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心學之異於朱熹理學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大家知道,明代的科舉,均以朱熹的四書章句為主;換句話說,南宋的朱熹的學說,在明代的科舉,在明代的學子,猶如金科玉律,不可置疑。但,與朱熹同時的陸象山,當時就曾與朱熹面對面地質疑,說朱熹的理學已非聖賢的本來面目。
直至陽明悟道,始體悟到「心外無理」、「心外無物」;而良心就是天理,這並非認識論的命題,並非從事物去找天理。這恰恰與朱熹的觀點迥異。大家想想,天下間的是非曲直(道德的是非、道德的曲直),一切一切,必須以良知作終極的依據的,除卻良知,要判別道德的是非黑白,別無他法。朱熹之講格物,就是從事物去窮究其理,此乃下學而上達的工夫。而陽明則是致吾心良知之天理於事事物物,使得事事物物各得其理、各得其正,讓人心天理如實地呈現,了無虧欠,了無掩飾,這就簡易直接,毋須終日去究物窮理。
此外,頗具爭議的,就是朱熹對《大學》的釋義。朱熹解《大學》的「親民」為「新民」,陽明卻不以為然。《大學》的舊本是「親民」,而朱熹卻解作「新民」。「新民」,就是革新人民,這與治國平天下有什麼直接的關聯呢?再講,「新民」與保民安民,毫無關係。孔子講「修己以安民」,「修己」就是要明明德;「安民」就是要親民。說「親民」,就包涵了教化養育等意思,而說「新民」,就失之於正道了。
再者,《大學》說「知止而后有定」,朱熹以為「事事物物皆有定理」。但陽明則說「於事事物物上求至善,卻是義外也。至善是心之本體。只是明明德到至精至一處便是。」這明顯的,朱熹把事事物物之理,視作客觀對象來認知;故陽明謂此乃義外;也就是說,從事物之外去找天理,那是枉然的。其實,天理至真至善,就在吾人之本心,豈須向外求?
陽明對朱子晚年有個定論,說:
「世之所傳集註,或問之類,乃其中年未定之說,自咎以為舊本之誤,思改正而未及…慨夫世之學者,徒守朱子中年未定之說,而不復知求其晚歲既悟之論…」(見陽明文集•朱子晚年定論序)陽明評朱熹許多誤見,乃屬中年之舊本,未定之說;而世儒又不知朱子晚歲既悟之論,以致入於異端,以亂正學。
正正因為如此,陽明晚年以致死後,其學說就被異見之奸佞,批為「偽學」;而陽明的兩位大弟子,雖則已考上貢士,但礙於朝廷要打壓陽明心學,自知無緣通過殿試而成為進士。異哉?悲乎!
(寫於2022年7月29日)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63會員
    817內容數
    現代人該怎樣看待儒學呢? 能替孔子說句公道話嗎? 怎樣做一個《論語》的明白人呢?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俗話講:和尚打傘,無法無天。人,不可以肆無忌憚,不可以隻手遮天。別以為人家不知道,就可以掩耳盜鈴,就可以任意妄為。陽明說:「人之不知而己所獨知」,儘管別人不知道,但就瞞不過自己的良知,那是要審判的呀。 反之,人常存敬畏感恩,必然朝夕惕厲,自尊自重,敬人愛物,思源念本。
    人家來探病問候,通常都會回謝:有心,有心!而沒有人會說:有金,有金!因為人家來探病,儘管山長水遠,交通轉折,就是關心。如果沒有心,或不太用心,要虛情假意,矯情虛飾,人家都懶得來呀。有心,是最重要的。 除了有心之外,難道就不用其他知識上的事理了嗎? (寫於2022年8月2日)
    五十年前,讀過一本《老子》,那是以唯物辯證法來演繹的,而在其時,一直都有人批評儒家學說是唯心論。 沒錯,孔子講仁心;曾子講孝心;孟子講本心;陸象山講「宇宙即吾心,吾心即宇宙」;王陽明更具體地指出「四書五經,不過說這心體」。乍看這些聖儒,個個都講心。 (寫於2022年8月6日)
    中華道統文化有十六字心傳: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語出自《尚書•大禹謨》,相傳堯禪讓給舜時,就只囑咐一語「允執厥中」,意思是說:治理天下,就全憑那個「中」。中,即是道心、即是仁心、即是天心,亦即是良心的合理點。其後,舜把天下的重擔交託給禹,便推衍為這四句,後世稱為十六字心傳。
    閱讀王陽明的【傳習錄】,不只是要了解其內容,也不只是要了解其思想學說;而更重要的,是要體會陽明先生的生命學問,而與自家生命作出相應的印證。 【傳習錄】分作三卷,由門人弟子分別刻錄。「傳」,就是傳授;「習」,就是實踐。取名為「傳習」,實乃據《論語》「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和「傳不習乎?」而來的。
    一個經歷過含冤受屈,廷杖下獄,瀕臨生死,劫難重生;但,他不怨天、不尤人,也不念舊惡,而只是平平實實,坦然做人。他深知一個人的尊嚴與價值,原也不受哪些外在偶然的事件所影響、所改變,而全在內省不疚的自我肯定。他已經能挺立起一個獨立自主自證的人格,而堅信人格的自尊自足,不往外求。
    俗話講:和尚打傘,無法無天。人,不可以肆無忌憚,不可以隻手遮天。別以為人家不知道,就可以掩耳盜鈴,就可以任意妄為。陽明說:「人之不知而己所獨知」,儘管別人不知道,但就瞞不過自己的良知,那是要審判的呀。 反之,人常存敬畏感恩,必然朝夕惕厲,自尊自重,敬人愛物,思源念本。
    人家來探病問候,通常都會回謝:有心,有心!而沒有人會說:有金,有金!因為人家來探病,儘管山長水遠,交通轉折,就是關心。如果沒有心,或不太用心,要虛情假意,矯情虛飾,人家都懶得來呀。有心,是最重要的。 除了有心之外,難道就不用其他知識上的事理了嗎? (寫於2022年8月2日)
    五十年前,讀過一本《老子》,那是以唯物辯證法來演繹的,而在其時,一直都有人批評儒家學說是唯心論。 沒錯,孔子講仁心;曾子講孝心;孟子講本心;陸象山講「宇宙即吾心,吾心即宇宙」;王陽明更具體地指出「四書五經,不過說這心體」。乍看這些聖儒,個個都講心。 (寫於2022年8月6日)
    中華道統文化有十六字心傳: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語出自《尚書•大禹謨》,相傳堯禪讓給舜時,就只囑咐一語「允執厥中」,意思是說:治理天下,就全憑那個「中」。中,即是道心、即是仁心、即是天心,亦即是良心的合理點。其後,舜把天下的重擔交託給禹,便推衍為這四句,後世稱為十六字心傳。
    閱讀王陽明的【傳習錄】,不只是要了解其內容,也不只是要了解其思想學說;而更重要的,是要體會陽明先生的生命學問,而與自家生命作出相應的印證。 【傳習錄】分作三卷,由門人弟子分別刻錄。「傳」,就是傳授;「習」,就是實踐。取名為「傳習」,實乃據《論語》「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和「傳不習乎?」而來的。
    一個經歷過含冤受屈,廷杖下獄,瀕臨生死,劫難重生;但,他不怨天、不尤人,也不念舊惡,而只是平平實實,坦然做人。他深知一個人的尊嚴與價值,原也不受哪些外在偶然的事件所影響、所改變,而全在內省不疚的自我肯定。他已經能挺立起一個獨立自主自證的人格,而堅信人格的自尊自足,不往外求。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探討了哲學的定義及其範疇,分析哲學介於神學與科學之間。透過英國哲學家羅素的觀點,揭示哲學在知識、道德與價值等議題上的重要性。提及了經典的人性論辯論及,強調讀哲學能提升個人思考能力與人生觀。討論對於哲學的刻板印象與個人對於哲學的初體驗,鼓勵讀者追求深度思考與理解。
    Thumbnail
    早上,在公園散步。 邊散步邊胡思亂想。 突然想起很久以前讀過的一篇文章“深慮論”。 正好今天到公園散步,帶著手機。 就用手機,上網查一下,很容易就查到這篇文章。 現在有手機,查詢資料真方便。 這篇文章作者是明代的方孝孺,是他早年的文章。 在明太祖洪武七年(西元1374年)寫的。
    Thumbnail
    陳生:天心,有個文哲所座談會:「經學史學化的反省與開展」。 天心:有興趣,聽范XX講空話反省反省。范就是文哲所裡大力主張經學不應該史學化的人,但是她自己研究出土文獻為主,美其名古文經。
    Thumbnail
    天心:假如我們研究出某個經學家對經只有信仰,那麼他大概不能稱為有學問了吧。這會不會跟中國有沒有哲學的爭論很像,當我們拿西方那套東西去套古人,發現套不上去啊,他們就不會那樣子思考,就沒結論了。
    Thumbnail
    陳生:天心,你看:劉怡君的《援經入律——《唐律疏議》立法樞軸與詮釋進路》,這就是我上次和你說的經學具體運用的研究之一。
    Thumbnail
    陳生:汪應辰《桐源書院記》說:「是心即書室也。吾能潔修神明之舍以讀吾書,則《論》、《孟》、《庸》、《學》之四書不在方冊,在吾丹府之中矣;六經子史之旨趣不在篇簡,在吾靈臺之內矣。」經學有沒有死,看你的表現咯。
    Thumbnail
    朱熹(1130~1200)字元晦,是宋朝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儒學集大成者,世尊稱為朱子。現代人只知朱熹是理學大家,卻不知他精通風水,也是南宋有名的堪輿大師。
    這篇文章涵蓋的部分是明代隆慶朝和萬曆朝五十餘年之儒學發展,尤其是後者作為明代最長的統治期,這段半個世紀的歲月不只政治、經濟和國際局勢的發展相當劇烈,延續十五世紀前半的朱王兩派平分天下,這段時期經歷了陽明心學的鼎盛時期,逐漸沒落,朱王合流的趨勢形成等轉變。 一、陽明學的鼎盛時期:
    Thumbnail
    證得清淨的自性,禪宗講「明心見性」。「明心」如何?明心本淨,明白自己心的實相,知道心本來是清淨無染著的。「見性」如何?見性本空,親見自己的自性,知道它與佛性無二,裡面是空性,空性而具證見,雖然是真空但含藏一切妙有。所以,不管修什麼法門,著重在慈善、禪修、苦行、繞塔經行、誦經......著
    Thumbnail
    讀顧炎武《與友人論學書》,談到當時學者「置四海之困窮不言,而終日講危微精一」,他又在《日知錄》說:「以明心見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實學」。意思是學者們完全不管明末時候天下大亂,人民流離失所、戰火連天,每天只會講心性之學,談什麽「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的玄學。
    Thumbnail
    探討了哲學的定義及其範疇,分析哲學介於神學與科學之間。透過英國哲學家羅素的觀點,揭示哲學在知識、道德與價值等議題上的重要性。提及了經典的人性論辯論及,強調讀哲學能提升個人思考能力與人生觀。討論對於哲學的刻板印象與個人對於哲學的初體驗,鼓勵讀者追求深度思考與理解。
    Thumbnail
    早上,在公園散步。 邊散步邊胡思亂想。 突然想起很久以前讀過的一篇文章“深慮論”。 正好今天到公園散步,帶著手機。 就用手機,上網查一下,很容易就查到這篇文章。 現在有手機,查詢資料真方便。 這篇文章作者是明代的方孝孺,是他早年的文章。 在明太祖洪武七年(西元1374年)寫的。
    Thumbnail
    陳生:天心,有個文哲所座談會:「經學史學化的反省與開展」。 天心:有興趣,聽范XX講空話反省反省。范就是文哲所裡大力主張經學不應該史學化的人,但是她自己研究出土文獻為主,美其名古文經。
    Thumbnail
    天心:假如我們研究出某個經學家對經只有信仰,那麼他大概不能稱為有學問了吧。這會不會跟中國有沒有哲學的爭論很像,當我們拿西方那套東西去套古人,發現套不上去啊,他們就不會那樣子思考,就沒結論了。
    Thumbnail
    陳生:天心,你看:劉怡君的《援經入律——《唐律疏議》立法樞軸與詮釋進路》,這就是我上次和你說的經學具體運用的研究之一。
    Thumbnail
    陳生:汪應辰《桐源書院記》說:「是心即書室也。吾能潔修神明之舍以讀吾書,則《論》、《孟》、《庸》、《學》之四書不在方冊,在吾丹府之中矣;六經子史之旨趣不在篇簡,在吾靈臺之內矣。」經學有沒有死,看你的表現咯。
    Thumbnail
    朱熹(1130~1200)字元晦,是宋朝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儒學集大成者,世尊稱為朱子。現代人只知朱熹是理學大家,卻不知他精通風水,也是南宋有名的堪輿大師。
    這篇文章涵蓋的部分是明代隆慶朝和萬曆朝五十餘年之儒學發展,尤其是後者作為明代最長的統治期,這段半個世紀的歲月不只政治、經濟和國際局勢的發展相當劇烈,延續十五世紀前半的朱王兩派平分天下,這段時期經歷了陽明心學的鼎盛時期,逐漸沒落,朱王合流的趨勢形成等轉變。 一、陽明學的鼎盛時期:
    Thumbnail
    證得清淨的自性,禪宗講「明心見性」。「明心」如何?明心本淨,明白自己心的實相,知道心本來是清淨無染著的。「見性」如何?見性本空,親見自己的自性,知道它與佛性無二,裡面是空性,空性而具證見,雖然是真空但含藏一切妙有。所以,不管修什麼法門,著重在慈善、禪修、苦行、繞塔經行、誦經......著
    Thumbnail
    讀顧炎武《與友人論學書》,談到當時學者「置四海之困窮不言,而終日講危微精一」,他又在《日知錄》說:「以明心見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實學」。意思是學者們完全不管明末時候天下大亂,人民流離失所、戰火連天,每天只會講心性之學,談什麽「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的玄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