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泉證道之問題釐清(四)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單從【天泉證道紀】的記載來看,龍溪之言(或為其弟子之言),與陽明夫子的四句教義,實頗有出入,特別是龍溪把四句教改稱為「四有教」,這不但錢緒山當時不認可,即使陽明夫子在九泉之下得知,亦不會同意。
⑥「四有」,是龍溪針對四句教而發的。
【天泉證道紀】謂:
「意是心之所發,若是有善有惡之意,則知與物一齊皆有,心亦不可謂之無矣。」
從這句話的字面來理解,這裡所謂的有,就是指有善有惡。若是如此,意是有善有惡的,這個可以理解,陽明也是這樣說。但物是自生自滅的,又何來善惡?除非把物泛指「事」來說,則事可能有善惡。然則,良知心體純然至善,何以會有善惡呢?若說良知有善的、有惡的,或說心體有善的、有惡的,這就與孟子、陸象山和王陽明所講的良知心體本善,就截然不同了。筆者相信龍溪不會如此不智。事實上,龍溪也曾說「天命之性粹然至善」、「至善無惡心之體」,這顯然是認同良知心體是粹然至善的。
若依牟宗三先生的疏解,龍溪之所謂「一齊皆有」,乃指心有「至善之相」(相,指抽象思維的表象);意有「意相」;知有「知相」;物有「物相」。故而龍溪直把陽明夫子的四句教,改稱之為四有教,而與龍溪的四無并立而為兩種教法。
不過,牟先生認為與四無相對應的先天之學,實不可以為學,不可以為一套工夫教法,是以言「致知工夫易簡省力」,亦成多餘,以本來就不須用力,無力可省之故。
⑦還有個小問題,關於提到顏淵和程明道的。
【陽明年譜】的記載:
「一悟本體即見工夫,物我內外一齊盡透,此顏子、明道不能承當,豈可輕易望人?」
陽明謂上根之人一悟本體即見工夫,物我內外一齊盡透,如此頓悟化境,即使顏淵和程明道都未必得,又豈可要求一般人輕易地做到呢?
但,在【天泉證道紀】的說法就不一樣了:
「顏子、明道所不敢言者,今既已說破,亦是天機該發洩時,豈容復祕?」
這與【陽明年譜】的說法,就已經走樣了,用現代語來說,這叫作偷換概念,這是龍溪門人弟子的一大責任,這豈容忽視?
以上七個疑點,已經超越了義理討論的範圍,而是【天泉證道紀】的版本問題。
這是筆者之愚見,祈請指正!
(寫於2022年8月26日)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63會員
    817內容數
    現代人該怎樣看待儒學呢? 能替孔子說句公道話嗎? 怎樣做一個《論語》的明白人呢?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上文提到究竟王龍溪是不是叛逆師門?是否要把陽明夫子所立的四句教的教義推翻又或修正?何以牟宗三先生最終卻論定龍溪為陽明的嫡系?這點留在問題釐清後再作另文交代。 接下來先繼續把「天泉證道」一些不是問題的問題釐清交代,再回過頭來看看龍溪的四無之說,是否叛逆師門。 (寫於2022年8月22日)
    ③上文提到致良知教,別無他法;然則,王門有兩種教法嗎? 絕大多數的學者認為王門原是有二種教法,一是陽明的四句教(龍溪改稱為四有教,緒山是不同意的),而另一就是龍溪的四無論。 說王門有二種教法的,那怎能讓人信服? 故此,究竟王龍溪是不是叛逆師門?關於這個議題,還是值得探討的。
    當今研究王門「天泉證道」的學者甚眾,其論文可謂排山倒海,目不暇給。「天泉證道」,這可能是王學的一個懸案吧。 ①根據【王龍溪語錄•天泉證道紀】的記載: 「先生(龍溪)謂:夫子(陽明)立教隨時,謂之權法,未可執定。」 究竟問題出在哪裡?明天續講。謝謝! (寫於2022年8月21日)
    首先要交代的,「四有教」乃是王龍溪及其弟子的叫法,陽明夫子生前並不知情的。四有之所以為有,其關鍵在於有所對治,亦即心、意、知、物必須步步對治,其對治的目標固是至善之境。 (寫於2022年8月30日)
    良知心體的本身是無善無惡的,是超越於經驗層的,這點,陽明與龍溪都是一致的。 【原文】 ④天命之性粹然至善,神感神應,其機自不容已,無善可名,惡固本無,善亦不可得而有也。是謂無善無惡。 底下,分別就二者對良知的體受的不同處,探討龍溪是否背離陽明夫子之立教宗旨,又或二者是否有會通之處。謝謝!
    上文提到王龍溪說,若悟得心是無善無惡之心,意即是無善無惡之意,知即是無善無惡之知,物亦是無善無惡之物。 這只是他的論點,以下析述龍溪的理據(這理據,王陽明生前並沒有看過的)。 【原文】 ③無心之心則藏密,無意之意則應圓,無知之知則體寂,無物之物則用神。 以上所講的,就是龍溪的四無論。
    上文提到究竟王龍溪是不是叛逆師門?是否要把陽明夫子所立的四句教的教義推翻又或修正?何以牟宗三先生最終卻論定龍溪為陽明的嫡系?這點留在問題釐清後再作另文交代。 接下來先繼續把「天泉證道」一些不是問題的問題釐清交代,再回過頭來看看龍溪的四無之說,是否叛逆師門。 (寫於2022年8月22日)
    ③上文提到致良知教,別無他法;然則,王門有兩種教法嗎? 絕大多數的學者認為王門原是有二種教法,一是陽明的四句教(龍溪改稱為四有教,緒山是不同意的),而另一就是龍溪的四無論。 說王門有二種教法的,那怎能讓人信服? 故此,究竟王龍溪是不是叛逆師門?關於這個議題,還是值得探討的。
    當今研究王門「天泉證道」的學者甚眾,其論文可謂排山倒海,目不暇給。「天泉證道」,這可能是王學的一個懸案吧。 ①根據【王龍溪語錄•天泉證道紀】的記載: 「先生(龍溪)謂:夫子(陽明)立教隨時,謂之權法,未可執定。」 究竟問題出在哪裡?明天續講。謝謝! (寫於2022年8月21日)
    首先要交代的,「四有教」乃是王龍溪及其弟子的叫法,陽明夫子生前並不知情的。四有之所以為有,其關鍵在於有所對治,亦即心、意、知、物必須步步對治,其對治的目標固是至善之境。 (寫於2022年8月30日)
    良知心體的本身是無善無惡的,是超越於經驗層的,這點,陽明與龍溪都是一致的。 【原文】 ④天命之性粹然至善,神感神應,其機自不容已,無善可名,惡固本無,善亦不可得而有也。是謂無善無惡。 底下,分別就二者對良知的體受的不同處,探討龍溪是否背離陽明夫子之立教宗旨,又或二者是否有會通之處。謝謝!
    上文提到王龍溪說,若悟得心是無善無惡之心,意即是無善無惡之意,知即是無善無惡之知,物亦是無善無惡之物。 這只是他的論點,以下析述龍溪的理據(這理據,王陽明生前並沒有看過的)。 【原文】 ③無心之心則藏密,無意之意則應圓,無知之知則體寂,無物之物則用神。 以上所講的,就是龍溪的四無論。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玄一宗十二正道~ 正心、正念、正道、正理、正悟 正定、正語、正身、正氣、正法 正命、正果 ~道心惟微、人心惟危~ 道心與人心原是一體,一念之善,即是《道心》;一念之惡即是《人心》。 道心與人心之分別在於「欲」,無欲就是道心,有欲便是人心。 共勉之~
    Thumbnail
    慈悲 龍德上師開示:「如果祖先在鬼道受苦,通常活著的子孫也會不平安!」因此,不管是一般性誦經超渡法會,或是殊勝的密法超渡法會、普度的大超渡法會,我們活著的人要盡量為往生的人來做,提升他們在鬼道的境界,最好能為他們做功德使其往生善趣,現世者亦能化消災劫、平安順遂。
    Thumbnail
    原文: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儼兮其若容;渙兮其若凌釋;礦兮其若穀;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除清?孰能安以靜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猶兮若四鄰;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這一段的意思是說品行與德行好的人與有智慧的人做起事來,總是深不可測,但
    業思想概說—業報因果與地獄見聞/慧淨師、佛可師/編輯—象山慶略註(24.6.19) 一、業力不思議 《華嚴經》、龍樹菩薩的《智度論》及曇鸞大師的《往生論註》等經論都有「五不思議」的說法。 一者,眾生多少不思議。宇宙中一切眾生無量無邊,不增不減,此為不思議。 二者,業力不思議。烏不染而黑,鷺不
    Thumbnail
    陳生:天心,你看:劉怡君的《援經入律——《唐律疏議》立法樞軸與詮釋進路》,這就是我上次和你說的經學具體運用的研究之一。
    Thumbnail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雍也第六)。  孔子多次將智與仁並論,如『擇不處仁,焉得知?』(裡仁第四)。這裡講智者和仁者的一些不同特質。  三句話,三個層次。首先是表像,智者喜愛如水一樣,仁者喜愛如山一樣。樂水樂山,並不是說智
     三、思維是王牌 前述元自實之故事載之於《太上感應篇例證》(並亦見載於《德育古鑒》、《剪燈新話》),而從這一則故事可以看到:看不見、摸不到的心念流轉影響巨大,可以鑄成大錯,造業招天譴;也可以成就善舉,積德享福報!明代吳承恩所撰寫的「西遊記」一般人的看法是﹕「其中雖然諸多寓言,也不乏嘻笑的諷刺之言,
    Thumbnail
    證得清淨的自性,禪宗講「明心見性」。「明心」如何?明心本淨,明白自己心的實相,知道心本來是清淨無染著的。「見性」如何?見性本空,親見自己的自性,知道它與佛性無二,裡面是空性,空性而具證見,雖然是真空但含藏一切妙有。所以,不管修什麼法門,著重在慈善、禪修、苦行、繞塔經行、誦經......著
    Thumbnail
    人們通常養成以知、欲過生活的習慣,但在道裡,使民無知無欲,是要放下知、欲的,要放下個人的想法、習性、個性等。在知道如何走入道後,第四章則是說明我們要如何真正在道裡,而能體驗到道帶給我們什麼力量。
    Thumbnail
    二諦指的是世俗諦(俗諦),以及勝義諦(真諦、第一義諦)。諦是道理的意思。  世俗諦是凡夫見,以四大假合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認識世界萬事萬物的現象以及原理,是「有」見。有是如幻假有,因緣生法,因緣和合而生,緣散而滅,無一真實,非恆常不變,是「緣生」、「緣起」的概念,說的是「事」法。   勝義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玄一宗十二正道~ 正心、正念、正道、正理、正悟 正定、正語、正身、正氣、正法 正命、正果 ~道心惟微、人心惟危~ 道心與人心原是一體,一念之善,即是《道心》;一念之惡即是《人心》。 道心與人心之分別在於「欲」,無欲就是道心,有欲便是人心。 共勉之~
    Thumbnail
    慈悲 龍德上師開示:「如果祖先在鬼道受苦,通常活著的子孫也會不平安!」因此,不管是一般性誦經超渡法會,或是殊勝的密法超渡法會、普度的大超渡法會,我們活著的人要盡量為往生的人來做,提升他們在鬼道的境界,最好能為他們做功德使其往生善趣,現世者亦能化消災劫、平安順遂。
    Thumbnail
    原文: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儼兮其若容;渙兮其若凌釋;礦兮其若穀;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除清?孰能安以靜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猶兮若四鄰;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這一段的意思是說品行與德行好的人與有智慧的人做起事來,總是深不可測,但
    業思想概說—業報因果與地獄見聞/慧淨師、佛可師/編輯—象山慶略註(24.6.19) 一、業力不思議 《華嚴經》、龍樹菩薩的《智度論》及曇鸞大師的《往生論註》等經論都有「五不思議」的說法。 一者,眾生多少不思議。宇宙中一切眾生無量無邊,不增不減,此為不思議。 二者,業力不思議。烏不染而黑,鷺不
    Thumbnail
    陳生:天心,你看:劉怡君的《援經入律——《唐律疏議》立法樞軸與詮釋進路》,這就是我上次和你說的經學具體運用的研究之一。
    Thumbnail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雍也第六)。  孔子多次將智與仁並論,如『擇不處仁,焉得知?』(裡仁第四)。這裡講智者和仁者的一些不同特質。  三句話,三個層次。首先是表像,智者喜愛如水一樣,仁者喜愛如山一樣。樂水樂山,並不是說智
     三、思維是王牌 前述元自實之故事載之於《太上感應篇例證》(並亦見載於《德育古鑒》、《剪燈新話》),而從這一則故事可以看到:看不見、摸不到的心念流轉影響巨大,可以鑄成大錯,造業招天譴;也可以成就善舉,積德享福報!明代吳承恩所撰寫的「西遊記」一般人的看法是﹕「其中雖然諸多寓言,也不乏嘻笑的諷刺之言,
    Thumbnail
    證得清淨的自性,禪宗講「明心見性」。「明心」如何?明心本淨,明白自己心的實相,知道心本來是清淨無染著的。「見性」如何?見性本空,親見自己的自性,知道它與佛性無二,裡面是空性,空性而具證見,雖然是真空但含藏一切妙有。所以,不管修什麼法門,著重在慈善、禪修、苦行、繞塔經行、誦經......著
    Thumbnail
    人們通常養成以知、欲過生活的習慣,但在道裡,使民無知無欲,是要放下知、欲的,要放下個人的想法、習性、個性等。在知道如何走入道後,第四章則是說明我們要如何真正在道裡,而能體驗到道帶給我們什麼力量。
    Thumbnail
    二諦指的是世俗諦(俗諦),以及勝義諦(真諦、第一義諦)。諦是道理的意思。  世俗諦是凡夫見,以四大假合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認識世界萬事萬物的現象以及原理,是「有」見。有是如幻假有,因緣生法,因緣和合而生,緣散而滅,無一真實,非恆常不變,是「緣生」、「緣起」的概念,說的是「事」法。   勝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