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的誕生》讀後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Fay Bound Albertit- A Biography of Loneliness
寂寞的誕生:寂寞為何成為現代流行病?
“寂寞可能很難定義。它沒有相反詞;它是完全主觀的,會隨著不同時空、不同人,甚至同一個人的不同生命階段而產生不同感知。”
寂寞是21世紀才悄悄出現的大規模”流行病”,獨身者、寂寞老人、心理疾病患者,帶給醫療與社會不少負擔。在21世紀以前,「寂寞」被定義為「獨處」,並無像現代,寂寞這個詞本身帶有負面情緒意義。
想知道這個現代流行病是如何蔓延全世界,需根據它的歷史意義來充分理解。
提出幾個作者探討的重點💡
📌「單獨」變成寂寞
在18世紀末以前,公開的文本很少提及「寂寞」,當時寂寞的意思只是「單獨」(oneliness),而非心理或是情緒上的感受。單獨也常被脈絡化為一種宗教上的經驗,在這種狀態下,人能與永恆的上帝交流。
在理性思維當道之後,科技所帶來的革命,接著是一連串的大規模工業化,當個人取代了社會,大眾不再以靈魂解釋萬事萬物後,導致愈加世俗及個人化,「寂寞」做為一連串情緒的總和,是人口變化與都市化的產物。
📌做為浪漫主義理想-「靈魂伴侶」
這章節很有趣,作者舉了兩本小說,分別是19世紀的《咆哮山莊》及現代的《暮光之城》,由這兩本小說探究「靈魂伴侶」這個概念,闡述現代人對戀情的追求及在情感上的影響。
相信大家都看過暮光之城,沒看過小說應該也看過的電影😄 講述平凡人類少女愛上吸血鬼、又著迷於狼人的淒美三角愛情故事。 但這本小說很有問題,它為不健康的戀愛關係賦予價值,危險的關係卻又令少女神魂顛倒。這段關係不可避免、依然值得追尋,儘管它會帶來痛苦。
這兩本小說都在描述一名女子努力追尋靈魂伴侶,如果沒有這個人,她就會感到寂寞難耐,但是與這人在一起,她卻無法融入正常社交。 這種浪漫之愛被高度理想化且不切實際,並會威脅到自我的穩定,不過抹除自我並成為另外一人,正是陷入熱戀的人所渴望的。
由這種概念引出了,作為「另一半」的理想,只要缺了另一半必定無法完整,產生了一種因為匱乏而出現的寂寞感。
這一生只要缺少那個”重要他人”,我們就永遠只是”半個人”。
📌老年人的寂寞
本章節在探討老人的寂寞。 人到晚年的時候,也許已經歷喪偶、親朋好友的離去、子女搬離家,因缺乏面對面的社交而感到寂寞。 害怕社交死亡、害怕不再以有意義的方式與他人共存,這正是老年人寂寞的核心。 然而寂寞老年人也被視作是一種經濟上的負擔。
世上對衰老的軀體表達出各種嘲諷的態度,從中年婦女裝嫩的現象就能看出這樣的文化。但其實說難聽點,老殘窮才會是政府關注的對象,當你很富有,這也意味著你所經歷的老化情況與窮人並不相同。
導致老年人產生寂寞感的因素在於老化發生時的背景脈絡,意即你能擁有的選擇逐漸消失,不過老化本身並不會造成寂寞感,這反而能成為一種反思與成長的契機。
📌寂寞與物質世界
這章節指出,獨處的物質文化很容易被發覺,桌上有一雙筷子、門口擺放了一雙鞋子⋯但單人的用品並不等於寂寞的物品,這裡提出了”單獨一人”跟”感到孤單”的差異。
人們渴望跟取得的消費品越多,他們與社會連結的明顯需求就越少,反之亦然。
這裡還提到購物療法,它已被視為21世紀寂寞感有關的行為,但購物並不會減少寂寞感,反而會使之增加。 可以將寂寞視為一種內在的”飢渴”😂 當你飢餓時,就是身體用來提醒你需要食物,而寂寞就是身體用來告訴你,你需要更多的社交、與人接觸。
我們一直以來缺乏表達寂寞的姿勢或準則。有誰知道寂寞時臉上會擺出什麼表情?
表達寂寞的時候人們並不會像表現憤怒、害羞有著一致的表情,因為寂寞的人不總是悲傷、有時他們會憤怒、憎恨或是感到平靜。
學習如何解讀他人身上的寂寞,這件事有助於讓我們理解自主選擇獨處及不得已寂寞間的差異,以便察覺人們何時需要他人的介入(幫助)。
📌當寂寞成為禮物
我們往往對寂寞、孤單這類詞彙有著負面的聯想,但寂寞與獨處卻是可以讓人產生創造力的。
在前面的章節有提到:寂寞在宗教經驗上能夠使人親近上帝並與大自然交融。
寂寞帶有既正面又負面的經驗在,有時藝術家為「追求創造力」,會選擇將自己獨自一人關在房間裡,享受寂寞所帶來的痛苦和樂趣。
19世紀的女性作家-吳爾芙提到的「真正現實」,是非常短暫的。「只有在獨自一人、孤立於他人之外,令人分心的事物減少時,才有可能抓住那種現實。」
寧靜與獨處是有其價值的,但這種價值是很”主觀”的。寂寞可以同時兼具恢復與毀滅,只有在它是”人為”選擇的時候才會如此。
所以說,我們不可能跟一個貧困又孤單的青年or老年人說,寂寞能提供你自省及自我察覺的最佳空間,他只會當你在唬爛、何不食肉糜😄
🤔人為選擇的寂寞(獨處)跟被迫孤立相同嗎?
作者在本書中不斷提及,寂寞是一種個人與社會的情緒群集,它涵蓋了各種各樣的反應。 而寂寞並不總是有害,它不僅僅是有益的、也能提供創造性。 寂寞也能是一種資產,帶給我們精神上的片刻反思,讓我們更加理解自我以及他人。 但當人們不再渴望單獨的狀態時,這時寂寞就成了負面的情緒。
我們需要辨別寂寞在正面及負面狀態下的差異,這有助於我們明白對方的需求,當我們對寂寞的瞭解更加深刻,我們就越能面對身處在其中的自己或是他人。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有趣或愉快的感受往往並不深刻,人們對於悲哀、憂傷或思戀等感情,卻不由得覺得刻骨銘心。」 物哀(ものあわれ)-對轉瞬消失的事物的輕柔渴望。 - 看見落櫻,感受到了美與死亡,正是因為如此,才能夠對它憐憫,且正視死亡,甚至是捨身忘死。
論友誼:穿梭哲學、藝術、文學、影劇,探尋歷史河流中的友情真相 亞里斯多德定義的友誼和現代不可同日而語。 他認為友誼本身就是一種美德,或是僅限”有品德的人”之間的關係,不過他似乎未將眼光聚焦在友誼可能為彼此帶來的傷害。
Hermann Hesse - 車輪下 「他不知道在這個記憶的覆蓋之下,童年和少年時期又再一次在他面前快樂而歡笑地浮現,為的是和他告別,留下曾經發生而不再復返的無比快樂造成的刺痛。」 本書很適合正面臨升學壓力的孩紙、執教鞭的師者以及想嘗試揠苗助長的父母們觀看。
「有趣或愉快的感受往往並不深刻,人們對於悲哀、憂傷或思戀等感情,卻不由得覺得刻骨銘心。」 物哀(ものあわれ)-對轉瞬消失的事物的輕柔渴望。 - 看見落櫻,感受到了美與死亡,正是因為如此,才能夠對它憐憫,且正視死亡,甚至是捨身忘死。
論友誼:穿梭哲學、藝術、文學、影劇,探尋歷史河流中的友情真相 亞里斯多德定義的友誼和現代不可同日而語。 他認為友誼本身就是一種美德,或是僅限”有品德的人”之間的關係,不過他似乎未將眼光聚焦在友誼可能為彼此帶來的傷害。
Hermann Hesse - 車輪下 「他不知道在這個記憶的覆蓋之下,童年和少年時期又再一次在他面前快樂而歡笑地浮現,為的是和他告別,留下曾經發生而不再復返的無比快樂造成的刺痛。」 本書很適合正面臨升學壓力的孩紙、執教鞭的師者以及想嘗試揠苗助長的父母們觀看。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分析中提到科技的迅速發展,如何改變我們對孤獨的理解及應對方式。。從電影《愛情不用翻譯》和《雲端情人》的角色互動,反思人類與AI的情感關係,討論AI是否只是暫時的慰藉還是真正的陪伴。研究顯示,已有產品如Replika幫助用戶減輕社交焦慮,但也引發了對人類情感與AI互動的深入思考。
這是一篇關於尋找醫治孤寂的文章,作者分享了自己在孤寂中的感受和尋找解脫的心路歷程。他提到孤寂對心靈帶來的影響,並且希望透過宗教的力量找到醫治。
Thumbnail
婚禮上以「你完整了我的生命」作為愛語?種種貶抑,讓人不禁想高呼:「單身就真的那麼糟嗎?」 單身被貼上負面標籤,或許因為它總跟「寂寞」有所牽扯。然而綜觀歷史,儘管寂寞確實會引發痛苦,但過去當人們感到寂寞時,他們決定進入人群,而不是設法與他人建立婚戀關係。寂寞和愛情的連結,其實是相當近代的產物。
散步 上了年紀,對孤獨的喜愛就成為一種真正、自然的本能了。因為年紀到了。 一切因素都有助於對孤獨的偏好。最強烈的欲望和衝動已經冷淡下來,很少或基本不再產生影響了。且因經年積累的人生歷練與學識涵養,使一個人達到某種自我滿足的境界。並逐漸消解與他人交往的欲望。此時,無數的幻象和愚蠢行為都消失不見了
Thumbnail
這篇文章觀察了現代社會中孤單一人的情況,包括在不同地點和場合觀察到的人們。文章探討了這種情況出現的原因,並提出了對此現象的觀點和見解。
Thumbnail
偶然聽到了一句頗有感覺的一句話,"別人覺得我過得很孤單,但我覺得很舒服。" 在忙碌的現代社會中,大多數人似乎都習慣把社交互動,與生活的充實程度與人際關係的豐富程度畫上等號 然而,有些人卻有著與眾不同的感受,這些人可能是深思熟慮的靈魂,喜歡將自己的時間花費在獨處中,他們對於大部份人認為是社交的
Thumbnail
身處在這個虛擬連結的網絡中,我們或許擁有了更多表面上的「朋友」,但內心的孤獨感卻愈發濃厚。
Thumbnail
孤單寂寞不是病,沒有藥醫。 不管你有多少朋友,多少粉絲或財富名氣,儘管你有再絞好的面容,有多少愛慕者,你還是無法逃離孤單寂寞的折磨。 如果那麼多的財富名氣和皮相,家人朋友和愛慕者,都無法讓你免於孤單寂寞的苦,那麼,你該如何做,才能從這孤單寂寞的牢籠中解脫呢? 答案很簡單,就是讓自己覺醒,認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分析中提到科技的迅速發展,如何改變我們對孤獨的理解及應對方式。。從電影《愛情不用翻譯》和《雲端情人》的角色互動,反思人類與AI的情感關係,討論AI是否只是暫時的慰藉還是真正的陪伴。研究顯示,已有產品如Replika幫助用戶減輕社交焦慮,但也引發了對人類情感與AI互動的深入思考。
這是一篇關於尋找醫治孤寂的文章,作者分享了自己在孤寂中的感受和尋找解脫的心路歷程。他提到孤寂對心靈帶來的影響,並且希望透過宗教的力量找到醫治。
Thumbnail
婚禮上以「你完整了我的生命」作為愛語?種種貶抑,讓人不禁想高呼:「單身就真的那麼糟嗎?」 單身被貼上負面標籤,或許因為它總跟「寂寞」有所牽扯。然而綜觀歷史,儘管寂寞確實會引發痛苦,但過去當人們感到寂寞時,他們決定進入人群,而不是設法與他人建立婚戀關係。寂寞和愛情的連結,其實是相當近代的產物。
散步 上了年紀,對孤獨的喜愛就成為一種真正、自然的本能了。因為年紀到了。 一切因素都有助於對孤獨的偏好。最強烈的欲望和衝動已經冷淡下來,很少或基本不再產生影響了。且因經年積累的人生歷練與學識涵養,使一個人達到某種自我滿足的境界。並逐漸消解與他人交往的欲望。此時,無數的幻象和愚蠢行為都消失不見了
Thumbnail
這篇文章觀察了現代社會中孤單一人的情況,包括在不同地點和場合觀察到的人們。文章探討了這種情況出現的原因,並提出了對此現象的觀點和見解。
Thumbnail
偶然聽到了一句頗有感覺的一句話,"別人覺得我過得很孤單,但我覺得很舒服。" 在忙碌的現代社會中,大多數人似乎都習慣把社交互動,與生活的充實程度與人際關係的豐富程度畫上等號 然而,有些人卻有著與眾不同的感受,這些人可能是深思熟慮的靈魂,喜歡將自己的時間花費在獨處中,他們對於大部份人認為是社交的
Thumbnail
身處在這個虛擬連結的網絡中,我們或許擁有了更多表面上的「朋友」,但內心的孤獨感卻愈發濃厚。
Thumbnail
孤單寂寞不是病,沒有藥醫。 不管你有多少朋友,多少粉絲或財富名氣,儘管你有再絞好的面容,有多少愛慕者,你還是無法逃離孤單寂寞的折磨。 如果那麼多的財富名氣和皮相,家人朋友和愛慕者,都無法讓你免於孤單寂寞的苦,那麼,你該如何做,才能從這孤單寂寞的牢籠中解脫呢? 答案很簡單,就是讓自己覺醒,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