面臨自我懷疑與恐懼的挑戰,這是因為我們的心靈與身體習慣於已知與安全的環境,而任何新的挑戰都會引發防衛機制。然而,我們的內在具有無限的潛力和智慧,能夠引導我們克服這些障礙。 當面對新事物時,懷疑和恐懼的出現,其實是一種自我保護,這是因為我們的大腦和心靈正在試圖維持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