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Quiet quitting是年輕人的quite protesting!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Quiet quitting是最近流行起來的字眼(有看到中文媒體翻成“安靜離職”),意思是工作中不會太積極認真,但勉強為一份薪水做下去,不會辭職。和中國之前就有流行起來的“躺平”一樣,都是在反應年輕人覺得生活過的太辛苦,不想再努力了。
首先我已經不是年輕人了,但就算是,也絕對不會對自己的工作抱著這個態度,但我能理解為什麼現在會有年輕人這麼想。現在社會給年輕人的機會和發展空間真的不好,靠努力工作來累積財富的可能性也越來越低。如果年輕人對未來沒有覺得值得期待,那他們為什麼要努力?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年輕人都覺得奮鬥也換不來好的生活和未來。這個社會依舊有高薪和有職業發展前景的工作。但越來越明顯的是,高收入和發展前景往往只留給學歷好和特定專業領域的少數人。
關鍵字是少數人。
但問題來了,在當前社會的主流價值觀裏,我們往往鼓吹的是多元價值。我們會說教育應該因才施教,每個人有自己的才能和適合的領域,我們要找到自己有激情的方向,我們要活出自己的價值。
這些道理都是對的,但結果就是,在我們這個高度商業化的社會裏,收入和發展前景看的是商業價值,跟熱情和人文價值沒有關係。所以學醫的和學電機、軟體工程和材料科學等等的人能有好收入,學藝術的、教育這樣專業的學生的就準備吃土吧。
的確我們每個人才能不一樣、性格不一樣,所以就算你願意帶著比較功利和世俗的態度去選擇人生方向,也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去學有“錢景”的專業,去做高收入的工作。所以我在想,很多人出了社會之後,可能會有一種“靠,我被騙了”的感覺。認真和努力之後,不見的就意味著做出了一個有高報酬和好前景的選擇,但可能已經來不及了。
以我自己來說,大學畢業之後在紐約工作,透過學長的介紹進了一家諮詢公司上班,當時年收入有5萬美金。而大學時期我的朋友多數是文科生,他們畢業了之後可能是做老師、做社工或是在媒體上班,多數年收入不到3萬。那時候我比周圍朋友收入高,但心理不平衡的是我,因為我不覺得我做的工作比他們做的事情更有意義,對社會更有價值。我會問我自己,憑什麼我賺的比較多?(沒錯,我就是一個這樣難搞的人)
是啦,很多專業需要高人一等的智商,也需要長期的學習(意味著較高的時間和金錢成本)。台積電的工程師有高薪,當然完全是合理的。也沒錯,從常態分配的角度來說,高薪的人怎麼樣都是少數人,多數人本來就平庸也無法得到高收入,好像也沒有錯。
但追根究底,我覺得是現在商業社會的價值取向出了問題。不是高收入的人不應該有高薪,而是有太多其它職業的人沒有得到合理的報酬和社會的尊重。高薪的職業和其它工種之間不應該存在現在這樣大的差距。
一個很具體的例子就是老師這個職業。不論在美國還是台灣,做老師的收入都不算高(即使相對比較穩定,還有寒暑假)。但老師這個職業其實太重要了。我們如果不願意用高薪吸引第一流的人才並讓他們保有對教育這份工作的熱情和積極性,那我們希望下一代得到怎樣的教育?我們希望我們的社會有怎樣的未來?所以要問,為什麼我們的老師沒有得到社會中一個相對較高的收入呢?
簡單講,還是這個過度商業化的社會扭曲了不同工作和職業應有的價值和報酬。
說回到這次的主題“quiet quitting”,很顯然的是,年輕人沒有覺得自己努力工作後得到合理的報酬,所以quiet quitting是他們默默抗議的一種方式。在討論quiet quitting從個人角度是不是一個兩敗俱傷的選擇的同時,我覺得我們需要從一個更宏觀的角度看事情,而這個問題的根源不是年輕人太安逸、不願意付出,是這個社會在一個扭曲的價值觀之上,還給了年輕人一個錯誤的預期。
既然如此,那麼他們就不用你的方式跟你玩下去了。
avatar-img
3會員
21內容數
數位、財經和天下事,從數位企管顧問的視角看這個世界....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Allen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Smartphone就是這樣進入了成熟期,不禁要問,如果沒有新作為,Apple能靠iPhone做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多久?Apple這幾年積極發展services(如遊戲、流媒體播放等等),甚至研發汽車(或者只是自動駕駛和車聯網服務),都是因為iPhone買的再好,它的高溢價遲早要消退。
看到遠見雜誌採訪全聯總經理蔡篤昌的文章,他說“全聯從PX PAY第三方支付走到電子支付,目的是提供消費者更方便的服務與優惠,更重要的是為全聯帶來更多新的會員。”但為全聯開拓新的客源有很多其他的可能性,自己掌控支付會是一個好手段嗎?我表示懷疑…
我相信明細的條文肯定有討論和優化的空間。什麼樣的內容是有問題的需要有比較清楚的定義,有問題的內容應被怎麼處理也要充分考慮相應的可執行性。但這個法律的核心訴求我是百分之一百支持的。網路平台對自己平台上的內容有管理責任!
在這個數位時代,有一個專門推動數位發展的二級行政部門當然是好事。讓我聊聊我覺得這樣的行政部門成立後應該做些什麼。 當然,也期待能協助打造一個對科技新創更友好的環境,從人才培育到資本市場等不同層面,台灣的數位產業還需要很多幫助。 我認為有另外兩點也是這個數位發展部應該重點去關注的數位話題。
這個問題需要我們從市場競爭和消費者權益的角度來看。首先,零售包括了各式各樣品類的商品,不能一概而論,但以食品和民生用品的範圍來看,主要包括了超商、超市、藥妝店、量販和電商等幾種業態。 此外,統一有涉足百貨和購物中心領域,不過市場份額不大,可忽略不計。 參考資料:
受前兩年歐美國家寬鬆貨幣政策、俄烏戰爭及疫情帶來的供應鏈問題等因素的影響,現在真的是全球都在面對高通膨的壓力。但在台北不開車(對油價無感)和不自己做飯(不怎麼上超市採買食品)的我,對物價波動一向比較沒有感覺。不曉得大家覺得台灣物價上漲的厲害嗎?
Smartphone就是這樣進入了成熟期,不禁要問,如果沒有新作為,Apple能靠iPhone做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多久?Apple這幾年積極發展services(如遊戲、流媒體播放等等),甚至研發汽車(或者只是自動駕駛和車聯網服務),都是因為iPhone買的再好,它的高溢價遲早要消退。
看到遠見雜誌採訪全聯總經理蔡篤昌的文章,他說“全聯從PX PAY第三方支付走到電子支付,目的是提供消費者更方便的服務與優惠,更重要的是為全聯帶來更多新的會員。”但為全聯開拓新的客源有很多其他的可能性,自己掌控支付會是一個好手段嗎?我表示懷疑…
我相信明細的條文肯定有討論和優化的空間。什麼樣的內容是有問題的需要有比較清楚的定義,有問題的內容應被怎麼處理也要充分考慮相應的可執行性。但這個法律的核心訴求我是百分之一百支持的。網路平台對自己平台上的內容有管理責任!
在這個數位時代,有一個專門推動數位發展的二級行政部門當然是好事。讓我聊聊我覺得這樣的行政部門成立後應該做些什麼。 當然,也期待能協助打造一個對科技新創更友好的環境,從人才培育到資本市場等不同層面,台灣的數位產業還需要很多幫助。 我認為有另外兩點也是這個數位發展部應該重點去關注的數位話題。
這個問題需要我們從市場競爭和消費者權益的角度來看。首先,零售包括了各式各樣品類的商品,不能一概而論,但以食品和民生用品的範圍來看,主要包括了超商、超市、藥妝店、量販和電商等幾種業態。 此外,統一有涉足百貨和購物中心領域,不過市場份額不大,可忽略不計。 參考資料:
受前兩年歐美國家寬鬆貨幣政策、俄烏戰爭及疫情帶來的供應鏈問題等因素的影響,現在真的是全球都在面對高通膨的壓力。但在台北不開車(對油價無感)和不自己做飯(不怎麼上超市採買食品)的我,對物價波動一向比較沒有感覺。不曉得大家覺得台灣物價上漲的厲害嗎?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這些年企業界一直在喊大缺工,不管是工廠或服務業,幾乎各行各業都面臨找不到工作人員的困境,但是另一方面,學校畢業後不願工作賺錢的年輕人卻愈來愈多,這是怎麼回事?     以前沒有勞基法與勞工人權觀念的時代,離開學校後,即便當學徒,或者工作環境再差,再委屈也會乖乖地去上班,幾乎聽不到親朋好友或街訪鄰居
Thumbnail
最近對於職涯的一個深刻體悟是如何區分「職涯」與「工作」, 用英文來做區別的話就是Different between Job and Career。 我大學畢業四年左右,在過往找工作的道路上,我從來沒想過「職涯」,眼前只有所謂的「工作」。 因此每次我應徵到了一份新的工作時,我總是抱持著我只是來這裡
Thumbnail
以下是關於台灣安靜離職現象的觀察: 文化背景:台灣的職場文化傳統上強調勤奮和奉獻,但新一代員工更注重工作生活平衡,導致了這種現象的出現。 世代差異:主要是年輕一代(如千禧一代和Z世代)更傾向於採取這種態度,他們對工作的期望與前幾代人有所不同。 產業差異:在一些傳統產業中,這種現象可能不太明顯或
Thumbnail
「安靜離職」,指工作上「只完成工作最低需求」的態度。時代變遷,對生命、生活的看法,以及「獲取收入」的管道,都淡化著「工作」的必要性。「安靜離職」更像一種選擇看待「工作」的態度。人一天的精力有限,主管同仁客戶,包裝得理所當然的期待、情緒反應、和完美成品,及份外事宜,其實並不全是「合理」。
Thumbnail
作者 Only 系列文章,【一天一千字,進化每一次】安靜離職是指員工只完成基本職責,不再投入額外努力。這個現象因疫情期間的抖音用戶推廣而流行。政治、經濟、社會和技術四個維度共同促成了這一現象的興起。企業應提高工作滿意度、加強溝通、提供彈性安排和職業發展規劃來應對。
Thumbnail
這篇文章談論現代年輕人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以一個真實的故事作為引子。年輕一代注重工作意義、追求工作和生活的平衡、喜歡嘗試新事物、擅於運用科技,並重視自我實現。提醒讀者不要用老一輩的標準去衡量年輕人,並提出建議如何尊重、支持和激發年輕人的潛力。
Thumbnail
別只想著解決「安靜離職」Quiet quitting,千禧世代正在「安靜度假」Quiet vacationing!根據哈里斯民調公司(Harris Poll’s)《2024 Out of Office Culture Report》對 1,170 名 18 歲及以上的美國成年人進行了調查
Thumbnail
你要繳稅嗎?去年臺灣已有一半以上的青年,也就是18到25歲的人口,是不用繳所得稅的,那大家會說,啊不用繳稅不是很好嗎?這突顯了年輕族群,普遍低薪化的困境。如果有半數的年輕人都不用繳稅,就表示他們都是所謂的「窮忙一族」,畢竟他們照顧自己都有問題了,也就沒有時間回饋社會了。 臺灣的薪資已經停滯了
Thumbnail
根據蓋洛普最近的一項研究發現,至少一半的美國勞動力是「安靜的放棄者(Quiet Quitter)」,也就是俗稱躺平、擺爛的工作者。過去員工至少做到最低要求來滿足公司期待,這個問題相較之下更為嚴重。員工敬業程度處於近十年來的最低水平。許多企業組織在這新工作世代中,必須擺脫舊式的領導思維。
Thumbnail
"安靜離職"(Quiet Quitting)是近年非常流行的一個詞彙 有別於傳統意義上,人們對於工作與職涯追求"努力工作,賺錢升遷"的定義 "安靜離職"指的是不繼續在工作上努力,並且僅完成份內工作,不再追求工作上面的成長與升遷 這個詞彙與過去追求"工作至上"的社會氛圍大相逕庭 而這個詞彙的興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這些年企業界一直在喊大缺工,不管是工廠或服務業,幾乎各行各業都面臨找不到工作人員的困境,但是另一方面,學校畢業後不願工作賺錢的年輕人卻愈來愈多,這是怎麼回事?     以前沒有勞基法與勞工人權觀念的時代,離開學校後,即便當學徒,或者工作環境再差,再委屈也會乖乖地去上班,幾乎聽不到親朋好友或街訪鄰居
Thumbnail
最近對於職涯的一個深刻體悟是如何區分「職涯」與「工作」, 用英文來做區別的話就是Different between Job and Career。 我大學畢業四年左右,在過往找工作的道路上,我從來沒想過「職涯」,眼前只有所謂的「工作」。 因此每次我應徵到了一份新的工作時,我總是抱持著我只是來這裡
Thumbnail
以下是關於台灣安靜離職現象的觀察: 文化背景:台灣的職場文化傳統上強調勤奮和奉獻,但新一代員工更注重工作生活平衡,導致了這種現象的出現。 世代差異:主要是年輕一代(如千禧一代和Z世代)更傾向於採取這種態度,他們對工作的期望與前幾代人有所不同。 產業差異:在一些傳統產業中,這種現象可能不太明顯或
Thumbnail
「安靜離職」,指工作上「只完成工作最低需求」的態度。時代變遷,對生命、生活的看法,以及「獲取收入」的管道,都淡化著「工作」的必要性。「安靜離職」更像一種選擇看待「工作」的態度。人一天的精力有限,主管同仁客戶,包裝得理所當然的期待、情緒反應、和完美成品,及份外事宜,其實並不全是「合理」。
Thumbnail
作者 Only 系列文章,【一天一千字,進化每一次】安靜離職是指員工只完成基本職責,不再投入額外努力。這個現象因疫情期間的抖音用戶推廣而流行。政治、經濟、社會和技術四個維度共同促成了這一現象的興起。企業應提高工作滿意度、加強溝通、提供彈性安排和職業發展規劃來應對。
Thumbnail
這篇文章談論現代年輕人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以一個真實的故事作為引子。年輕一代注重工作意義、追求工作和生活的平衡、喜歡嘗試新事物、擅於運用科技,並重視自我實現。提醒讀者不要用老一輩的標準去衡量年輕人,並提出建議如何尊重、支持和激發年輕人的潛力。
Thumbnail
別只想著解決「安靜離職」Quiet quitting,千禧世代正在「安靜度假」Quiet vacationing!根據哈里斯民調公司(Harris Poll’s)《2024 Out of Office Culture Report》對 1,170 名 18 歲及以上的美國成年人進行了調查
Thumbnail
你要繳稅嗎?去年臺灣已有一半以上的青年,也就是18到25歲的人口,是不用繳所得稅的,那大家會說,啊不用繳稅不是很好嗎?這突顯了年輕族群,普遍低薪化的困境。如果有半數的年輕人都不用繳稅,就表示他們都是所謂的「窮忙一族」,畢竟他們照顧自己都有問題了,也就沒有時間回饋社會了。 臺灣的薪資已經停滯了
Thumbnail
根據蓋洛普最近的一項研究發現,至少一半的美國勞動力是「安靜的放棄者(Quiet Quitter)」,也就是俗稱躺平、擺爛的工作者。過去員工至少做到最低要求來滿足公司期待,這個問題相較之下更為嚴重。員工敬業程度處於近十年來的最低水平。許多企業組織在這新工作世代中,必須擺脫舊式的領導思維。
Thumbnail
"安靜離職"(Quiet Quitting)是近年非常流行的一個詞彙 有別於傳統意義上,人們對於工作與職涯追求"努力工作,賺錢升遷"的定義 "安靜離職"指的是不繼續在工作上努力,並且僅完成份內工作,不再追求工作上面的成長與升遷 這個詞彙與過去追求"工作至上"的社會氛圍大相逕庭 而這個詞彙的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