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04|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真實溝通與氣泡紙,真的需要處理的問題並沒有這麼多

    我這幾天看見,在疫情的壓力之下,可以看到許多指責,我覺得,指責幾乎不是真實的存在,像是以下這段留言,是百味在進行送物資工作時的網友留言,我認為近乎指責。
    「全台北有兩個地方,每天固定發便當,艋舺公園跟台北車站,有吃就會有聚集,發物資的善心人士可在遊民聚集地發傳單,在自家門口附近發放物資,艋舺公園從固定發放食物後增加多少遊民,您們統計過嗎?」
    但這個指責不是真實存在的,為什麼呢,因為因為我若真的就字面的問題去回答,這個指責不會消失,只會變成另外一種指責出現。
    我認為真實存在的東西,只有兩種,事實與情緒,從這個概念來看,這段留言幾乎不存在,因為這2個地方都沒有固定發便當,只有經常可能有便當,有吃不一定有聚集,你在玉山發便當,玉山不會有街友聚集,而留言者沒有表達關於他的情緒,
    因爲這段話話不存在,所以不能回答,只能詢問「你看到了什麼? 這件事帶給你什麼感受?」,試著讓這段話真實一點,因為我無法處理沒有真實存在的事情,但在網路通常比較難取得情緒,因此可能也只剩下「不回應」的選項。
    我發現,在我日常的繁忙中,許多這樣的指責就像氣泡紙,薄薄的事實+滿滿的情緒,但如果你把他塞進垃圾袋,就會一個超滿,但如果把情緒洩掉,要處理的事情其實很少,像第一段話最後我的選擇可能就是不回,那事情就變少了,從原本回完一句,對方跳針到另外一句,到現在就是擺著不回。
    那這樣有比較省事嗎,我覺得有,因為回跟不回,都不會有什麼改變(不過粉專上還是有回啦,因為粉專比較複雜,還要考慮其他人的看法)
    我想補充一下,我這樣說,目的是想讓更多朋友有一個對日常繁忙的新看法,而不是認為每個人都”應該”這麼做,我並不認為同理心是一種道德,每個人都要做到。
    這種用同理心戳暴氣泡紙的看法,固然可以省下垃圾袋的空間(我們的時間),但卻要需你花費另外一種東西(我們內心的餘裕)坐下來慢慢一個一個戳。
    所以我有時候發現我沒辦法做這件事,代表我可能需要先戳一下我自己的,釋放一些空間出來。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