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於你的道德經 -- 19. 感受與受方。沖氣以為和。無有入無間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在這裡引用維基百科對於莫比烏斯環有關的小故事。
美國的大物理學家理察·費曼和他在少年時的女朋友阿琳,一起談論笛卡爾的哲學時,阿琳說也許就像哲學老師說的一樣,任何事物都像紙張一樣擁有不同的兩個面。費曼則說這一說法本身也是值得權衡的,然後根據從《大英百科全書》學到的知識,拿出一張紙,在女友面前現場製作了一個莫比烏斯紙環。阿琳非常驚喜,第二天把紙環帶到了學校。當老師拿起一張紙又開始舉例事物都有兩面性時,她興奮地舉起了莫比烏斯紙環,令在場的師生們都為之驚訝。
莫比烏斯環展示了一個對應且合一的拓墣結構。也許可以讓咱們有更深一層的感受。
觀察大自然的運作,你會發現,順應的展示,是用更多的接受器或是更大的接受面積。樹木無法預期明天是否有陽光,所以長出更多的葉子,更大片的葉子。不能預期是否有水留下,所以分出更多分枝的根,根伸的更遠。動物也是,活動範圍的擴大,也是為了增加接受的機會。
「你」是展成什麼樣子的感受接收器,「我」即相應而產出相應之「物」。即是所謂的人之所教我亦教之。
萬物有所分別,而動態發展於一體之內,於一體之上。彼此之間的競爭合作,而形成的能量場域,即是沖氣。這能量場域中,萬物動態平衡,和而不合。合的是陰陽,是有無。和的是彼此。
唯能合上,能感而受之,是真的受方。
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教,我亦教之, 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道生成「ㄧ」,神。「一」鏡像了自己,生出「二」。一是合一,鏡像以為是分離而為二。這個以為的分離造成空隙是「三」。這三者造成所有事物的生化。
所有的分裂都會以切割而展現體,以清氣充滿整個空間,萬物以此為和。
人意所分別出而不願站立的地方,是孤、寡、不穀,王公用來稱呼自己,將自己站在上面。
所以萬物的分裂生成,要嘛「無」產生更多空間而「有」增加產生之物,要嘛「無」空間被佔滿而「有」沒了要產生之物。
意欲的狀態是什麼樣子,「我」就應出什麼樣子。
當情緒凌駕於意之上而且不消亡,意將受情緒影響,以其應化萬事萬物。
明白了「一」是既相對又是一體,那麼「你」這個「一」可以做些什麼呢?
「意」是「有」「無」之間的傳訊官,介面,穿梭於有無之間。「間」以有而呈現,「無」本無間。
那麼「無間」是什麼呢?「有」於「無」中相和,無承載了所有的有,而「你」當下所有的即是「念」,即是所有當下的呈相。
「無有入無間」即是隨意入念。
第四十三章「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道生化的萬物中,至柔的是意,至堅至定的是神。意遊走在神之中。意在有無穿梭,神不中斷而無間。以意入神。「吾」是感受,有感受的意之所向,不為了什麼,意不在意處,會成就「有」的增益。於無定名,不為了什麼,意不在意處而運作「有」的增益,以道德得之。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3會員
113內容數
人文生活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AskYi 的問疑 的其他內容
科技的發展,使的人類的限制,一步一步的往外推,生活有了跟以往不同的體驗。然而咱們真的了解自己嗎?而咱們的限制,究竟是在哪裡呢? 人的身體是有所限制的,而在沒有被限制的那一端,卻因為身份認同與標籤的尋找,將「你」封印在各式各樣的「有」上面。由於這樣的封印,分離於是產生,即是一生二,二生三。
道德仁義禮,在道德經中談的是神、意、體及它們與道的關係。而不是在談論價值觀,價值觀會隨著時間空間而演化不斷,也是社會文化的產物。 道是宇宙運行的原理方式,萬事萬物依道而行,也不知道為什麼會是這樣。 德是人的所得,種種分別分裂各得其所缺。 禮是人的行為。終日勤奮,以完成架構。 實相與真相相反。
欲是體的事,引發分別與爭占。如果「意」以為己是體,意即會用體的方式帶來感受與情緒,侯王即不是守在自己的位置。 你是「炁」,你跟體的互動是專注於呼吸之間的感受。「吸」時感受生命的「喜」悅,「呼」時其意由複雜而專一,如此「神」得以示「福」。依著「德慮安靜定」的功夫,於無中「定名」即是「謀」。
當心不復存時,想即成相;合一,必然有所感受,而成咸,即成全。 感同身受,感而遂通。大部分的人的陳述與經驗,是由想而來的,是推敲來的,不是由合一,感受來的。合一即容,容即溶,是互相流動的。不合一,即著。能知人者,必合一。以為知人者,是推敲,沒有合上。
每一項技能,運用到即精妙時,咱們都稱其為神乎其技。專業職人或是運動競技高手,無一不是通過大量的練習而成為了習慣,而能施展高超的技藝。而這專業的技藝即是稱為「術」,透過術而呈現的意境,則可以看見專家們所要呈現的「道」。能達到神乎其技的境界都是道術合一的。
前文提到,價值觀與結構是社會運行的必要,沒有了它,分別與分裂即會更加重。就像在市場交易,如果沒有了彼此信任的基礎,貨物的交換即會沒有效率。而價值觀是信任運作的平台。然而有了價值觀後,人常常落入了分別而執一端。在這邊分享一下十一郎買竹筍的故事。
科技的發展,使的人類的限制,一步一步的往外推,生活有了跟以往不同的體驗。然而咱們真的了解自己嗎?而咱們的限制,究竟是在哪裡呢? 人的身體是有所限制的,而在沒有被限制的那一端,卻因為身份認同與標籤的尋找,將「你」封印在各式各樣的「有」上面。由於這樣的封印,分離於是產生,即是一生二,二生三。
道德仁義禮,在道德經中談的是神、意、體及它們與道的關係。而不是在談論價值觀,價值觀會隨著時間空間而演化不斷,也是社會文化的產物。 道是宇宙運行的原理方式,萬事萬物依道而行,也不知道為什麼會是這樣。 德是人的所得,種種分別分裂各得其所缺。 禮是人的行為。終日勤奮,以完成架構。 實相與真相相反。
欲是體的事,引發分別與爭占。如果「意」以為己是體,意即會用體的方式帶來感受與情緒,侯王即不是守在自己的位置。 你是「炁」,你跟體的互動是專注於呼吸之間的感受。「吸」時感受生命的「喜」悅,「呼」時其意由複雜而專一,如此「神」得以示「福」。依著「德慮安靜定」的功夫,於無中「定名」即是「謀」。
當心不復存時,想即成相;合一,必然有所感受,而成咸,即成全。 感同身受,感而遂通。大部分的人的陳述與經驗,是由想而來的,是推敲來的,不是由合一,感受來的。合一即容,容即溶,是互相流動的。不合一,即著。能知人者,必合一。以為知人者,是推敲,沒有合上。
每一項技能,運用到即精妙時,咱們都稱其為神乎其技。專業職人或是運動競技高手,無一不是通過大量的練習而成為了習慣,而能施展高超的技藝。而這專業的技藝即是稱為「術」,透過術而呈現的意境,則可以看見專家們所要呈現的「道」。能達到神乎其技的境界都是道術合一的。
前文提到,價值觀與結構是社會運行的必要,沒有了它,分別與分裂即會更加重。就像在市場交易,如果沒有了彼此信任的基礎,貨物的交換即會沒有效率。而價值觀是信任運作的平台。然而有了價值觀後,人常常落入了分別而執一端。在這邊分享一下十一郎買竹筍的故事。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一體」概念,轉向「無體」意識,這樣學習去「參」 為要面對人生的無常作出準備。
Thumbnail
在潛意識中安裝美好的條件反射 萬物的本源是宇宙法則,是靈性精髓中的「道」,而我認為,所謂的「法則」是宇宙賜予我們的無價之寶,是一條清晰明確的圓夢之路。 事實上,我們都有絕對的自由意志,想要創造怎麼樣的人生,全憑自己作主。 一個人是什麼樣子,就看到什麼樣的世界,那麼,你看
Thumbnail
無我境界的根源與「道可道,非常道。」如出一轍,都是在實際給予的歡喜裡,使得良性循環生生不息,當自然就正大光明,卻成為一種約束與要求時,我們是否真的變得更文明? 如果不是要求,那麼特別寫出來是什麼原因? 至此! 總算知道「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的循環真諦。
Thumbnail
原文:道沖,而用之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光。   道本是虛空的,又無窮盡,萬物深淵啊,消磨他的銳角和光芒,拂塵之後,它依然存在,我不知道是誰發明的,好像地球開始就存在了。   這一段大概是說虛無飄渺的道之存在,有時候你不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我們如何知道我們所知道的東西? 知道與表達是相異的存在,而「知道」可以透過體驗與經歷,更高的層次是邏輯先行,而至高無上的層次是一以貫之的創造。 而以上三個層次又息息相關、生生不息。 所以「道可道,非常道。」
Thumbnail
道可為始,亦可以為止,它是一切的起源,也是萬物的歸屬,天下萬物由道所生,從道而知終始,人亦屬萬物之一,卻多於「意識」,阻隔本性與道之連結,所以須「知性」,「知止」,以了正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導讀】「道」是宇宙自然界的規律(无),是萬物的根源(有),是萬物的父(无)母(有),真正的「道」是無法形容與描寫的 ●道可道 非常
Thumbnail
講到了”覺性”這是我們學習命理要有的觀念 ,每一個命盤當中都有一個覺性,不管在東方或西方的文化 ,在西方的聖經裡說 : 啟初神創在世界 ,人是用神的樣子去創造的 ,在東方說無極而太極生兩儀生四象生八掛 ,宇宙中所有衍生而出的東西 都存在一個”道” 道在宇宙的萬有裡面 , 每件事情
Thumbnail
人們通常養成以知、欲過生活的習慣,但在道裡,使民無知無欲,是要放下知、欲的,要放下個人的想法、習性、個性等。在知道如何走入道後,第四章則是說明我們要如何真正在道裡,而能體驗到道帶給我們什麼力量。
Thumbnail
意識與物質,或說心物,是一元還是二元的呢?很多人誤以為,心物二元是近代哲學之父─笛卡爾( Descartes)所提出的,於是陷入思考心物如何產生關係的問題。但其實笛卡爾在後來發明的「解析幾何」中,明確的表示了所有的物質都能夠用數學來表達;而數學是非物質的存在,是屬於心靈的,因為就算沒有物質,
Thumbnail
「一體」概念,轉向「無體」意識,這樣學習去「參」 為要面對人生的無常作出準備。
Thumbnail
在潛意識中安裝美好的條件反射 萬物的本源是宇宙法則,是靈性精髓中的「道」,而我認為,所謂的「法則」是宇宙賜予我們的無價之寶,是一條清晰明確的圓夢之路。 事實上,我們都有絕對的自由意志,想要創造怎麼樣的人生,全憑自己作主。 一個人是什麼樣子,就看到什麼樣的世界,那麼,你看
Thumbnail
無我境界的根源與「道可道,非常道。」如出一轍,都是在實際給予的歡喜裡,使得良性循環生生不息,當自然就正大光明,卻成為一種約束與要求時,我們是否真的變得更文明? 如果不是要求,那麼特別寫出來是什麼原因? 至此! 總算知道「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的循環真諦。
Thumbnail
原文:道沖,而用之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光。   道本是虛空的,又無窮盡,萬物深淵啊,消磨他的銳角和光芒,拂塵之後,它依然存在,我不知道是誰發明的,好像地球開始就存在了。   這一段大概是說虛無飄渺的道之存在,有時候你不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我們如何知道我們所知道的東西? 知道與表達是相異的存在,而「知道」可以透過體驗與經歷,更高的層次是邏輯先行,而至高無上的層次是一以貫之的創造。 而以上三個層次又息息相關、生生不息。 所以「道可道,非常道。」
Thumbnail
道可為始,亦可以為止,它是一切的起源,也是萬物的歸屬,天下萬物由道所生,從道而知終始,人亦屬萬物之一,卻多於「意識」,阻隔本性與道之連結,所以須「知性」,「知止」,以了正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導讀】「道」是宇宙自然界的規律(无),是萬物的根源(有),是萬物的父(无)母(有),真正的「道」是無法形容與描寫的 ●道可道 非常
Thumbnail
講到了”覺性”這是我們學習命理要有的觀念 ,每一個命盤當中都有一個覺性,不管在東方或西方的文化 ,在西方的聖經裡說 : 啟初神創在世界 ,人是用神的樣子去創造的 ,在東方說無極而太極生兩儀生四象生八掛 ,宇宙中所有衍生而出的東西 都存在一個”道” 道在宇宙的萬有裡面 , 每件事情
Thumbnail
人們通常養成以知、欲過生活的習慣,但在道裡,使民無知無欲,是要放下知、欲的,要放下個人的想法、習性、個性等。在知道如何走入道後,第四章則是說明我們要如何真正在道裡,而能體驗到道帶給我們什麼力量。
Thumbnail
意識與物質,或說心物,是一元還是二元的呢?很多人誤以為,心物二元是近代哲學之父─笛卡爾( Descartes)所提出的,於是陷入思考心物如何產生關係的問題。但其實笛卡爾在後來發明的「解析幾何」中,明確的表示了所有的物質都能夠用數學來表達;而數學是非物質的存在,是屬於心靈的,因為就算沒有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