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進行式 野冊進行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文 / 野冊編輯學校
從2013的《WuTalk!台南在地誌》,作為一個學生編採教育平台開始,歷經了網路刊時期(2013-2016)、學生總編輯紙本時期(2017-2019)、現今走到了挑戰通路刊的時期。
這段過程中,除了刊物製作外,還透過營隊、活動、講座、刊物市集、出展、與外界合作等多重事項,並創立地方編採教育品牌「編輯學校IEDT Editor School」(2017至今),甚至透過開設地方書店野冊YATSE(2021至今)作為實體點,不斷嘗試著向大眾推動地方編採教育,塑造更多人對於生活的「地方感」,並且與許許多多的人闡述「周遭即地方」的概念,擺脫過往「地方」只是淪為口號與名詞的窘境,真正讓台灣的「地方」被更多人理解,甚至是將發聲權回歸到地方,真正落實「讓地方人說地方事 」的遠程目標。
地方刊物X地方人文採集
透過地方刊物的製作,採集台灣各地不同的人文風貌,並在過程之中,嘗試用更深入以及多元的角度,來進一步認識與理解地方,並在製作過程中,除了挖掘過去的記憶,同時也是在記錄地方「當下的一刻」。
由於製作《WuTalk!台南在地誌》的緣故,所以目前主要的採集場域,都在大台南地區。
編採實作X刊物新手培育
從一個因緣際會,開啟了培力學生製作刊物的路線,而在過程之中,也感受到許多對於編採有興趣的人,多半是不得其門而入的,即使能透過書籍閱讀,或許也只能略知一二,所以希望透過編採實作結合專業課程的設計,來讓有興趣的人有個零到一的新手入門管道。
而目前有經過編輯學校所舉辦「地方編採教育課程」 培力的人數高達百人以上,未來希望能夠更多單位合作,來培力更多對於編採知能有興趣有需求的新手們。而編採知能,一貫地從「編輯X採訪X寫作X設計X發行」,等會於刊物製作環節中,所涉及到的專業知能,都是編輯學校能夠著手規劃的課程內容。
交流活動X多元團隊串聯
本身除了製作地方刊物以外,旺盛的活動動能應該是一大特色。而透過大大小小的交流活動,所串連與交流過的團隊也遍及全台灣,無論是現在存在或是曾經存在的,都希望在過程之中,讓這些團隊有更多互通有無的機會,當然會希望創造更多的關注,但這也是目前正在努力之處。
2020與2021的疫情,打亂許多原本規劃好的實體活動,所以未來期望能發展到線上,無論是線上講座或是線上課程,都希望有機會接觸到更多人,如果有合作意願的朋友,無論是技術團隊或是平台團隊,都歡迎來聊聊。
書籍販售X社區行動深入
既然是做刊物起來的團隊,那賣書也是自然而然。而野冊是編輯學校的實體點,那用賣書這件事情來推動社區深入,就是我們想嘗試的事情。 當然書店經營不易,是全台灣人都知道的事情,所以野冊本身沒有打算做一間「塞滿書」的書店,反而是想以賣書為起點,打造一個讓「知識對流」的場域,在這場域之中,無論是任何話題,或許是吃喝飲食,或許是人文環境,或許是農產種植,都有機會發酵,甚至形成一個可行動的計畫,讓更多人參與,創造更多可能性。
除了地方刊物的製作外,社區策展培力也會是野冊另一個想要推動的行動,畢竟地方創生的基礎,除了資源外,就在於有沒有會做的人,所以希望透過這樣的培力,來讓這個基礎更具現化,提高達成的機率。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35會員
214內容數
雜學校以全新姿態推出Daily互動交流平台,每個月提出一個主題線上策展,主要以圖文方式呈現,包含「不太乖」的議題設計,還有各種主流媒體不敢講的犀利教育評論、教育產業以及多元國際觀點,打造多元深度的教育垂直交流平台。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雜學校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文 / 野冊編輯學校 從台南到桃園的遠行路上,除了是充滿著對異鄉城市的好奇,也是一段思索自己在教育路上到底能做什麼的旅程。 「教育,是創生的最後一哩路。」 而這趟前往共識營的旅程,或許也將成為野冊決心往教育路線的最後一哩路。在共識營中,除了野冊跟雜學校外,還有逆風劇團、微光盒子、孩子的書屋,Only
文 / 逆風劇團 2015年由成瑋盛、陳韋志、邱奕醇等共同發起創立「逆風劇團」,帶領30位雙北市高關懷青少年站上「花樣年華全國青少年戲劇節」舞台。2016年成瑋盛發起「暴走青春巡迴講座」,走進全台灣中介機構、少觀所,看見更多非行青少年所面臨的處境。 2018年團長成瑋盛、陳韋志、邱奕醇開始全職投入,
文 / 逆風劇團 謝謝普列斯製造,聚集了許許多多關心臺灣教育創新的夥伴,讓真正志同道合的人齊聚一堂,讓我們從陌生到產生連結,從彼此身上看見各種議題、各種族群的影響力。每個組織關心的對象或許不同,但我們可以一起透過教育,向社會傳遞正向價值,讓未來更加靠近我們所期待的美好模樣。 猶記去年活動結束後,小人
文 / 海波浪 海波浪 seabelongings 是位於宜蘭,關注當代海洋文化樣貌的團體。探尋與海相關的種種可能性。夥伴成員有興趣的面向多元,從文史、設計、藝術、戲劇、生態、教育等面向都有不同投入與產出。透過不同的方式,讓我們與參與者在這過程中更認識海洋的豐富性,建立人與海之間的關係。 受宜蘭青聚
文 / 海波浪 坐上車時,腦子還在想工作有什麼遺漏之處,煩惱著該如何規劃人生的下一步,儘管有些幸運、有些磕磕絆絆地以從事文化領域的自由工作者身分在家鄉打滾,不時也會接觸到許多涵蓋了「地方創生」理念的活動;但坦白說,至今我仍不懂什麼是地方創生。 不懂的原因大概分成兩個方向,一個是文化事務與地方創生被混
文 / 飛雀餐桌行動 「飛雀」為取自英文Future的諧音,以此命名即是希望在餐桌上,討論一切農村的未來與可能性,是以延伸御鼎興柴燒醬業為起點,進而匯聚雲林在地產業品牌而組成的地方團隊,自2017年開始,迄今已舉辦超過150場全醬油蔬食料理、3場醬油美學攝影展、並且接待超過5,000名關係人口。 我
文 / 野冊編輯學校 從台南到桃園的遠行路上,除了是充滿著對異鄉城市的好奇,也是一段思索自己在教育路上到底能做什麼的旅程。 「教育,是創生的最後一哩路。」 而這趟前往共識營的旅程,或許也將成為野冊決心往教育路線的最後一哩路。在共識營中,除了野冊跟雜學校外,還有逆風劇團、微光盒子、孩子的書屋,Only
文 / 逆風劇團 2015年由成瑋盛、陳韋志、邱奕醇等共同發起創立「逆風劇團」,帶領30位雙北市高關懷青少年站上「花樣年華全國青少年戲劇節」舞台。2016年成瑋盛發起「暴走青春巡迴講座」,走進全台灣中介機構、少觀所,看見更多非行青少年所面臨的處境。 2018年團長成瑋盛、陳韋志、邱奕醇開始全職投入,
文 / 逆風劇團 謝謝普列斯製造,聚集了許許多多關心臺灣教育創新的夥伴,讓真正志同道合的人齊聚一堂,讓我們從陌生到產生連結,從彼此身上看見各種議題、各種族群的影響力。每個組織關心的對象或許不同,但我們可以一起透過教育,向社會傳遞正向價值,讓未來更加靠近我們所期待的美好模樣。 猶記去年活動結束後,小人
文 / 海波浪 海波浪 seabelongings 是位於宜蘭,關注當代海洋文化樣貌的團體。探尋與海相關的種種可能性。夥伴成員有興趣的面向多元,從文史、設計、藝術、戲劇、生態、教育等面向都有不同投入與產出。透過不同的方式,讓我們與參與者在這過程中更認識海洋的豐富性,建立人與海之間的關係。 受宜蘭青聚
文 / 海波浪 坐上車時,腦子還在想工作有什麼遺漏之處,煩惱著該如何規劃人生的下一步,儘管有些幸運、有些磕磕絆絆地以從事文化領域的自由工作者身分在家鄉打滾,不時也會接觸到許多涵蓋了「地方創生」理念的活動;但坦白說,至今我仍不懂什麼是地方創生。 不懂的原因大概分成兩個方向,一個是文化事務與地方創生被混
文 / 飛雀餐桌行動 「飛雀」為取自英文Future的諧音,以此命名即是希望在餐桌上,討論一切農村的未來與可能性,是以延伸御鼎興柴燒醬業為起點,進而匯聚雲林在地產業品牌而組成的地方團隊,自2017年開始,迄今已舉辦超過150場全醬油蔬食料理、3場醬油美學攝影展、並且接待超過5,000名關係人口。 我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想帶著學生走出校園,但卻不知道該從何做起?又或者想要與地方建立連結,但總不知道要尋找什麼樣的合作對象?相信這是108課綱上路以來,許多在中小學任教的教育工作者們的一大煩惱。如果說地方文化是生活的累積,那麼田野調查往往就是看見生活情境的起點。
Thumbnail
想帶著學生走出校園,但卻不知道該從何做起?又或者想要與地方建立連結,但總不知道要尋找什麼樣的合作對象?相信這是108課綱上路以來,許多在中小學任教的教育工作者們的一大煩惱。如果說地方文化是生活的累積,那麼田野調查往往就是看見生活情境的起點。
Thumbnail
我們常說,教育是地方創生最後一哩路,那麼走在教育創生的路上,我們可以提出甚麼樣的解方呢?我們又可以提出甚麼樣的行動策略呢?如何透過教育手段讓民眾更認識自己的社區、進而愛惜自己的社區,讓社區成為一座大教室甚至是一座有特色的學校。
Thumbnail
加賀譯是一個跨國工作坊的計畫,強調地方的所有資訊都只是尋找自己內心願望的線索。工作坊分為三個階段,強調自我、實踐,以及共創。此外,文章中提及了工作坊的組織與分工、課程部份以及其中的核心價值。
Thumbnail
2021年,國家發展委員會設立「地方創生青年培力工作站」,希望讓民間地方創生團隊能獲得支持,培育更多在地人才。鹿港著鹿計畫、北斗寶斗青村未來式、溪州老人國回春計畫皆位於彰化縣內,這三組扎根地方的團隊,如何讓社會成為眾人的學校?地方創生又該如何向下扎根?
Thumbnail
地方創生雖然是2014年才出現的新名詞,不過更早之前台灣就已經種下了地方創生的根。自1990年代起,台灣經歷了不同階段的地方創生(在台又可稱社區總體營造),究竟台灣的本土脈絡為何,就讓我們一起看下去吧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工作室與二林高中合作設計的校訂必修「二林譜系列課程」。該課程以地方文化為主軸,著重於師生與在地人的連結與互動,並透過不同方式,提升學生對地方文化的認識。學期初的文化座談中,強調了學生之間的連結,以及團隊合作和社群解決問題的能力,期盼培養學生在現實生活中的社會人文素養。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臺灣地方創生/社群營造的場域營造的哲學面,並針對各種執行模式的狀況進行分析,探討模式複製與社群自我意識產生的影響。
Thumbnail
「宜蘭不是指行政疆界,而是個狀態。」 當前最夯的便是在地學,例如:台北學、桃園學等,但台灣就這麼小,哪來的這麼多學、那麼多的差異。學跟學之間除了地域的名稱之外,除了談在地、自明性的東西之外,更重要的尋找一種不同於西方城市發展價值的台灣學的普遍價值,讓台灣學成為一論述台灣價值的基礎,再依
Thumbnail
會知道這個概念,是來自一場講座的偶然際遇,也是那時聽著長年在國發會審理地方創生案的林承毅老師分享而知。地方創生在台灣也不是什麼新鮮事,從日本的社區總體營造展開,以建立社區文化、凝聚社區共識到社區生命共同體為目標,是一段公民賦權的啟蒙運動,而台灣在政策制定總喜歡從鄰近的日本開始模仿...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想帶著學生走出校園,但卻不知道該從何做起?又或者想要與地方建立連結,但總不知道要尋找什麼樣的合作對象?相信這是108課綱上路以來,許多在中小學任教的教育工作者們的一大煩惱。如果說地方文化是生活的累積,那麼田野調查往往就是看見生活情境的起點。
Thumbnail
想帶著學生走出校園,但卻不知道該從何做起?又或者想要與地方建立連結,但總不知道要尋找什麼樣的合作對象?相信這是108課綱上路以來,許多在中小學任教的教育工作者們的一大煩惱。如果說地方文化是生活的累積,那麼田野調查往往就是看見生活情境的起點。
Thumbnail
我們常說,教育是地方創生最後一哩路,那麼走在教育創生的路上,我們可以提出甚麼樣的解方呢?我們又可以提出甚麼樣的行動策略呢?如何透過教育手段讓民眾更認識自己的社區、進而愛惜自己的社區,讓社區成為一座大教室甚至是一座有特色的學校。
Thumbnail
加賀譯是一個跨國工作坊的計畫,強調地方的所有資訊都只是尋找自己內心願望的線索。工作坊分為三個階段,強調自我、實踐,以及共創。此外,文章中提及了工作坊的組織與分工、課程部份以及其中的核心價值。
Thumbnail
2021年,國家發展委員會設立「地方創生青年培力工作站」,希望讓民間地方創生團隊能獲得支持,培育更多在地人才。鹿港著鹿計畫、北斗寶斗青村未來式、溪州老人國回春計畫皆位於彰化縣內,這三組扎根地方的團隊,如何讓社會成為眾人的學校?地方創生又該如何向下扎根?
Thumbnail
地方創生雖然是2014年才出現的新名詞,不過更早之前台灣就已經種下了地方創生的根。自1990年代起,台灣經歷了不同階段的地方創生(在台又可稱社區總體營造),究竟台灣的本土脈絡為何,就讓我們一起看下去吧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工作室與二林高中合作設計的校訂必修「二林譜系列課程」。該課程以地方文化為主軸,著重於師生與在地人的連結與互動,並透過不同方式,提升學生對地方文化的認識。學期初的文化座談中,強調了學生之間的連結,以及團隊合作和社群解決問題的能力,期盼培養學生在現實生活中的社會人文素養。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臺灣地方創生/社群營造的場域營造的哲學面,並針對各種執行模式的狀況進行分析,探討模式複製與社群自我意識產生的影響。
Thumbnail
「宜蘭不是指行政疆界,而是個狀態。」 當前最夯的便是在地學,例如:台北學、桃園學等,但台灣就這麼小,哪來的這麼多學、那麼多的差異。學跟學之間除了地域的名稱之外,除了談在地、自明性的東西之外,更重要的尋找一種不同於西方城市發展價值的台灣學的普遍價值,讓台灣學成為一論述台灣價值的基礎,再依
Thumbnail
會知道這個概念,是來自一場講座的偶然際遇,也是那時聽著長年在國發會審理地方創生案的林承毅老師分享而知。地方創生在台灣也不是什麼新鮮事,從日本的社區總體營造展開,以建立社區文化、凝聚社區共識到社區生命共同體為目標,是一段公民賦權的啟蒙運動,而台灣在政策制定總喜歡從鄰近的日本開始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