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07|閱讀時間 ‧ 約 6 分鐘

讀想 |「框架效應」讀後感

「框架效應」旨在探索與創造我們看世界的「眼鏡」。
每個人都帶著各自不同的眼鏡看著這個世界,舉凡所有的人、事、物,只要一經這副眼鏡,就會被賦予不同的意義。更重要的是,每個人時不時的還會「被」換上別副眼鏡看外界而不自知!其實,我們都隨身帶著好幾副眼鏡,隨著不同的情境而換上不同的眼鏡,進而看到不一樣的風景。這,就是「框架」。
常見的框架有:
  1. 脈絡/前提。                              舉例:「為了多數人的利益,有時要犧牲少數人的權益」這句話,在不同的脈絡/前提下,會產生截然不同的答案。 情境1:有一台行進中的電車剎車故障了,若電車往左線道會撞上五個人,往右線道只會撞上一人。若必須殘酷二選一,大部分的人應該會選擇開往右線道,因為只會傷害一人。 情境2:同一台行進中的電車剎車故障,而你正站在鐵軌上方的天橋,如果你把身旁的人推下去,他會被電車撞上,電車也因此停下來了。這次的殘酷二選一,應該只有少部分的人會選擇推身旁的人這個選項吧!
  2. 定義                                 舉例:巧克力味道實驗,將同樣的巧克力交給受試者,並向他們說道: 情境1:「這是這次要吃的巧克力」。 情境2:「這是最後一顆巧克力」。 毫無意外的,情境2將這顆巧克力「定義」為「最後一顆」,所以實驗結果顯示,最後的這一顆特別好吃!
  3. 單字                                 舉例:以下兩句話,看起來是在問同一件事,請問哪一句話會有較多人允許A呢? 情境1:您認為我們必須要「允許」A嗎? 情境2:您認為我們必須要「禁止」A嗎?  實驗結果:情境2有較多人允許A,因為「禁止」是個強烈的用詞,大家普遍會避免如此強烈的用詞,所以對情境2投下反對票(反對禁止=允許)。
  4. 提問                                 舉例:以下兩種情境,哪一種提問順序的「幸福」與「約會」的關聯性較高? 情境1:先問「最近有多幸福?」,再問「你上個月約會幾次?」 情境2:先問「你上個月約會幾次?」,再問「最近有多幸福?」 實驗結果:情境2的「幸福」與「約會」的關聯性較高,因為先問「約會次數」再問「有多幸福」,會讓人用「約會的框架」來看待幸福指數。
  5. 隱喻                                 有些公司以「大家庭」形容公司,顯示較重視彼此的關係;有些以「實驗室」形容公司,顯示具有創新、冒險的精神。 個人、家庭、職場、社會、國家都含有隱喻,且默默的將我們框在此框架中,而我們往往感受不到隱喻的存在。因此,若要改變隱喻框架,必須先找到它。
  6. 順序                                 先苦後樂的樂特別樂;先樂後苦的苦特別苦(當然也有例外)。
  7. 媒體                                 媒體不間斷的播放著無所不包的訊息,舉凡食衣住行育樂,所有面向都逃不過媒體刻劃的痕跡,所塑造的「媒體框架」自然也是現代人必須深思、謹慎以待的。
  8. 慾望                                 節食減肥時,是不是特別容易注意到食物的廣告?甚至懷疑為什麼路邊突然新開這麼多餐飲店家,其實店家可能早就開了,只是「慾望框架」導引我們以食慾看世界。
  9. 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無所不在,舉凡人種、性別、年齡、國家、社會、宗教、地位、穿著、外表、學歷...等,舉不完的刻板印象。相關的實驗或實例很多,且有些實驗結果與主流道德觀大相逕庭。1999年,四名白人警察開了41槍射殺一名黑人男性,只因警察覺得他與一名通緝犯很像,且他手伸進外套裡疑似要拔槍,因此亂槍射殺,事後證明他是要拿皮夾而已。試想,如果該情境換成是一名白人,會被認定手伸進外套就是要拔槍嗎?在這之後進行了一項類似的實驗,讓受試者(白人)玩電動,若螢幕出現有人(可能是黑人或白人)手持武器,就要按下「發射」按鈕,除此之外的情況,就按另一顆按鈕,實驗結果很殘酷,被「誤射」的人大多數是螢幕上出現的黑人。顯然白人受試者是以「黑人等於犯罪」的刻板印象看待世界,是不是很令人震驚?
透過框架看世界
透過框架看世界

本書引用了很多實驗與例子來說明各種框架,讓整本書豐富、有趣且易懂,是本拿起來就想一口氣看完的書。這本書的概念,與之前讀過的一本「理性的非理性:誰都逃不過的10大心理陷阱」很相似,不過「理性的非理性」較著重在消費者行為的領域,書中舉了很多商業界的實例來說明,為什麼消費者會背離傳統經濟學的架構,而做出非理性的消費行為呢?其實道理與「框架效應」是互通的。對商管、經濟有興趣的朋友,非常推薦一讀。
「框架效應」在最後一個章節提出「智者的11個框架」,我覺得是很務實的建議,非常受用,而非高空炮般不著邊際。最後,希望這篇讀後感能激起各位一點點的興趣,有空翻翻這本「框架效應」。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