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展聽起來很美妙,但一提到展覽需要「展示空間」,其實就讓人很頭大了。
很抱歉,距離
上篇竟然也超過了半年...
這段時間,因為持續在發行地方刊物
《新莊騷》,同時也開始舉辦實體活動,認識了很多前輩,也認識了許多想接觸策展或地方創生的年輕人。
所以一直在思考,應該如何分享更實際的經驗層面,讓大家不會太過抱持夢幻、但又擁有願景的職涯發展建議。
所以這篇的重點,一樣是以打造個人品牌為基礎,接續前篇希望大家能找到自己的天份、強調優勢、尋求適合的領域、大稱累積話語權。
接下來,就是策展人最需要的:找到呈現內容價值的「場域」。
所謂展覽,最直觀需要的就是空間,但這絕對不是一般人能夠負擔的。
像華山、松菸、駁二這類大型場地,尤其是博物館和美術館,都是動輒破百萬的經費,往往得由政府機關或大型品牌集團才有可能執行這種企劃,而你個人也必須在策展或活動公關公司上班,才有機會接觸到這種專案。
那麼如果我們想要打造個人品牌,從自由工作者或小型工作室做起,到底該如何找到「空間/場域」呢?
我的建議是:「拆解展覽的體驗元素,然後找到類似的體驗媒介。」
展覽可以帶給人們獨特的體驗感與儀式感,在這個過程中,觀眾會好好地感受空間中燈光的明暗、動線的長短、尺度的壓縮、物件的比例,無論是動態或靜態,都是你當下最實際的感官沉浸。
而這些體驗,絕對不是透過手機和電腦屏幕能夠呈現的。
也因此,我在兩年半前思考著,該如何利用自己的策展與行銷專業來發展地方品牌時,所聯想到的是「紙本雜誌」。
因為閱讀體驗其實是很類似觀展的。
尤其是雜誌的版面較大,風格較活潑,每期還可以有不同的主題企劃;人們在看刊物時,多半也會把手機放下,靜心沉浸;感受著編輯企劃的單元,文字閱讀的節奏,視覺翻閱的驚喜。
短短的幾十分鐘內,就像是看了場迷你的紙上策展。
再加上我希望以「探索地方新舊事物」為內容,自然可以有源源不絕的主題,不必等待主管或業主給予資料,自己就能發展出策展脈絡。
所以紙本刊物可以從展覽裡的圖文說明板拆解出來,成為另一個「體驗媒介」,一種屬於視覺上的感官場域。
所以,你還能想到什麼觀展體驗呢?其實策展的「空間/場域」不必那麼侷限,不只是死板板四堵牆,更可以拆解成各式體驗的「感官媒介」。
無論是視覺、聽覺、觸覺,甚至是嗅覺?如國內外都舉辦過的「無光晚餐」,就是一個很好的創意案例。還有近年出現的實境解謎,也可以視為「被動變主動」的一種新型態觀展行為。
更不用說近年許多地方創生的青年企劃,如市場攤位、地景藝術、老宅市集、音樂活動等,更帶來眾多結合地方特色的策展媒介創意。
展覽說穿了就是一種內容價值的呈現。
而且是經過精煉、梳理、轉化後的呈現,它的風格或手法,它的體驗或媒介,都具備有無限可能。
不要再被「空間」這兩個字給框住了,就讓我們創造出自己的策展場域,創造更多元有趣的觀展體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